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马克思哲学应被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中, 实践范畴既构成它的理论基础, 又是其思维辐射的轴心———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人的共识。然而, 实践范畴应如何阐释? 对此哲学界存在着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阐释, 前者指向人的物质性的感性活动, 后者则指向人和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倾向于将实践范畴作狭义的阐释, 认为只有将实践理解为人的物质性的活动, 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范畴上的革命, 才能划清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界限, 并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确切概括。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需要突破已有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化的理解,也就是应特别注意研究并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就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批判理论。这是同一理论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缺少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侧面的…  相似文献   

3.
1 实践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人认为,与旧唯物主义主张的“自然本体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能够成立的。问题是对“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的提法作何种理解。近来,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源”的涵义,它只表现为哲学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笔者认为这种意见明显地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就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理解:有的否认马克思把实践引进了世界观,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只是表明唯物史观改造世界的功能的一个称呼,它没有提出崭新的哲学形态,也不是对某种哲学的称呼,并不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有的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应当用它去取代物质本体论;有的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包含有既强调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又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这样两个方面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从旧的、一般的唯物主义到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观念的变革。而我们传统的哲学体系则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比如对于对象的“感性确定性”、“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般唯物主义的“唯客体主义”的水平上。因此,我们的哲学必须重新审视作为我们基础的唯物主义,彻底走出它的旧形态,登上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8.
同旧唯物主义相比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实践原则。但有的同志认为,实践原则只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观,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主要理由是:只有“人化自然”中才有主体实践作用于其中,而这同无限的宇宙相比,几乎等于零。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说实践原则在世界观上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不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已被人现实地改造过了,而只是说,主体通过实践的无限发展,具有改造这个世界的可能,它表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教导人们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唯物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思与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发展史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然而,对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究竟“新”在何处,或者说“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究竟应如何把握与理解,人们的解读各有不同。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蓝本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曾被冠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名称。根据它的逻辑阐释,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所揭示与描绘的是世界的一般图景;它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当它运用这种有关世界一般图景的理论去考察自然现象与社会历史现象时,便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唯物主义”之说,用以代替以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说法。什么叫“实践唯物主义”?各人的解释不一样。有人将它称之为“实践本体论”,但加以限制说,它只是就人类社会而言,不包括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见解。有人将它称之为“实践—元论”,认为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似乎是个一般性的常识。然而,最近几年来的中国哲学界,有一些人,其中也包括某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却试图对这个所谓的常识性观点发起挑战,倡导哲学应回归到它的本来含义,将爱智慧视作是哲学的本性,“哲学即是智慧之学”,哲学教学的目的应是“转识成智”,即将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尽管在时下的中国哲学界,这还只是部分人的声音,但它具有渐趋增强的趋势。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关涉的只…  相似文献   

12.
韩庆祥 《哲学研究》2022,(2):15-25+1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理论界在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大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哲学著作.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而在某些同志中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恩格斯晚期哲学中忽视或者没有主体性思想.个别同志甚至认为,恩格斯晚期把精力放在自然辩证法和事物本来面目的研究是“深化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背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学说关注人,恩格斯学说关注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仍然非常重视主体性问题,而且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研究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实践范畴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唯物主义是现代的新形态的唯物主义,由于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不同,因而导致在逻辑起点、逻辑建构原则和哲学的重点等几方面的不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是人类以主体地位来改造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它是整个哲学的起点和总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展,才能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使重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6.
1 近年来,尽管人们纷纷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但却不可回避地面临许多尚未解决或难以克服的难题。这里仅提及一二。困境之一:队伍的混杂检阅一下业已集合于“实践唯物主义”旗帜之下的队伍,就会发现,这里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哲学立场,其中至少包括三种相去甚远的哲学构想。一些人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同义语”,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它的根本理论前提仍是“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第16、13、26页)。而在另一端,有些(并非所有)“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把“实践本体论”归结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上第35页)。介乎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或许是典型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一方面保留“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强调劳动实践的基础地位;一方面肯定物质(自然)的本体地位,另一方面又把“劳动实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与当代哲学的性质相悖,与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相去甚远;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原”的涵义,它只表现为哲学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实践哲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内容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这种熟知是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基本观念作为理解框架的。因此,如果说人们在“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的基本看法上已达成某种共识,那么就有必要以实践哲学的范式来重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更能贴近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性质,更能说明毛泽东对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一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基本性质上是与马克思哲学一致的,即都是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特质就在于力主“改变世界”,这使得马克思实践哲学在本质上不仅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论争,是一场关系到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有效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讨论。最近读了黄枬森同志的《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以下简称《评》文)和其他一些文章,受到很大启发。这些文章在一定意义上总结了前—段的讨论,澄清了一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也感到,《评》文对实践唯物主义本身的理解似乎有偏,而  相似文献   

20.
维柯的历史原则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指出了维柯的历史原则即《新科学》的原则,是“普遍历史”或“世界通史”。“新科学”的意义首先是一种哲学原则。在哲学史上它意味着哲学方向上的原则差别,以及哲学“精神”的差别。在哲学理论上则意味着革命性的变革。维柯的历史原则在德国古典哲学上的重大后果是,逻辑学的革命性改造。其意义需要在康德肇始的哲学变革中去估价。黑格尔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完成了由维柯首先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近代意义上的“普遍历史”或“世界历史”的概念,使维柯的诗性智慧变为精神环节,改变了历史的观念,重新规范了逻辑的基础,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感。然而,只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消除了上述历史原则虚妄的一面。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乃是“客观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历史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以历史为原则的唯物主义,而不仅仅是以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那种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推广”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