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风美雨”开始袭击古老的神州大地。由“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文化论争,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中西文化论争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展开2时至今日,这场论争远未结束。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世纪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文化热”,实质上是这场论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综观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论争的历程,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尽管众说纷法,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即“中体西用”论、“西体中源”论和“西体西用”论。“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全盘西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与“全盘西化”论张利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732)在近些年的文化讨论中,胡适的文化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也产生了分歧,胡适与“全盘西化”论的关系便是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论者或曰:胡适是“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哲学会中国哲学史组1988年学术年会,于12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次会议题为“中国哲学与现代化”。与会学者就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诸多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是:怎样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关系;如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我国学者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那些经验教训等等。  相似文献   

4.
从存有的层次性看儒学的宗教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儒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17世纪以来,至少有三次规模较大的讨论。第一次是17—18世纪的所谓“中国礼仪之争”。这次讨论规模很大,除中国学者外,还包括欧洲的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奥斯丁会、巴黎对外传教会,以及罗...  相似文献   

5.
代际关系的伦理建构——《伦理的代际之维》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2 0世纪初特别是2 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有关学科如青年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和对家庭进行研究的某些学科等以及我国自2 0世纪80年代起,研究社会学、青年学、伦理学的学者,都开展了代际关系问题的讨论,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现有成果来看,这些学科仅仅  相似文献   

6.
王路先生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界的逻辑学家,而且他在哲学上特别是哲学术语的翻译上也很有研究。比如,他对西方哲学中的“是”的范畴的研究,澄清了一些笼罩在本体论(“存在论”或“是论”)上的迷雾(1)。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将原有的“存在”改为“是”,甚至写进了教科书(当然,这一问题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王  相似文献   

7.
“真”能代替“真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先生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界的逻辑学家,而且他在哲学上特别是哲学术语的翻译上也很有研究。比如,他对西方哲学中的“是”的范畴的研究,澄清了一些笼罩在本体论(“存在论”或“是论”)上的迷雾。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将原有的“存在”改为“是”,甚至写进了教科书(当然,这一问题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8.
由《人民日报》理论部、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教学与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委党校、《中州学刊》等单位发起召开的“改革开放与人生价值观”讨论会,于1993年5月4日至8日在郑州召开。30余人出席会议。这是继全国人生价值观多次讨论会之后的又一次讨论会。会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人生价值观产生的变化。在充分肯定积极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会议讨论了“人本主义价值论”或“需要价值论”问题。有的同志提出以满足人的需要界定价值是错误的。它将使用价值看成价值,有用即有价值。而价值指的不  相似文献   

9.
1979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在讨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中,一些同志对“五种社会形态”论提出了质疑,主张以“三大社会形态”或“六种生产方式”说代替之。另一些同志不同意这种观点,尤其是在最近一年中,有更多的同志发表文章,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并对“三大社会形态”和“六种生产方式”说的有关论据作了反驳。  相似文献   

10.
刘希平  唐卫海  方格 《心理科学》2005,28(1):192-196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Piaget为代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学说”;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元记忆“的研究;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就“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两大研究热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文章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这两次研究浪潮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相互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特别对其分离与统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继承性是个历久而常新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对此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六十年代围绕道德继承性和道德阶级性关系的讨论,再一次是近年来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讨论。 六十年代的那次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叫“平行继承论”,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的道德与劳动人民的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劳动人民只能继承劳动人民的道德传统,剥削阶级只能继承剥削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性学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初锐  胡瑜 《心理科学》2003,26(1):180-181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育部已于 2 0 0 1年 4月发布《“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 ,首先要求在中学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了帮助广大教育者更为有效地开发和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 ,就研究性学习观的发展轨迹作一简要介绍。历史地看 ,教育心理学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经验学习论阶段 ( 2 0世纪 1 0 - 5 0年代 ) ;二、发现学习论阶段 ( 2 0世纪 6 0 - 70年代 ) ;三、问题解决学习论阶段 ( 2 0世纪 70年代至今 ) ;四、建构主义学习论阶段 ( 2 0世纪80…  相似文献   

13.
20 0 0年 1 1月 1 1~ 1 5日 ,由中华美学学会、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近百名学者与会。会议就 2 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审美教育、民族艺术与美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中华美学学会成立 2 0周年 ,同时又是 2 0世纪的最后一次全国性的美学研讨会 ,与会代表不仅就一些学术问题畅抒己见 ,也对下一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方向做出展望。一、美学学科建设与审美文化问题关于美学学科建设问题 ,陈望衡认为 ,2 1世纪当是中国美学大放光彩的时代 ,美学追求的和谐是人…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域与新世纪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视域的形成是20世纪宗教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是这一研究的核心问题。作者在考察了上个世纪宗教学研究的重大转折及其与一般文化研究的关系之后,指出新世纪宗教文化研究的两大基本走向:第一、信仰论的探讨;第二、宗教与道德相结合的可能性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3~6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会、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应用哲学第十一次理论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党校、社科院(所)和企业界的50多名代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应用哲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应用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哲学在我国兴起并不断发展,学者们对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应用哲学研究作为我国新时期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新时期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本刊在我国第一个介绍“安乐死”的概念及国外的研究、讨论、实施等问题以来 ,本刊一直关注这一问题。 2 0多年来 ,也组织过多次的讨论。国内也不乏学者研究、讨论 ,甚至争论 ,媒体、公众也愈加关注这一热点问题。前不久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明确表示“安乐死”有违宪法 ,这是我国地方立法机构第一次就“安乐死”问题明确表态 ,消息一经披露 ,引起各界人士的不同反应。这里 ,我们刊载两篇有关“安乐死”讨论的文章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科学界一些著名科学家参与的、所谓的“科学与宗教运动”。其主要讨论的还是在宇宙学和生物学问题引发的有关进化论与神创论问题.进而又引发了更广泛的科学与宗教关系讨论:特别是当神创论的新变种——“智能设计论”提出后.在美国媒体推波助澜下。引发学界和公众中对此问题更加关注。该书的第二部分“‘智能设计论’亦即神创论对抗进化论”,有5位作者评论了“智能设计论”(新版神创论)对抗进化论问题。分析了“智能设计论”对进化论的疑问与挑战,其流行的现状及其在公众、社会和国家政治层面上的影响.阐述了“科学与宗教运动”带给公众什么样的思考。本文对此进行作者主要观点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8月 6日至 8日 ,由教育部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 1世纪价值观教育与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与会代表 6 0余人围绕价值观教育与文化战略两大专题 ,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一 )关于价值观教育。第一 ,关于 2 1世纪价值观的走向和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其一 ,全球化、民主化和多元化背景下 ,“三个代表”仍居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贵仁在开幕式的主题发言中指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先进文化 ,倡导和弘扬以“三个…  相似文献   

19.
约翰·罗尔斯被公认为 2 0世纪中叶以来最重要的美国政治哲学家。他的《正义论》② 重新定义了这门学科 ,并在各个领域引起争议。有人批评他说 ,除了被他忽略掉的“个人”以外 ,他的所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根本上与宗教存在着连带关系。他后期所写的文章和《政治自由主义》③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种批评的回应。在这些作品中 ,他转向对“自由宪政民主体制下的多元理论”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诸如美国 (罗尔斯讨论的重点 )这样的社会中 ,人们对正义所持的异议已超出日常的范围 ,从而涉及到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诸如 ,堕胎、在医生帮助下通过医…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公布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理论界不少同志开始探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报刊上对此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和活跃了。这场讨论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侧重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什么的问题上;后一阶段则侧重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本身上。当时讨论的重心则是“综合经济基础论”和“单一经济基础论”问题。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就是主张迄今为止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几种生产关系并存,其中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为主,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基础。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以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为领导,包括其它四种经济成份的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