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物质辩证法还是实践辩证法的论争,是贯穿我国近30年来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这场论争虽然推进了问题的研究,但并没有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争论方法仍停留在直观或概念思辨层面,以至于不仅争论双方相持不下,而且未能阐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真义。其根源就在于人们忽略了如下史实: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础。研究中国现代新儒家就不能不考虑当时西方思潮的影响,同样,研究“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张君劢就必须注重考察柏格森哲学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如果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张君劢在“科学与玄学”之争的“人生观”,便可发现张君劢的“人生观”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美国哲学界近十多年来关于颠倒光谱和功能主义的论争概况。光谱颠倒现象的确给“经验证实原则”和哲学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作者对这场论争作了评论,并预测颠倒光谱现象将给唯物主义以极大支持,甚至可能导致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性解决。当然,这仅为一家之言,谨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巍  王勇  郭本禹 《心理学报》2021,53(4):431-540
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深刻影响, “本能”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成为人类和动物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年轻的中国发展心理生物学家郭任远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本能运动。返回中国后, 他持续阐发其激进行为主义思想, 推动了“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三场争论之一”的本能论战。这场争论不仅促使艾伟、潘菽、高觉敷等心理学家纷纷参与, 还吸引了周建人、李石岑等公共知识分子的目光。郭任远的理论主张与实验工作, 桥接起了本能争论的中国与世界战场, 并激荡起诸多积极、消极与混合反应。论战加速了本能的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从“扶手椅”迈向“实验室”, 也深陷混淆发育解释与进化解释的历史圈套。虽然郭任远及其推动的中国本能论战并没有实现对本能心理学的“完结”, 但却揭示出语义和信仰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价值。这种理论渗透的意识形态最终确立起郭氏在行为科学史上独特的学术地位, 并为本能演变成“未完结”的、开放的科学问题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的科学形态问题最早是由“科玄论战”引发的。20世纪19—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后来被学术界称之为“科学与玄学论战”。参加这场论战的开始是两方。一方是以张君劢、梁启超、任叔永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即所谓的“玄学派”,他们力主科玄分疏,反对科学万能。另外一方则是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派,即所谓的“科学派”,他们虽然也认为科学的材料和结论都有其特殊性,但认为科学方法却具有普适性,因此认为类似科学的人生观也是可能的。随后参加的以陈独秀、范寿康、瞿秋…  相似文献   

6.
关于审美本性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了。这场争论已经不只是在专题著作和小册子里进行。五种杂志——《哲学问题》、《哲学科学》、《文学问题》、《十月》和《艺术》——都给参加争论的人提供了篇幅。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参加到这场论战中来,——不仅有美学专家,而且有哲学家、文艺学家、作家、新闻工作者。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美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而大家也都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出一臂之力。现在可以说,战场上的情况已经完全清楚了:在美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每一个新战士都站在其中一种观点的旗帜下,剑拔弩张地、猛烈地攻击着另一种观点。“自然派”和“社会派”之间的战斗已经延续六年之久了,但是,我国的美学科学比  相似文献   

7.
<正> 近两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开展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关于东西文化论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其出现绝非偶然。它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有密切的关系。文化、文化史的研究范围这次讨论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即它的外延和内涵,以及文化史的研究范围。(一)什么是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这三种倾向的进展中 ,二十多年中德国哲学界经历了三次富有意义的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对话与论争。一、哈贝马斯与卢曼 (N.L uhmann)如果说 ,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围绕“传统”问题展开的争论是 6 0年代德国哲学界的一大事件的话 ,那么 ,70年代哈贝马斯与卢曼的论争则是 2 0多年  相似文献   

9.
1988年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争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除《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现代哲学》等杂志刊登讨论文章外,英文版《中国日报》于1988年10月4日和12月5日两次详细报导论争的基本情况,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台湾某出版社当年就编辑出版了《大陆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集》。为使讨论得以深入开展,本文特将讨论情况加以概述并提出一些看法。一、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使用和评估 1、理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不同理解既是这场论争的导火索,也是双方的  相似文献   

10.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风美雨”开始袭击古老的神州大地。由“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文化论争,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中西文化论争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展开2时至今日,这场论争远未结束。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世纪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文化热”,实质上是这场论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综观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论争的历程,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尽管众说纷法,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即“中体西用”论、“西体中源”论和“西体西用”论。“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