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中,胡塞尔批评了布伦塔诺的“表象”概念,批评的焦点只有一个:布伦塔诺认为表象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而胡塞尔则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布伦塔诺的表象理论奠基于描述心理学的分析,也即是以他对“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自齐硕姆将意向性概念从布伦塔诺那里引入到心灵哲学之后,出现了语言意向性、物理意向性以及现象意向性三种主要意向性概念或者研究路径。三个路径的支持者都曾论证其意向性概念是本源的,由此产生本源性问题。本文试图设计一个理论预设缓解这个难题,它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三种意向性认知、本体论和语言实践角度来讲都有其本源性;但第二,没有任何一种是绝对本源性的或者具有无限制的本源性;第三,三者一起构成意向性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提供对意向性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3.
现代哲学中凸显的"意向性"主题据说发端于布伦塔诺。他以"意向的内存在"为基本依据区分"物理现象"与"心识现象"。然而,他并未将"意向的"主题化和术语化,它可被"对象的"替换。如果从布伦塔诺特定的经验立场出发,拥有"意向的内存在"的心识现象同时具有真实的存在,而物理现象只有意向的存在,常识现象只有超越的存在。三种现象中,只有对心识现象方可作出明证判断。"意向的"在现象学中向"意向性"主题转变表明哲学或是对实践问题作出退让,或是陷入玄虚;在语言分析哲学中向"意向性"主题转变则表明哲学或是对语言或是对常识作出退让。  相似文献   

4.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5,(11):30-35
心理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F.Blentano)引入现代哲学.20世纪前半期的意向性研究主要在现象学传统中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意向性则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的重要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意向性更进一步成为当代哲学探索人类心智的性质、构成、特征和归属问题的焦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众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意向实在论,二是意向工具论.本文首先阐明意向性论题的内涵及其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考察当前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并扼要评述它们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布伦塔诺在《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中所持的形而上学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实在论。本文提出另一种解释,依据这种观点,布伦塔诺始终是一位成熟的现象论者。然而,他的现象论与标准的现象论有着显著的不同,后者并不否认物理学家关于客观世界判断的真实性。在本文中,我将论证,意向性理论的目标,是允许在现象论者理论框架内对外在-现象的关涉(aboutness)的。  相似文献   

6.
宁如 《现代哲学》2002,(4):101-108
意向性作为现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迈农这里有着与在胡塞尔那里同样重要的决定意义。迈农在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理体验及其各自所对应的对象类型的这一深入探讨,不仅将对象概念发展到了极致,而且为价值的存在争取了一个独立的领域,从而也使得价值的意向性构建成为可能。因此,迈农的意向性理论不仅是对象理论意义上的深化,更是价值维度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布伦塔诺的亚里士多德感知观被归为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的"精神主义"的进路。作为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现代先驱,布伦塔诺主要以"意向性"概念而闻名。但是在其早年诠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布伦塔诺却还没有使用"意向性"这样一个概念,而是借用了另一源自中世纪学院派的概念"以对象地"。本文集中探讨"以对象地"这一概念在中世纪哲学中有别于今日之意义,以及布伦塔诺如何以该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感知观。本文最后将提出:"以对象地实存"是"意向的内实存"概念之前身。  相似文献   

8.
《中国穆斯林》2020,(2):78-86
一、导论:意向性的阿拉伯起源长久以来,意向性起源于中世纪的观点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哲学史常识。19世纪,布伦塔诺复兴了意向性,他毫不遮掩自己对经院传统的敬意。(1)在这一标准叙事中,阿拉伯语哲学的核心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就算不是如此,人们最起码也承认,拉丁语的intentio一词是对阿拉伯语ma'na一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正>日常生活中我们彼此会问"你在想什么",这在哲学讨论中通常假设某人的心理状态拥有一定的内容,那么这内容一定表征了世界的一部分或某些特征。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被称为"意向性状态"、"命题态度"或者"心理表征"。相应地,我们在文献中会看到心理内容、表征内容、思想内容、意向性内容等等。当然,哲学文本上对各个概念的界定及其使用不同,这里为行文方便,暂且统一使用"心理内容"一词。  相似文献   

10.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有一些涉及意向性问题的论述。我读它们的时候,总觉得它们是有所针对性的,像是针对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最近阅读新近出版的《维特根斯坦的声音:维也纳团体,维特根斯坦和魏斯曼》(The Voices ofWittgenstein:The Vienna Circle,Ludwig Witt-genstein and Friedrich Waismann)(以下简称《维特根斯坦的声音》)时,这一猜想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在《维特根斯坦的声音》中,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学的概念”一章,对布伦塔诺及其意向性的概念,对“意图”、“期待”、“打算”、“相信”等与意向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肖德生 《学海》2012,(4):149-154
胡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出发点是布伦塔诺心理学的时间观。在HuaX中,胡塞尔对滞留要素的描述继承了布伦塔诺对原初联想中内容的分析,但是布伦塔诺认为时间是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胡塞尔指出时间是感知的时间。在对意识行为的分析中,布伦塔诺是通过内意识学说来规避心理现象中的无限后退,胡塞尔在HuaX中是通过对一个无意识的意识的设定来解决这个难题,但在HuaXXXIII对此问题的探究中,胡塞尔通过对自身意识学说的阐述重又回到了布伦塔诺的内意识学说。  相似文献   

12.
他者是如何被给予我的,我和他者的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两种现象学。胡塞尔立足于意向性现象学,利用显现和随显的理论把他者构造出来;而亨利则从生命现象学恻隐-与共的角度,把我和他者的关系归结为先验生命的共同感发。虽然他们都从现象学角度研究他者的被给予性模式,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把空间事物的意向性被给予模式应用到生命的被给予模式;而亨利另辟蹊径,把自我-感发看作生命独有的显现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知觉(perception)是指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感知.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某种现象特征,即知觉者会体验到一种"那究竟像什么(what it is like)"的感觉.例如,一个人会从红色视觉经验中体验到"红色究竟像什么"的意识感受性(qualia).知觉内容(perceptual content)粗略地讲是指通过知觉经验向知觉者所传递的信息.关于知觉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在形而上学方面,知觉是我们了解外部物理世界究竟存在什么的主要手段;在认识论方面,研究知觉是研究我们如何达到关于外部物理世界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语言哲学方面,知觉内容是我们的心灵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关联及互动在语言实践上的体现;在心灵哲学方面,知觉经验中的现象特征与意识及意向性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人们考察意识经验的一般结构乃至生命的同一性、“我”、意义等问题的枢纽。自布伦塔诺(F.Brentano)明确地提出意向性是区分心智(mental)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标志以来,意向性问题受到了现象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实用主义等不同哲学流派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开辟了对经验、主观性、“我”-世界关系、身-心关系、认识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关系、意义等传统哲学核心问题探索的新局面,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主题以及有待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现象学看来,自然主义深刻影响了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预设,心理学研究表现出"意识自然化",遮蔽了意识的"意向性"特点.借助现象学思想和方法实现对"意识自然化"的消解与重构,面向心理现象本身,回归生活世界,在意向性关系中,对在日常生括中呈现的、主体的心理属性进行纯粹的描述和意义与结构的理解,真实和完整的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相似文献   

16.
心理定义涉及三个重要问题:①如何确定心理定义的科学性;②心理整体和各种心理现象是否都是反映,③心理的定义如何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心理定义应表现三个区别;心理整体和许多尚未用反映解释的心理现象都是反映;心理定义应概括现代科学有关各种认识成果,应不断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17.
司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与司法活动有关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我国虽然从二十年代就开始翻译介绍国外的司法心理学,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迄今还没有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系统的犯罪心理学。有鉴于此,司法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如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司法心理思想的宝藏、积极引进日本和西方司法心理的成果等,并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有一定价值的论文和  相似文献   

18.
郦全民 《哲学研究》2012,(9):95-103,128
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意向性是颇受关注且又不断引发争论的中心概念之一。直观上,意向性系指心智状态或过程具有的"关于性",即心智的内容是关于或表征某种东西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意向性是大多数(甚至所有)心智状态的标志。倘若意向性确是一种真实的现象,则以理解心智现象为己任的认知科学,就有责任用科学上合适的方式来解释心智状态的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19.
布伦塔诺哲学博大精深.其主题可由"存在"、"心灵"、"价值"贯通.布氏把"内知觉明证性"原则引入"实在"的分层,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存在"的多义性推进到"实在"的多层性.布氏的"心灵学"是对亚氏"灵魂论"的扬弃,其创发之处是对"心灵现象"的厘清和类型划分.布氏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价值伦理思想是对前人相关思想的重大突破,他以"明智的经验主义"与"真实的个体主义"为尊严、平等和仁爱等重要的普世价值奠基.布氏哲学是对以"认识你自己"为鹄的的哲学的实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20.
陈伟 《现代哲学》2012,(3):75-83
"动机引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起源于胡塞尔对传统用法的继承和发展。从叔本华那里,胡塞尔接受了动机引发可直观性的观念,但是反对他对因果性做心理物理学的解释;从布伦塔诺那里胡塞尔接受了动机引发包含着论证和经验两个指向的观念,但是进一步扩大了动机引发的适用范围;胡塞尔批评了迈农的动机引发不可感知的观点,捍卫了布伦塔诺的观点。在对传统继承的同时,胡塞尔将动机引发的研究扩展到事物感知领域中,在此基础上,动机引发问题对于超越论哲学的基本意图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