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存在(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作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试图从康德的这一论题中引出他自己的有关存在本身的追问。但他犯了三个根本性的错误,第一,康德的"存在(是)本身"只是逻辑系词,从中不可能引出存在者之所以存在,而他的存在者之所以存在又只是主体性的"我思",也不符合海德格尔的要求;第二,康德的三个模态范畴虽然形式上着眼于系词"是",但本身仍然是一些"实在的谓词",除了描述经验性的存在者之外别无用处,无法指示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第三,康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是批评莱布尼茨和洛克的独断论的,而不是要通过对模态范畴的反思而建立起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学说,海德格尔的解读完全脱离了康德的文本。海德格尔想通过引申和发挥康德的存在论题而推出自己的存在论,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从古希腊开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哲学的本性被看作是“爱智”,即哲学是代表和体现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一门学问。哲学之所以如此“高贵”,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问所没有的“普释”、“通铨”的功能。而哲学之所以有此功能,则又由于哲学为一切存在现象找一个“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又必须是以实在的、可信的实体(SUBSTSNCE)为本体。  相似文献   

3.
对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人们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批判其唯心主义实质和吸收其辩证法思想上,而忽视了它在哲学发展史中由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化的中介地位。首先,它把传统哲学推到了最高峰——将其对思维全体自由性的追求上升为人类思维的反思活动,将其追求统一性原理的对象归结为思维与存在统一的逻辑先在性,将其辩证法升华为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方法,将其发展成果对象化为概念的有机组织,将其发展历史提升为概念圆圈运动的具体内容;同时,它又不自觉地为现代哲学指出了一条走出传统哲学的迷宫的现实道路——哲学视角由客体性原则转换到主体性原则,哲学对象由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转换到概念(文化)世界,哲学功能由解释和说明世界转换到规范和改变世界(当然,绝对理念的唯心主义性  相似文献   

4.
“是本身”与“上帝是”--“是”的存在涵义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路 《世界哲学》2003,3(1):81-94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是本身”(或“作为是的是”),开创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存在”是一个与“是”不同的概念,却是在“是”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产生的。有关存在问题的许多思想是在现代产生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它却是在中世纪被明确提出并确定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中世纪哲学(1)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发展出关于存在的论述。但是实际上,这里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的"反思",并非一般意义的"对思想的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的思想活动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思想的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的: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思想的前提批判";"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胡潇 《现代哲学》2006,1(4):113-118
哲学作为“思想的思想”之认识论定位,表明它具有强烈的反思性,亦构成了它的超验性。哲学反思与超验思想的特质,由哲学之认识对象及其与对象的本质关系所规定,亦由哲学之穷是究理的至上性思维使命与中介性递进过程所规定。它们是哲学之谓的重要思想理据。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观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目前都处于一种极为重要的阶段。之所以下这样的判断,不仅是因为一系列出土古书的整理和研究,为梳理先秦学术发展的脉络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而且是因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对于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焉不察的研究方式本身开始了反思。 从大的背景来说,这种反思是对20多年来的文化讨论的深化,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普遍和多元问题讨论的具体化。这种背景对中国哲学本身的存在状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哲学(如果存在着一种可称之为中国哲学的学问的话)是否只是世界哲学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中…  相似文献   

8.
程乐松 《现代哲学》2022,(3):116-119
<正>自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开始,中国哲学就一直在划界:哲学在中国,抑或中国的哲学?“照着讲”的译介工作与历史叙述,抑或“接着讲”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建构?划界的尝试凸显了中国哲学的三重理论困境:其一,哲学反思被预设了的“普遍性”与中国的哲学的“中国性”之间的张力;其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世界与精神生活中抽绎出哲学性并加以申发的哲学史,与面向当下的、基于中国经验的哲学探索之间的牵扯;其三,西方哲学的汉语化与中国思想的哲学化之间的双重他者性。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思维层面上阐述辩证法,这是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论贡献。恩格斯变革了哲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功能,作为绝对真理体系的思辨哲学终结了,哲学以“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理论思维形式”作为其合法存在方式。辩证法是哲学“终结”之际开启的真正实证科学,这门科学不同于对事物进行经验描述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它是现实生活本身的感性存在论证明,是澄清社会科学之理论前提,洞察时代脉搏、历史走势和人类自身命运的科学世界观。辩证法立足“自然-生命-劳动-人类”有机整体的大历史观和人类史观,揭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展现社会现实的矛盾运动机制,把握事情本身和彰显生命意义。恩格斯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将辩证法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锐器,克服黑格尔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市民社会的理论直观,澄清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遮蔽的感性生活本身,实现了人类认识史、思想史和社会科学研究史的革命性变革。现代社会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和复杂性特征,这需要能够把握和审视复杂多变形势的哲学理论思维引导,需要作为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10.
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实践是当代哲学致思的一个基本趋向。但到目前为止 ,这一趋向在国内哲学界主要还只是表现在“元哲学”的层面上 ,只是以不同方式肯定了克服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现代实践哲学的必要性 ,至于这种哲学作为理论应该如何“操作” ,则尚未见有深入涉及者。徐长福的《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年版。以下凡引该书只注明页码 )不仅自觉立足于现代实践哲学的立场之上 ,而且主要着眼于实践哲学的“操作”层面 ,用作者的话说 ,是在从事一种具有“个别性取向的实践哲学” (第 2 8页 )。…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列宁有《辩证法要素》,二者作为辩证法体系的提纲性雏形有倾向性的差异:(1)从哲学对象上看:前者以“事物、现实、感性”即属人的感性现实世界为对象,不涉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之物”;后者则以“自在之物本身”为对象。(2)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  相似文献   

12.
idea与“象”——论直观和超越的兼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注重直观体悟而“尚象”,西方文化注重概念分析而“非象”。但柏拉图的“线喻”(Allegory of line)表明,作为西方二分世界理论渊源的idea(“相”或“理念”),一方面是概念抽象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是理性直观的“相”;它既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对象,又是一种显现出来的存在。idea的原初含义兼有后来被人类认知理论加以严格区分的“形”与“意”两方面的含义。康德、胡塞尔的哲学也表明,“形”与“意”、“看”与“思”在认知中难以相互分离。王树人先生认为“‘概念思维’是从‘象思维’中产生出来的,并且一直以‘象思维’为依托。”(…  相似文献   

13.
希腊本体论的中国解读:希腊哲学中的“存在”语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适 《世界哲学》2004,(1):2-9,28
希腊哲学的概念范畴很多,但它们可以说都是围绕“存在”的,例如,关于知识、认识、思维和分辨真假的那些概念。由于思维总要以存在为对象,并且思维和情感的主体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物,所以这类概念都离不开存在,只在与存在的关系中才有其意  相似文献   

14.
印度的宗教五花八门 ,思想错综复杂。印度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阿特曼”作为印度思想信仰的一种 ,是奠定印度有神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是确立印度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重要思想来源。它既是宗教的立宗之本 ,也是哲学交锋的焦点所在。历史上除了顺世论及佛教等少数几种宗教哲学外 ,几乎所有的印度宗教或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阿特曼”。古往今来 ,印度的思想界斗争异常激烈 ,人们对“阿特曼”的认识 ,总…  相似文献   

15.
是“思想形式”还是“思维形式”? 我认为把“思维”和“思想”区别开来,指出逻辑学是研究“思想形式”而不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才是正确的。……我认为(判断)应该改为下述定义:判断是反映认识对象之间联系情况的思维形式(态)。《哲学研究》1982年第2期《注意逻辑理论的准确性》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先认为逻辑学是  相似文献   

16.
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想对历史的重视,史学发达并承担了哲学的功能等等。叶秀山先生提出的“朝阳”和“落日”的隐喻,指出当面对正午时刻的西方哲学时,才出现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这个问题,而在当今西方哲学的落日时刻,中国哲学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希望,落日也意味着玄思和重生,至暗时刻背后蕴含着未来的曙光。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从最初规定的确认与演变理路来说是对“逻各斯”本身的追询与探讨,力图“以同样的方式在一种精神本原———逻各斯发现世界的本质”(策勒尔,第48页),进而演变成柏拉图关于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现象。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规定是说明“存在”之所以成为“存在”的基质依据。在他看来,在“存在的存在”的根基之处,科学、神学与哲学是一体的。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理论奠基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哲学从旨趣与结构方面,乃至在其本性规定方面,就成为了“形而上学”。这样,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它对于每一个存在物而言都是真的,并且…  相似文献   

18.
论哲学思维     
近年来本刊设专栏开展了关于哲学的对象问题的讨论。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对哲学自身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这种研究不是脱离实际的思辨,而是时代的发展对哲学研究提出的迫切要求。象其他任何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样,对哲学本身的反思,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应局限于一个角度,也“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从各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列宁语)实际上,关于哲学对象的讨论已经触及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功能、哲学和科学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刊特辟“关于哲学的特点和功能的讨论”专栏,期望哲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写出有材料、有观点、论述深入的论文,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前者是“构成思想”的维度,后者则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因此,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所构成的反思关系。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一门反思的学问。为了使哲学研究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不仅要注意研究以理论形态出现的哲学思想,还应密切关注和研究活跃在人们头脑中的、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起作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等。注意到这一方面,将有助于加强哲学同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开辟这个小专栏,发表一些形式新颖、文笔生动、充分说理的短论(字数在三千字以内),力求以科学的哲学分析积极地“干预”现实。因为还没想出更好的名称,暂且叫《反思录》。希望得到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热情支持和扶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