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常把“本体论”视作对“存在”的研究,因而也可理解为“存在论”。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古代哲学那种以抽象的、绝对的、一经确立便不再变动的本体为对象的“本体论”,已经为人类的思维进步所扬弃。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哲学再也没有新的形式的本体论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就产生了新的本体论,那就是“实践本体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以及哲学的现代化,在我们看来,就是加深对“实践本体论”的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出发来把握自然界、社会、人和思维等等。那么,“实践本体论”是什么呢?它的革命意义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阴阳十二位向背是根据乾坤并建之体的性质及体用一源的原理引申、推论出来的,他用这一原理来批评象数学的机械排比和框定,并用事物的自然自足、自立自全的性质,证明《序卦传》的三种卦序说不能成立,为自己独特的卦序说奠立基础。他要证明的哲学原理是,显现有向背,阳阳无或缺;本体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同时就具于个体之中,个体因此而有了主体性、能动性,和自由地独立活动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4.
“工夫即本体”是明清之际为人瞩目的一个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思辨重点的一个转折。科学地理解、把握这一命题,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化,尤其是正确地剖析明清实学思潮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一、“工夫即本体”命题的奠基“本”、“体”原是两个相近的范畴。“本”与“末”相对,“体”与“用”相对,只是到了宋代才出现“本体”一词。“本”,《说文》:“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抵也。”似有“根基”之意。《辞海》对“本”亦有“草木之根”,“事物根基或主体”,“根据”,“原始”…  相似文献   

5.
论意义的“生命”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问题长期以来倍受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普遍关注。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都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意义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最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他认为意义是永恒的原型。英国哲学家洛克把意义看作是由词作为外在符号而标记的观念。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 ,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而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则强调 ,语言形式的意义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 (布龙菲尔德 ,第 1 6 6页 )正是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 ,学者们建构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意义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当代生态哲学的道德共同体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仁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态意义,从当代生态哲学的角度给予了新的确证(justifications)。儒家的道德共同体以仁为核心或纽带,其范围包括天地万物。仁的基本含义是爱,孟子把仁推广到爱物,董仲舒提出爱民,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郑玄提出仁为爱人以及物。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明确地把仁提升为全德之名,又把天地的生生德性作为天地之仁、天地生物之心。仁作为生生之德,成为宇宙的合目的性。理学家又说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样,天地的生生之德、仁、人心就被统一起来,仁从而获得了贯通人与天地万物的本体意义。仁还是一种感通的道德情感,大程、阳明等主张通过感通与恻隐更为主动地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解释既有丰富的生态功夫论的内涵,也有丰富的生态境界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论“克隆羊”的医学意义江西省九江医学专科学校(332000)胡长鑫40多年前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学说,成为20世纪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今天英国的克隆羊无性繁殖方法应当是21世纪生命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物工程的科学意义。克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欧洲哲学传统入手,重点围绕康德、黑格尔哲学,兼及佛教思想,探讨"瞬间"概念的哲学意义。本文提出,在欧洲哲学传统中,"瞬间"是一个绝对的、自由的"起点",处于"时空"的"断裂"之中,因其不包含任何经验材料而成为"空洞"的,与佛教的"空"相通。但"空"并非"无",作为自由的"点","瞬间"又是实在的,它并不阻遏"时空"自身的变化发展。相反,"瞬间"作为"第一因"有权开辟"未来"的新的因果系列。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之前,中国近代出现和经历了三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康有为改良主义的“大同”空想和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空想。它们在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上,各自以独特的面貌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丑恶事物的鞭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很少著作象H.-G.加达默尔的《真理和方法》这部巨著那样,丰富了当代哲学内部的和哲学之外的讨论;也很少著作象加达默尔的这部著作那样,具有这么多具体的不明确性。人们围绕着《真理和方法》中所论述的许多主要概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至于他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其他概念,则没有引起争论,其价值也没有受到损害。意义和指称就属于这类概念下面的讨论力求探讨加达默尔的“意义”的意义和“指称”的指称。这里讨论的问题,有的是我同意的,有的是我要批评的。只有当“意义”或“指称”所指的东西具有比较普遍性的时  相似文献   

11.
《管子》中的“宙合”是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合》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通又)橐天地。"橐,指无底的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一是万物生于天地;二是天地是开放的,生化万物的功能无限。《宙合》在另一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原指本来的形体或存在,后指事物固有的(恰当)样式;可针对一切事物而言,不专对宇宙或万有全体,而且主要在"体用"意义上使用。这种体用义的本体概念,与近代以来学界普遍从宇宙万有的最高决定者、最后本质或终极实在角度所言之本体,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道""天理""本无"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虽然可按现代流行用法称为本体(宇宙或万有本体),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而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即:(1)体用义本体、(2)宗教义本体、(3)哲学义本体,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并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中,在思想解放的政治潮流提供的空间中,李泽厚以自己承续六十年代的学术创造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以思想史的文化哲学阐释、以美学直到伦理学的颠覆性建构,以所谓主体性实践哲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哲学武器,是那个时期公认的思想旗帜。20  相似文献   

14.
论“是”的哲学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基础的西方哲学的关键句式“X是”,采取与传统的“存在”理解不同的解读途径,从系词“是”的哲学用法入手进行重新理解。这样理解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西方本体论哲学中许多深不可测的问题,都可以从普通系词“是”的哲学用法中获得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试析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两个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杨简接续和光大陆氏心学,以"心"为本,将"心"之范畴彻底化、圆融化,建立了完全意义上的心本体学说。杨简认为,本体之心是人人之所自有而又超越个体和时空的宇宙本根。它本然自足而自明自神,虚明无体而范围天地,发育万物,贯通古今,自善自仁。杨简心之本体具有六个特性,即内在性、超越性、神明性、虚而无体性、感通天地万物之性和道德伦理性。通过对"心"本体的阐释,杨简抛弃了陆氏"沿袭之累",继承陆氏又超越陆氏,因此,走向彻底的唯"心"论。  相似文献   

17.
大概自有人类以来,即皆以身为“我”。在今天人类行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几乎还有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仍然在承袭旧的传统观点,坚持以身为“我”。在佛学的启发下,我认为身不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我”这一概念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的发展轨迹,是受中国哲学、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在重诗、书、画、印等多方面修养中建立起来的。董其昌依据禅宗思想将历代中国画分为南北宗,从金碧山水到水墨为上,以崇尚水墨画的王维为宗主,形成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主要审美取向。简淡的审美趋向构成中国画艺术"大羹必有淡味"的韵味,从水墨淡墨的衍化到色彩"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碰撞,无疑撇去烟火之气。平淡、朴素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画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论“逻辑在先”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曾经指出要进入并研究哲学"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1];柏格森更为明确地讲"研究哲学,就在于扭转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2]进而言之,这一扭转乃是进人哲学研究的"门槛",只有跨越了这一门槛,才有可能登堂入室.这一门槛就是: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  相似文献   

20.
论“语言转向”的性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哲学领域里发生的“语言转向”,对哲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哲学论著的风格,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使它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在我国哲学界,相当多的人认为,“语言转向”已经过时,甚至作为它的直接产物和结果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也已经过时了。他们还认为,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这场革命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数理逻辑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哥德尔定理宣告了形式方法是有矛盾的;语言分析的方法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哲学的根本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是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的。在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