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仁”     
学者们对于“仁”之本字的认定,从重视的部件而言有三类观点。笔者从诸多学者所忽略的“忈”字出发,指出仁字的各个构件同样重要。“仁”字的右半边是“心”的省文而不是“二”,仁之本字为“(?)”(不同于“伈”)。谈到“仁”之本义,不能不提到“相人偶”,“相人偶”是一种表示君臣上下互致敬意的礼仪。郑玄以“相人偶”释仁是深切儒家之脉的,至于以“亲”、“爱”、“人”等释“仁”,是孔子将“相人偶”之义加以扩大延展,并经后世诸儒进一步发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常见有人说甲骨文中已有了“仁”字①,依据是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2卷19页的第1片卜辞中收有一个很像“仁”的字。然而,许多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这片卜辞上下文字皆有残缺,其中这个很像“仁”的字也有残缺,而且构成这个字的左右两半边隔得比较开。有专家指出,这个字右边的“二”,实际上是一个“兆序”数字,并不是该字构形的一部分,因而这个字不可能是“仁”字。而且,“这条卜辞虽有一些字残缺,但大意还是明确的……此卜辞应是某方国向商王朝进贡二十匹马的记录”,若将此残存的“”形与兆序“二”当…  相似文献   

3.
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仁”这个字的起源,即它最初的构形以及与此相联的本义。战国玺印文“”的发现和释读,①使人们看到了“仁”字的新的构形,也使重新理解“仁”的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仁”字(七十多个)都写作“”,不仅进一步确证了古“”字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的新文献,为研究“仁”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活力。大家围绕“身心之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此字的构形与《说文》“从千从心”之“仁”和“从人从二”之“仁”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但还不能令人信服。本文在…  相似文献   

4.
“仁”,作为哲学范畴,是古代哲学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孔子的贡献,主要是完成了“仁”的抽象。“仁”的抽象是“德”、“礼”、“爱”的演化和人的自我认识多维综合的结果,它内涵丰富,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中华民族的心理。“德”在西周时包含“仁”,春秋时“参合(德、正、直)为仁”,孔子则规定了“仁”的内容,并超越于“德”。“仁”最初同古老的礼仪“相人偶”相联系,孔子赋予了理论的形式。把强调“克己复礼”、把“礼”内化为稳定的心态,以指导言行。孔子把仁爱推广到非亲族的人际关系,闪耀着进步思想的光辉。孔子把“仁”看作道德实践的积淀和内化,而“成仁”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自我完善。“仁”,成为人的修养和人的文明的一个理想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立儒学, 同提出仁密切相关, 而如何理解仁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讨论、训释仁, 离不开字源的分析, 于是《说文》“仁, 亲也, 从人从二”便成为前提和出发点, 成为理解仁的金科玉律。然而在郭店竹简中, 仁字均写作“身心”, 表明“从人从二”并非仁字的最初构形。那么, “身心”的本义如何?“身心”字的发现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信息? 为我们理解孔子仁学又能起到哪些“去蔽”的作用? 这无疑是关涉孔子及早期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一、“仁者, 人也”据学者研究, 仁字出现较晚, 甲骨、西周金文中还没有发现仁字, 仁字也“不见于虞夏商《…  相似文献   

6.
太极图古文字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图古文字证国光红1.汉字除了它所记录的词义(包括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之外,它自身尚有“字形之意”。“字形之意”是尚未进入语言层次的模糊意义,它与字本义相应,是字本义的基础,而与字本义不属于同一层次。“字形之意”这一术语是段玉裁提出来的,《说...  相似文献   

7.
"仁"的起源探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说文》中,仁就有三形三义,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管子》之“仁”杂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仁”字别解郭沫若先生在其《孔墨的批判》一文中指出:“‘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面也找不出这个字。”(《十批判书》)这就告诉人们,“仁”这个字相对晚出。赵纪彬先生同意清代大儒阮元“仁”字始自《诗经·国风》时代的观点,并解释说:“此因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渡时期,以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爱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杜振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议,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首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10.
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曾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两个”‘山’摞在一块儿,我请你出去!”作者利用“出”字字形结构的分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使语意表达得委婉诙谐,富有风趣,这样的辞格就叫作“析字”。“析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特点的前题下,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析字”常见的有两种类形: 1、离合析字——利用汉字结构的拆离与组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当代生态哲学的道德共同体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仁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态意义,从当代生态哲学的角度给予了新的确证(justifications)。儒家的道德共同体以仁为核心或纽带,其范围包括天地万物。仁的基本含义是爱,孟子把仁推广到爱物,董仲舒提出爱民,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郑玄提出仁为爱人以及物。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明确地把仁提升为全德之名,又把天地的生生德性作为天地之仁、天地生物之心。仁作为生生之德,成为宇宙的合目的性。理学家又说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样,天地的生生之德、仁、人心就被统一起来,仁从而获得了贯通人与天地万物的本体意义。仁还是一种感通的道德情感,大程、阳明等主张通过感通与恻隐更为主动地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解释既有丰富的生态功夫论的内涵,也有丰富的生态境界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丘(公元前五五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由孔子再传弟子编纂成书。该书比较全面地汇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伦理学著作。孔子的道德论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道德规范的极至。《论语》全书四百九十二章,一万二千七百字,言“仁”之处就有五十八章,“仁”字一百有五见.关于“仁”,孔子有许多规定和解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对樊迟问“仁”的回答:“仁者爱人”。但是如何去爱人呢?为此孔子又提出“礼”。他讲:“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认为,“仁”的实行必须在“礼”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必须按着礼的等级规范去爱人。“仁”和“礼”两者应紧密结合,不能分离,在一定的意义上守礼本身就是仁。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对“仁”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的内涵是“爱人” ,其实质是指一种人生所应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原则。“仁”贯穿于各个方面 ,第一 ,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对人的关心爱护 ;第二 ,是“礼”的执行与维护的保证 ;第三 ,和各种伦理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孔子以“仁”为核心建构他的思想体系 ,既有其特定的历史的契机 ,又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 ;“仁”的观念的提出 ,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思想形态、主体意识上对“人”的发展和自觉。“仁”的精神不但无形地渗透在以后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潮中 ,而且对社会文化思想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审美范畴的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审美范畴的仁樊美筠“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一般都将“仁”视为一个哲学范畴,或者伦理范畴。这当然没错。但笔者认为“仁”也是一个美学范畴。其根据如后:首先,从“仁”的实际内涵来看,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篇说:樊返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说,仁就是爱人,爱是“仁”的基本内涵,因此,“仁”又是仁爱,这种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爱,上穷碧落,下达黄泉,内容十分丰富。它既表达了人对天地万物的真挚同情:“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论语·述而》;又表现了人类对自己同类的深切关怀:“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而爱是什么呢?爱正是美感的基本构成要素。很难想象,没有对人、对物的喜爱,还会有对他(它)们的欣赏。为什么会出现“情人眼里出酉施”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爱。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1729—1797)曾经这样说过:“我把美叫做一种社会的性质,因为每逢见到男人或女人乃到其它动物而感到愉快或欣喜的时候,……他们都在我们心中引起对26他们身体的温柔友爱的情绪,我们愿他们接近我们。”①相反,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够欣赏自然事物的美呢?简单说来,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生  相似文献   

15.
<正> 儒家“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及作用,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题目,但统而言之又不过两个大的方面。首先,儒学自身必须有可以现代化的内容,其次,现代社会也应有这方面的需要。因此,发掘整理儒学中一切合理的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诠释,证明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正是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当然,儒家文化毕竟是一种过去时代的产物,它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方面学界同仁早已作过许多精辟的分析,许多观点笔者亦赞同。下面就儒家“仁”学的现代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前,重新对孔子学说加以客观评价,是学术界的重要任务之一。六十年代的孔子讨论曾有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有许多问题并未按照“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展开讨论。当时曾以理论权威自居的关锋,散布了一系列武断理论,起了很坏的作用。后来“四人帮”控制的批孔运动,其中有些调门,就是关锋理论的发展,至今仍然是开展孔子讨论的精神枷锁,所以必须对关锋的评孔思想,进行深入的批判,肃清极左思潮的余毒。本文拟就关锋所谓春秋时代“仁”的三类型说,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作为初步批判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仁”是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春秋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如管仲、子产、晏婴等,孔子都只肯定他们各自的长处,而不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仁”的境界。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不轻率地发议论。这样看来,似乎“仁”的含义又极其寻常了。所以连司马牛也奇怪地追问道:“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孔子回答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说话时首先考虑到实践,考虑到实践就必须认真,不能敷衍凑合,这样,他说话怎么会不谨慎呢!  相似文献   

18.
孔子论“仁”之真义范长平本文认为,“仁者,人也”乃是孔子对仁所作的最全面最精确的诠释。其字面意思是说,仁就是要人象人那样去生活;进一步具体说,仁就是自觉不懈地追求理想人格,从而超越动物性自然人格的人生实践;简言之,仁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化。仁即人的理想人...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仁”。而“仁”的实质则是“克己复礼”,重点在“克己”、“敬人”。他从人性论出发,对“仁”与“礼”进行了心理分析,阐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古代统给者德治的经验和礼的社会作用,从而把“礼”的总评价提高到仅次于“圣”的“仁”(价值观念)的高度,使古代道德观念理论化,为中国古代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仁”,还是“礼”,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下的重要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是各持己见,评价不一。由此影响到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看法,这一现象吸引着广大的中外学者对孔子进行广泛研究。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争辩的论著出版,然而继续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探索还是有广阔余地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开头的这一节,我把它作为预备节。所谓“预备节”,就是先不阐述本文作者自己的观点,而是先来综合介绍一下在“仁”“礼”问题上,海内诸大家的一些主要观点。冯友兰先生在1973年曾介绍他自己过去的观点。这观点是:“礼”和“仁”是思想的两个方面,其间还可能有一些矛盾(《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第4页)。他当时又认为,“礼”和“孝”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直”和“仁”是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前者使人束缚于传统之内,后者使人自传统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