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元点考察的方法,把《四书》作为民族伦理精神的元点和本体,旨在通过对《四书》伦理精神的剖析,探索民族道德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本文对《四书》伦理考察的层面是伦理精神,而侧重点是其内在结构与理论形态。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结构方式,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及调节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性格特征。《四书》伦理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结构:第一,伦理人。这是《四书》伦理的为人之道。伦理人具有辩证的精神结构。(1)人的确立:“二人”。即在“二人”关系中准确地说是在五伦关系中确立道德主体。“五伦”是《四书》对民族伦理实体的规定,其自在状态就是所谓“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等级为特征的社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重构阮纪正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和结果。它体现了该民族成员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一样,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特定的民族凝聚力,总是同该民族某个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凝聚力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有可能变成离散力的根源。例如人们常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群体本位”的,这种群体取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虽不无道理,但须结合具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成立。同样,对那种认为现代商品社会里所谓“个体本位”的精神会妨碍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观点也应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社会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必然引起社会目标的变换、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组。而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也就集中表现在这全面性的改革变换和重组重构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具有“个体自觉”传统的。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而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把人的“个体自觉”纳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世界缺什么?这一问题的真义是:“我”成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缺什么?缺“伦理”,缺“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的伦理!这一缺失历史地根源于对人类文明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的误解和误读,因而必须进行中西方民族精神发展的宏大叙事.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文明的集体记忆,作为一次伦理事件,其深远精神意义使它成为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制礼作乐”的西周维新是中华民族的原初经验,礼崩乐坏是中华民族的童年记忆.带着“伦”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的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中西方民族开启了各自的精神之旅.20世纪初,中西方哲人以不同的话语形态和问题指向诞生了同一个文明觉悟,这就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学会伦理地思考”的“伦理觉悟”.行至当代,中西方民族、中西人的精神世界“同是天涯沦落人”,面临同一个难题:伦理缺失,伦理家园失落.由此,“我们如何在一起”的道德追问,便演化为“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寻,最后演变为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前途的信念危机:“我们能否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宗教工作是一个涉及贯彻政策和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有效开展国际斗争,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构建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的系统工程。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不仅仅是一个对宗教事务管理的问题;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一定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宽广眼界,要有“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的崭新思路。何谓“全局”?一般来讲,全局由两个层面所构成:一个是世界大势,一个是国内形势。所谓“懂全局”,就是既要懂世界势,又要懂国内形势。从世界大势来看,我们要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要的历史作用。从国内形势来看,我们要懂得:“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其中还包括抓住当今世界“文明依托”错乱的契机,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何谓“大事”?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宗教工作者议大事,就是要议宗教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职  相似文献   

6.
略论振奋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振奋民族精神杨丙安我们经常说:要振奋民族精神,为把我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什么叫“民族精神”?什么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怎样去落实它?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觉性。“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其谋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善恶问题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尽管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对善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但抑恶扬善 ,劝善戒恶一直是各个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 ,做一个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而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同样需要一种精神 ,“劝善戒恶 ,弘扬正气”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自古就是崇尚正义的国家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义”占了极大的比重。所谓“义” ,《吕氏春秋》中说 :“义者百事之始也 ,万利之本也”。墨子说 :“天下有义则生 ,无义则死 ,有义则富 ,无义则贫 ,有义则治 ,无义则乱”。正由于义的存在及其存在价值 ,才出现了…  相似文献   

8.
弘扬雷锋精神要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弘扬雷锋精神与实现时代主题 ,特别是同与时俱进紧密结合起来 ,是全社会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时代的主题已经党的十六大确定 ,这就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围绕这一时代主题 ,学习雷锋的活动可以并且应该与时俱进做多方面的工作。第一 ,弘扬雷锋精神要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紧密结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 ,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需要坚持与弘扬民族精神 ,更需要孕育和培养符合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本文就学术界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 ,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自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 ,不断深化了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尚未形…  相似文献   

10.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可以形容和表达我们现在的共同心情。按照经学大师们“同门曰朋”的释义,可以说,我们都是师承中华文化门下的炎黄子孙,受“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的吸引,不远千里,今天会聚一堂,正所谓“同门相习”,“同气相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次盛会的顺利开幕,并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共同切磋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我想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其根本标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缔造了东方智慧,创建了东方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文化培育并由伟大民族精神指引的坚韧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追寻智慧     
在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基的问题上,我们至今未能有必要的基本共识,要建立这一基本共识的基本途径只能是:追寻智慧.所谓追寻智慧,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件事情,但是“问题”却有功能性的勾连、生存性的勾连和本体性的勾连之不同,并且分别敞开了不同的意义—认知境域:常识、知识和智慧.由于我们还是在“知识”的层面上来理解“哲学”,所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成为了一个梦魇般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不是靠在故纸堆里爬梳考辨、援证推理所能解决的,只有面向生活世界,在世界历史的水平上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图景以获得确证.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宣言,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图景和理想旗帜,一个没有自己哲学的民族不可能得到世界的敬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中国哲学,并且最终是由中国哲学所取得的成就来标识出对人类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表明,敬业精神的有与无、强与弱,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成败兴衰之关键。穆斯林民族也不例外。一.敬业与敬主相矛盾吗?怎样才算敬畏真主呢?不少穆斯林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认主拜主,力行“五功”,勤做副功;淡泊名利;非礼勿视,非礼勿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取……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标准的敬畏真主的人。其实,这些话只说对了一半。伊斯兰所要求的敬畏真主,其内涵要丰富得多。诚然,作为一个诚信真主的人,应该赞颂真主,履行包括“五功”在内的各项宗教功课,还要多做副功;严于律己,宽待他人。然而,真主创造人的目的,不仅仅是要…  相似文献   

13.
家庭主男     
骆霞  康军 《天风》2007,(5):44-45
他说:“我对我妻子说,我要带她看医生、吃药和做抗癌治疗的人;我要做握着她的手的人;当她不能照料孩子时,我要做照看我们孩子的人。”你看,这需要丈夫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放在一边,去满足他的妻子和家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华程 《佛教文化》2013,(4):72-77
“我们做爱心社就是让社会大众认同佛教,身教胜于言教。当然这也是在落实佛教的慈悲精神。很多人觉得只有打坐念经才是修行。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我们要在每个人的心中建一座宏伟的大雄宝殿。”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非常刚性的、男性的一面,《周易》以“乾卦”为众卦之首,这个纯阳之卦,就是一个父亲的形象,男人的形象,圣人的形象。儒家的传统非常强调做人,以为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成人”,做什么人、成什么人,实际上就是成一个男人,做一个男人。这些人没有感情,“圣人无情”,认为人生有比儿女情长更重要、更伟大的事情,这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些人永远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始终有一个远大的抱负,有坚强的信念,知其不可为而为,哪怕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哪怕“任重而道远”,哪怕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孔子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小小学术座谈会”。座谈的题目定为:“心性之学”,并且在通知单上写明:“这是一个古老的题目,但望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出来”。我觉得会议召开得好,题目出得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来”的立意更好。“心性之学”,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我们民族的凝聚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正面作用固然很重大,负面作用也很不小。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夫子批评说,这是不分人和禽兽:难道人和牛和犬是一样的吗? (见《孟子·告子上》)看来,告子讲的是人性的最低层次,孟子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性的第二层次;还有在人中再分出圣人和凡人的区别,这是人性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了。儒家特别强调“修身”、“养心”、“养性”。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树  相似文献   

17.
季剑虹 《天风》2002,(3):32-34
爱国爱教使中国基督徒更蒙神喜悦,这是中国基督教50多年的具体信仰实践。浙江东阳教会经过在基督里的争战,得胜了“呼喊派”的攻击,如今春风又绿东阳教会。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同情、搀扶、帮助,更需要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但同时人的善良是不应该被愚弄和欺骗的,“在爱中分辨”给我们揭示了如何正当地运用爱心。一个普通的农村教会获得“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的光荣称号,他们开展事工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金陵与我专题让我们看封金陵学子从校名想到的“金陵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未来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时代呼唤我们的教育要创新。我们广大教师更有责任,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实施开放课堂学习氛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谈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的民族之一,也是最富有个性的优秀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务实自立,刻苦耐劳。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之中。以农立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务实自立,刻苦耐劳。这就铸造了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因此,中国历来信奉“眼尾为实,耳听为虚”,注重人生社会现实,讲究兴邦治国,经世致用,而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实。  相似文献   

20.
儒家“心性之学”的界定、历史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性之学”(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Soul)一词有广义、次狭义及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它应是所有民族(包括东方、西方诸民族)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指的是探讨人的存在的根本原理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以及各种宗教哲学思想中都有丰富的心性之学的内容,假如我们采取一种次狭义的看法,将范围缩小至中国哲学的话,那么,道家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无疑都以心性为讨论的重点。但从约定俗成的用法来看,“心性之学”似专指儒家哲学而言。本文将对“心性之学”的讨论限制到儒家,这是狭义的说法,只是为了将问题讨论的对象缩小,并不表示否认其他各派哲学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