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先哲说 ,天象向感觉的理性挑战 ,但是感觉的理性不断克服天象的顽固性 ,力求由它自己的语言预言天象。波普尔之所以盛赞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他是哥白尼、牛顿的先驱 ,正在于他提出了重大问题 ,让宇宙自己来说话。我国学者韩民青依据以往宇宙学史取得的成就 ,从哲学角度提出了“元宇宙”等新看法。虽然这一看法与外国科学家最新发现有契合之处 ,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更具挑战性的争鸣文章 ,以期推进这方面的探索。《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 (见《哲学研究》2 0 0 2年第 2期 )一文 ,是我在 2 0 0 1年 9月撰写的。该文写成后 ,我又不断深入读书和思考 ,既为宇宙层次与元宇宙理论搜集到了更多的论据 ,又对此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哲学角度提出了“元宇宙” 这一新概念,是有启发性的。是否有“元宇宙”,只能期待未来科学的回答。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我们更乐于听到各种声音,只要有故成理,不管证实、证伪,均受欢迎。  相似文献   

3.
《易传》宇宙发生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其中《易传》有十篇(称为十翼),是儒家后学者的作品。《易传》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本文就其宇宙发生的理论做一点初探,以请教于大家。一、易乃宇宙之本中国与西方一样,古代很早就开始寻求自然真谛,探讨世界本原。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五行”相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伯阳甫以阴阳“天地之气”解释地震发生(同上)。这包合了宇宙生成的萌芽。但是第一次全面  相似文献   

4.
原始佛教的“无我”论与“十四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拯救是原始佛教的最高宗旨,佛教全部教理即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自我的生存状况(即苦、集),如何通过自我的道德实践获得自我解脱(即灭、道)。由此看来,“自我”是佛教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但是在佛教中,关于“自我”的看法存在诸多矛盾,一般看来,在原始佛教中,“无我”论与“十四无记”之间就存在这样的矛盾。“十四无记”,即对十四个问题不加分别,即宇宙是常还是无常?宇宙有边还是无边?生命死后是有还是无?生命与身是一还是  相似文献   

5.
“系统论”作为一门精确化的新兴横断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在20世纪上半叶创始的。但是,科学思想史上任何大的成果,都会有一个发生、发展、开花、结果的过程。系统论的历史更是渊远流长:古代,德谟克利特的《宇宙大系统》;近代,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拉普拉斯的《宇宙系统论》(也译为《宇宙体系论》)……都明确地表达了系统思想。贝塔朗菲在论述“系统论的历史”时,也认为系统思想有“漫长的历史”。他本人明确提出,“马克思与  相似文献   

6.
针对《易传》的“先乾后坤”说和老子、《易纬·乾凿度》、《序卦》、邵雍的“天地有始”说,王夫之提出了“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学说。就易卦而言,他认为乾坤二卦是变化的主体,六十二卦是变化的作用,二者统一于《易》,这是对《易学》的根本改造。“乾坤并建”思想体现在宇宙本体和万物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王夫之确信“乾坤之合撰”的“太极”和万物万象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即宇宙本体和万物是同时发生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化日新”,没有“起灭”,无始无终。他把日新之化概括两种形式:一是“内成”,即在事物内部的质和量的渐变,二是“外生”,即由一种事物发展为另一种事物的质变。指出“推陈致新”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抵抗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拜读黄克剑先生的《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 6期 ;简称“黄文”)与孙熙国先生的《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1 0期 ;简称“孙文”) ,颇受启发。但深感不足的是缺乏对出土文献与历史的验证。尤其是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帛本”)与楚墓竹简《老子》 (简称“简本”) ,是目前最接近祖本、最少失真的《老子》 ,它们对许多歧义往往有拨讹反正、一锤定音的功效 ,因而是论《老子》不可或缺之文献。如果只以今本为据 ,难免不偏离本意。所以不揣寡闻浅陋 ,陈述愚见 ,以就教于…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可谓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元宇宙无疑是近年来各种技术术语中“最靓的仔”。“元宇宙”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文森于其科幻小说《雪崩》中所提出的。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所有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宇宙里都有一个网络分身,人们用数字分身来进行活动,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普罗提诺作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后继者,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问题:如何在本质与现象、可见与不可见的宇宙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不解决这一问题,普罗提诺的“太一”就只能是逻辑上的死结。鉴此,“宇宙”的观念变得至关重要。另外,尽管他追随柏拉图,但并不捍卫极端的二元倾向;同时,他的论证也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始于具体存在或“第一实体”。这些情况使他的宇宙观念显得很复杂。具体而言,它至少有三层含义:实在的宇宙,普罗提诺构想的宇宙,以及自我解构中的宇宙。这三种“宇宙”判然有别又紧密相连,后者将改变前两者的形态与意义。伴随着“流…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最初究竟怎样看宇宙,怎样看天地和人类自身?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研究各民族那些古老的神话。远古人的许多观念,都孕育在原始神话之中,并通过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本文试图运用纳西族的神话材料,探讨纳西族的原始宇宙观念。已经译成汉文的纳西族神话史诗《创世纪》(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是我们的主要根据。通过这部朴素的原始  相似文献   

11.
惊魄的宇宙之谜──《洛书》之我见周康龄《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儒谓《洛书》即《洪范》九畴。《洪范》云:“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汉孔安国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五...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在推论万物的根源与万物、实在与现象、形而上的本体与形而下的器物、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以及万物之为万物的终极原因时,提出了“道”与“物”这对范畴。老庄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庄子·秋水》)、“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物物者之非物也”(《庄子·在宥》)、“物物者与物无际(《庄子·知北游》)等,都在向人们展示“道”与“物”这对范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坦途。春秋后期的老子将“道”延伸为形而上的、非物质的宇宙…  相似文献   

13.
苗东升 《哲学动态》2001,(12):10-13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光明日报》2 0 0 0年 1 2月 1 2日 ,以下简称宫文 )一文中 ,宫敬才先生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风靡当下的全球化理论联系起来 ,比较二者的同和异 ,揭示了某些西方学者在全球化理论的美好词语下包藏的霸权主义用心 ,给人以许多启发。但贯穿全文的一个核心观点 ,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理论都“秉承线性历史观” ,线性历史观是历史观的科学形态 ,却是我不能赞同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贯穿于辩证法三条基本规律中的一个科学思想 ,恰好是非线性观点。如果说统一物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14.
由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三同志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以下简称《原理》)对“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这三个概念作了如下的区分和规定: “社会经济形态”专指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范围最广的范畴,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包括不能归入上述三个层次的其他社会要素。我们认为,《原理》对这些概念的上述规定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哈姆雷特是一个宇宙学家 ,他大概会提出 :“有限 ,还是无限 ,这是一个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悖论 (paradox ,似是而非的“吊诡”) :如果宇宙在时间空间上没有开端和边界 ,那么此前已经过去了无限 ,宇宙就被设想为完成了的总和 ,但无限不可能过去 ,总体也不可能完成 ;然而 ,如果宇宙有开端和边界 ,那么在开端之前、边界之外必须有一个空无的所在 ,但“无”中又怎么生出“有”来 (康德悖论 ) ?这个悖论还是“说谎者悖论” (被认为是罗素悖论的一个不严格表述 )的一个放大版 ,因为它同时具备了“自指” (self referenc…  相似文献   

16.
宇宙的错误     
1917年爱因斯坦把新发现的相对论应用于整个宇宙。当时,科学家坚信宇宙是无限的,是确定不变的。可是,爱因斯坦按照他新发现的等式推测,宇宙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他感到有必要像许多科学家那样,给他的等式加入一个“λ”项。这样宇宙就静止不变了。可是,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布尔宣布宇宙实际上在不断扩张。爱因斯坦意识到,如果他坚信最初公式,他自己也能断言宇宙在不断扩展的。他放弃了“λ”项,并拒绝再把它加进去。可是后来几年,天文学家发现了“λ”项的确存在的证据,宇宙是在加速扩展的。所以,具有讽剌意味的是,…  相似文献   

17.
马注被誉为中国回族的“四大著作家”之一,与王岱舆、刘智、马复初齐名.他的《清真指南》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宇宙起源思想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余光说即其宇宙起源主张之一.本文分别探讨余光说的基本内涵、余光说中“造化”的作用、余光说的基本特点、余光说的思想渊源等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回族思想家在思想构建、文化领域的和谐、共处方面,有其特殊的贡献.探讨余光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马注在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做出的努力,研究他的思想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蒂迈欧》中的宇宙唯一性论证,既包括从神的善意而来的外部论证(模仿动物理念而造的宇宙是唯一的),也包括从内部构成成分来说的内部论证(用尽了一切的宇宙是唯一的)。这两个论证的合理连接来自对"囊括者"概念的正确理解。在外部论证中,通过诉诸囊括者概念,可见宇宙和动物理念这两个整体之间建立起了结构类比,宇宙也因此获得了生成界最大囊括者的形式性特征,因此是唯一的。在内部论证中,"囊括者"所代表的整体部分关系具体到宇宙内部:其"部分"被确定为元素;"囊括一切于自身之中"也被具体化为穷尽了所有能量和元素;因此宇宙是唯一的。内部论证同时针对原子论者的多宇宙观,并对其同名"囊括者"概念进行了改造。最后,柏拉图也称宇宙灵魂是囊括者,其"部分"是数学比例。宇宙灵魂的创造穷尽了音律学中所有的和谐比例,它在时空中首先被按照长度展开,体现为按比例分配带动恒星和行星的同圜与异圜;其次,在面和体上的表达为火、土、气、水所对应的四、六、八、二十正多面体及宇宙和灵魂所对应的球体。这种数学关系是囊括者内在统一性的来源,也是柏拉图在不同等级的囊括者之间建立起同构类比的原因。五个宇宙的假设也可以看作是从理念、纯比例(按照长度)、面、体及生成之宇宙这五个层面对囊括者存在结构的分别表述。  相似文献   

19.
把握宇宙的两种规范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类就试图对自己所置身的宇宙进行整体的把握,当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即近代科学还没有建立以前,对宇宙的整体把握是通过自然哲学来进行的,近代科学兴起以来,自然科学的宇宙学开始在同自然哲学的宇宙论模糊的关系中发展,直到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现代宇宙学产生之后,自然哲学的宇宙论(以下简称“哲学宇宙论”)和自然科学的宇宙  相似文献   

20.
宇宙和生命     
这里译出的是雅斯贝尔斯的近著《哲学思维入门》(《Kleine Schulephilosophischen Denkens》,Miinchen,1965)第一章。他利用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的“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论点,得出世界不是由物质构成的唯心主义结论。他把现代自然科学所证实的宇宙无限的论点,歪曲成一种由“科学迷信”产生的“推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制造出生命来,因而他断言从无生命的物质制造出生命是“不可能的”。雅斯贝尔斯贬低科学的认识能力,说什么科学只能认识现象、有限的事物,而不能认识本质、无限的事物,这乃是老早就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类实践驳倒的一种陈腐不堪的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