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
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基本最先决的活动就是满足人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首先,“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32页)。其次,这个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社会提供了“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正是这个致关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题目,是一位班主任提供的后进生个案中的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优秀班主任的一条共同经验,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现以这篇个案为例,探讨一下后进生形成、发展和转变的过程,探讨一下失去尊重的人何以最需要尊重。请看下面的个案: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关于小学生劳动心理素质的三项系列调查,发现当前城市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较差等严重问题。分析了造成小学生劳动心理素质差的内外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小学生劳动心理素质的主要措施,为今后制定劳动教育大纲、设计劳动序列、确定劳动内容、编写劳动教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开放式尊重观念问卷对小学三到六年级儿童进行集体施测研究儿童的尊重观念,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认为尊重就是有礼貌,尊重对象的特征和尊重原因都是要求对方品质好或学习好。尊重的对象既有长辈又有同辈,提到尊重同辈的显著多于只尊重长辈的。不同的人际背景下,儿童的尊重观念不一致。(2)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显著的发展特征,表现出从单向尊重到双向尊重的发展趋势。不同人际关系下的尊重观念的发展特征不同,对父母和老师的尊重主要为单向尊重,对朋友的尊重主要为双向尊重。(3)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7.
窥斑知全豹,小处见真章。一个愿意在细节上花心思的人,必是"洞明世事"和"练达人情"的高手。2012年12月6日,莫言抵达斯德哥尔摩。当天晚上,一个在瑞典的好友前来祝贺,手里还拿着女汉学家陈安娜翻译的《生死疲劳》。一番寒暄之后,朋友说道:"我的大作家,快签个名吧!"莫言却犹豫了半天,很抱歉地说:"我还是不签了吧?"朋友不依也不解:"这是哪门子说法?别再磨磨叽叽了!"莫言一再推迟,最后还是签了。不过, 相似文献
8.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尊重劳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劳动力价格被低估,劳动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工人、农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是事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正性的重大问题.政府应当成为广大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者. 相似文献
9.
设计是生存方式的艺术化。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喧闹的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把人们分割在现代文明的藩篱之中,生存空间被信息技术拧压得很小,而人心却那么遥远。战争,竞争,贫困,病毒孽生在人类自我异化的胞体之中,人们渴望解脱,远离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回归自然,回到单纯,回到稚朴的文明起点中。所以人们需要设计,并用设计对人生现实中的焦灼精神进行润泽,对人类脆弱的心灵结予抚慰。 走进设计就意味着走向观念与审美的殿堂,设计观念主题是通过有序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的,其社会化接受过程是思维方式,需求与创新不断锤练的过程。在合规律的追求目的驱动下,观念与审美将通过创新的方式,把设计时尚化、个性化、艺术化,这不仅是教与学的要求,也是培养2l世纪设计人才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11.
12.
科学知识有与宗教知识对立的一面,同时也为人们认识宗教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视角;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要求与知识的地方性存在张力,而在科学精神的视野下,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从具有"时代"和"地方"特点的背景中产生的。在民族宗教学的研究中,我们研究的成果常常具有比较强的"地方性",如何实现经验的特殊性与知识普遍性的对接,需要用科学精神解读中国宗教文化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五爱”公德教育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对于“五爱”内容之一的爱劳动方面,我国心理学工作进行了一些研究.有人探索了小学儿童公益劳动观念发展的特点,有人采用开放式问卷法及两难故事法对中小学学生的爱劳动观念的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侧重于对不同的劳动形式的观念发展方面.在此,我们采用对偶故事法,着重对劳动本身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的普遍的、一般的劳动观念的发展,目的在于了解小学儿童劳动观念的发展状况,探索小学儿童劳动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为增强儿童劳动观念的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23):1-2
本刊今年第四期,集中发表了一组关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医的文章,就中医的方方面面做了讨论,其中包括张功耀教授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以期引起中医界和整个社会对中医的关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神义论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恶与苦难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少神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神观念和创造论进行重新反思,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宗教哲学的杰出代表也对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对传统神学全知全能、水恒不变的神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是人类理性客体化的结果,而将神视为精神与个性,并且特别强调神的爱与怜悯、痛苦与受难,强调神与人的相互依存,强调神对人的呼唤,神与人的相遇与交会。在对“从无创有”创造论的诠释中,他提出了“非被创造自由”的概念解释恶与苦难的来源,以避免传统神义论的尴尬。别尔嘉耶夫的神观念与创造论与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等人的神学有相通之处,部分思想汇入了现代神学发展的巨流。 相似文献
16.
17.
马克思明确地讲过:“原始共产主义不知道什么是价值”,价值概念“只适用于能够谈得上价值的那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马克思<资本论)书信集》)“人在给一定的外界物打上‘财物’的印证后,就逐渐在这些‘财物’之间进行比较,并根据自己需要的等级加以归类”,于是就形成“价值”的概念,作为交易中力图实现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第410页)。因此可以认为,“人的价值”正是在市场条件下产生的关于人的“价值”及其比较的概念。因为:第一,历史表明,“尊重人的价值”的口号,是在高度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