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精神的语义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精神”目前引起了许多论者的关注,但在不少的文章中,常常只是从科学家身上而不是从科学本身去概括和归结科学精神的种种表现,即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家所具有的精神品性;这种观点还根据许多科学家也具有人文精神的事实,认为在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中,本然地也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甚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没有区别的一回事.如果不这样看,就是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立”起来,就不符合许多科学家具有崇高人文情怀的事实,如此等等。如果从一个较为基础的层次上去分析,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如何从语义上解释“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早在1962年汉森就指出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拉卡托斯在1971年发表的《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一文中继承和发扬了汉森的观点,呼吁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相互学习;科学哲学为科学史的理性重建提供规范方法论,而借助经规范解释的科学史又可以对  相似文献   

3.
主张有所谓“扩充三段论”的人说, 凡人都能制造生产工具, 猿不是人, 所以,猿不能制造生产工具。是有效的“扩充三段论”,其理由无非是:一、大前提是区别命题;二、大项在大前提中周延。这两条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凡人都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形式是“所有M是P”,而不是“只有M才是P(即:凡P是M)”。也不是“所有M是所有P(即:凡M是P并且凡P是M)”。“所有M是P”的谓项不周延是绝无例外的。  相似文献   

4.
一阶逻辑里有两个基本的量词,即:全称量词“所有”和存在量词“有的”。在引进等词后,可以定义出“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恰好有n个”(n≥1)这些数量量词。传统逻辑也讨论过“多数”,“少数”,“几乎所有”等词项的含义。这些词项也可以在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得到表达和处理。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多数S是P”蕴涵“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蕴涵“多数S不是P”。“所有S是P”不蕴涵“多数S是P”。“没有S是P”不蕴涵“少数S不是P”。“多数S是P”不蕴涵“少数S是P”等等。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所有S是P,并且有S”不算“多数S是P”。上述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里使用“多数”和“少数”的情况。在投票  相似文献   

5.
科学创造主体是科学家。不同的创造主体即不同的科学家有着不同的科学审美创造风格。布封曾说:“风格如人”。这句在文艺创作中广为引用的名言在科学创造中也同样适用。如若我们把科学发现的内容与得到这一发现的途径以及科学表述区分开来,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科学家所循...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的“祛利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否受利益驱动?受什么利益的驱动?这些利益之间有没有冲突?这些问题经常被科学共同体成员有意无意地回避。因为长期以来,“无利益性”被认为是科学的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希望相信,科学家应该是“无私利”的,他们只“为科学而科学”,只是出于好奇心而从事科学研究。那么,科学或科学家真的与利益无涉吗?应该如何理解科学的“祛利性”(disinterestedness)?  相似文献   

7.
Ⅰ.普利高津曾指出:“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①由牛顿力学所确立的“现实世界简单性”的观念正在逐步消解,当代科学已进入探索复杂性的时代。从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过去那种把复杂的事物和过程分解成各个简单的部分,用低级简单运动的规律去解释和研究高级复杂运动的  相似文献   

8.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 ,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 ;事实上 ,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理解和解释。这里 ,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其一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与它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 ?或者更为明确地说 ,能否离开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解释哲学的“世界观理论” ?其二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 ,这里的“世界观”是人站在“世界”之…  相似文献   

9.
阐释的生命伦理学:感知理解之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阐释的生命伦理学:感知理解之路[美]RonaldA.Carrson聂菁葆编译医学伦理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项解释的事业。也就是说,生命伦理学处理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不是通过“发现”(发现隐蔽的或世俗的真理照耀我们),也不是通过“发明”(发明预设的神圣或自然...  相似文献   

10.
伪科学的英文表达是Pseudo-Science,Pseudo是有假的、伪的、冒充的含义,由此可见,伪科学就是:表面上打着科学旗号,实质上却违背科学本质的虚伪骗人学说。伪科学活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近年来在中国大地呈蔓延泛滥之势,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整个伪科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生产环节、传播环节和接受环节。一、伪科学的炮制者(1)伪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一种是某些科学家为了得出“突破性”的发现,而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作出违背科学基本现象的解释,提出“新”的理论,以便一鸣惊人,这种现象称为病态科学现象。病态科学在…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认为,今天,科学和科学家的地位正受人注目:我们在这里或那里听说科学“实现着”形而上学,科学从它与传统的灵性和智慧的对话中捞取好处,甚至非理性有时部分地支配科学的发现。因此证明实证主义“纯化”科学的计划遭到了失败。况且,复杂性论题的含义不再破坏事实:例如,理性的线性发展事实或预见性和决定论之间无断裂联系的事实。这种情况导致我们向你们这些科学家请教,以求回答以下问题:科学正致力于重新开始形而上学并促进、恢复灵性吗?科学家是那样热衷于探寻一种“新结合”的条件,即赞同多种合理性,赞美非理性,探讨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吗? J.-M.拜斯尼尔,D.布尔格  相似文献   

12.
一部自然科学史,是一部科学发现的历史,是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历史。人们崇尚科学的同时,对科学家也产生由衷的敬意和佩服。然而,在科学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值得人们关注,那就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却不是我们想象的无神论者,而是有神论者。诸如:经典物理学的创立者牛顿,在晚年埋头于解释《约翰启示录》,并且以神学为题材写了一本专著《评但以理书和圣约翰启示录》,并且三次上书主教本特雷,论证上帝的存在。和达尔文同时提出进化论的动植物学家华莱士非常热心地研究催眠颅相学和神灵照相的江湖骗术,证明灵魂可以离开肉体独立存在。克鲁克…  相似文献   

13.
邻国的黄禹锡事件,也引起国人的关注。对于把科教兴国作为战略来推行的我国来说,它有警示作用,有借鉴价值,有助于我们反思。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科学要发展,发展要创新。把实事求是的态度同创新的精神结合起来,推动科学的长足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普遍愿望。黄禹锡是希望创新的,他在创新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但当他继续创新难以如期实现时,他就采取了反科学的态度:作伪造假。请注意:黄禹锡事件的本质是作伪造假,而不是科学实验过程的失败,不是对实验结果的误判,也不是他提出的假说经不住实践检验。一部科学史说明,科学是艰苦探索的事业,从幻想、想象到提出假说, 以及假说的被实践所检验为原理、公理、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已成定论的东西,甚至或者又被新发现、新实践所修正,所推翻,这都是正常的事。在科学探索的崎岖小路上,如果不允许犯错误,受挫折,那只好取消科学。但作伪造假的性质与此迥然不同。作伪造假是道德学风上出了问题,是科学良心出了问题。对这种行为的唯一社会评价,是他在骗,骗他人,骗国人,不管他出于什么动机,骗的行为是一样的——当然,这是就事论事,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人的全部,包括他已经取得和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黄禹锡事件爆发后,有两件事令人印象至深,一是其本国,从学界到政府,对事件进行的严肃认真的调查和处理,并不因为他是国宝级的科学家,就为其袒护遮瞒,封舆论界的口;一是其本人,面向媒体大众,坦诚其作假的事实,向其国人深深道歉,令人对之是又一类的肃然起敬。这样的政府,这样的科学家,在科学的发展上,必定是前途无量的。我们需要反思些什么?这里只提两点:一是“人体科学”,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二是反对“伪科学”,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近两年来,与“反科学主义”同行的是为“伪科学”辩护,而走在反伪科学前列的学者,则被冠以“科学警察”的恶称,大批小批,似乎是反伪科学妨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成了中国科学的罪人。我们提请这些伪科学的捍卫家们,看看近邻的榜样吧。所谓“伪科学”,就是作伪造假,作任何其他解释,都是遮羞。  相似文献   

14.
科学究竟是什么呢?关于科学的定义,历来就有各种说法。苏联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卡波查说:“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英国现代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P·M·S·布莱克特甚至从某一个极端的、心理学的角度给科学下了一个奇特的定义,说:“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等等。我似乎觉得,若从哲学角度来看,科学不是别的,它实在是违反常识的一种思  相似文献   

15.
最近人们发现了爱因斯坦的一份文件。在这份文件中,这位著名的科学家描述了自己发现广义相对论的实际思维过程。这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是作者曾经阐述过的一种创造性认知的实例,即“两面神思维”。“两面神思维”所指的是:同时积极地构思出两个或更多的对立的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或印象。这种形式的高级的第二过程的认知在艺术,科学和其它领域广泛地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主义的旧版本关于科学主义的旧版本,说法也很多,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1.“科学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77年。它的原意是指“作为科学家特征的方法、精神态度等等。”2.随后我们便发现了一本专门讲科学主义的书,英国学者汤姆·索雷尔的《科学主义》,书中指出:“科学主义就是这样的信念: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它最有权威,最严肃和最有益。”  相似文献   

17.
在因果解释中,模型既可以作为找出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之间因果联系的工具,也可以与因果因素一起构成因果解释,作为因果解释模型的一部分。在非因果解释特别是模型解释中,模型能独自进行科学解释。许多理想化模型仍能进行科学解释。是否以自然律为基础不仅是区分科学模型与非科学模型的标准,也是区分科学解释与非科学解释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陈嘉明 《哲学分析》2023,(6):88-99+192
解释以理解为目的,这在科学哲学或知识论中都是一种主流看法。但是否所有的理解都须经过解释,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利普顿声称存在着不经解释的理解,卡万维格认为只在因果关系的决定性系统中存在“解释的理解”,而卡利法则认为在逻辑与或然性等关系中也存在这样的解释性理解。这一问题涉及什么是解释、解释的关系以及解释的标准,可将解释的关系看作一种给出理由的关系:如果解释项a对被解释项b的性质、关系、样式等给出了理由上的解释,使人们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明了事物的“之所以然”,那就是给出了一种解释。正是这种理由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把事情说清楚,由此能够把握事物的根据,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朱滢 《心理科学》2016,39(2):474-478
本文评述了《科学》和《自然》杂志2015年的两篇文章。《科学》上的文章“心理科学的重现性”对100项心理学实验进行了重复验证。结果表明,只有大约多于1/3的原始研究能够重复。该文章对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指出这不是心理学的挫折。我们强调科学精神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因而科学才能处在不停的探索中。《自然》上的文章“P值仅仅是冰山的一角”,批评了个别心理学杂志禁用P值的做法,指出研究者应该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实验的前期阶段下功夫,才能防止心理科学的坍塌。我们结合国内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就改进心理学研究生的实验训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关于异化概念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现今捉摸不定的西方社会里,许多概念常常被滥用,“异化”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在最常见的、而多数是含含糊糊的解释中,“异化”这个词,常常被理解成了一个哲学概念、道德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异化是有学识的人,为了用“科学”方法来表达他们所面临的、但并不赞赏的状况,表达他们在这种状况下的烦闷心情而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使用异化概念的人们的头脑中,常常有一种与理想的状况相脱节的表象,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