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了团契教会论在普世教会运动中的神学地位、以及对它的基本定义和神学理解。团契教会论既是一种新的教会论的理论尝试,又是一个教会在探索自身本性和使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更是一个推动教会向前发展的远象。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团契教会论也能给联合中的中国后宗派教会带来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团契教会论不仅可以建立对教会的本性和共同信仰生活的一种共识性理解,也能为中国教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刘行 《天风》2007,(5):28-29
弟兄姐妹亲密契合,在主耶稣基督里,用他的爱结连起来的深厚、恒久和稳固的关系——随着教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健全和拓展,越来越多的教会成立各种不同形式的信徒团契。彼此相爱,是团契生活的精髓,是与神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秘诀所在,是今天教会在团契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彼此”不是单方面的,是双方面或与整体都有关系。可以说如果彼此关系不和,必将直接影响整个教会团契生活的和谐与合一,健康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成祖明 《天风》2006,7(17):18-23
吴耀宗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中国教会杰出领袖。他一生追求实践爱和真理,思考信仰,也在爱和真理中建设了新中国教会。三自爱国运动是他追求实践爱和真理的人生巅峰,是中国教会顺应神的呼唤所做出的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正>树立榜样以吸引,建立关系以连接,做好牧养以融合,付出爱心以维系基督教本身具有团契性,它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从个人对个人,进而产生小组团契,逐渐形成有规模的教会。而成型的教会为了牧养和管理的方便,同样会分成若干个小组或团契,甚至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设立探访联络点,或者采用以堂带点等牧养和管理模式。所谓不可停止聚会(参  相似文献   

5.
王艾明 《金陵神学志》2000,(3):13-18,34
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表明,三自原则中的自治原则将成为中国教会未来的神学体系中有关教会论理解中的实践原则。教会性的欠缺是中国基督徒的团契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也是正在进行中的神学思想建设很快就要遇到的课题。如何理解中国基督徒的团契,即日常口语中的中国教会这样表述的内在本质并对之作出有效的界定,构成了本文的意图。从表象上来看,自治原则并非艰涩话题,但是,若要阐释出其中的实在之意且使之具有实践性,那就必须从教义学入手。  相似文献   

6.
覃金水 《天风》2014,(6):15-16
“团契”一词是教会专用名词,“团”指团队、团体,即具有某种性质,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契”意为投合,即情投意合。“团契”就是:信靠主耶稣,具有某种性质,为要建造基督的身体而走到一起,彼此相助,在爱中互相建立的人所组成的集体(参弗4:12;帖前5:11)。如青年团契、老年团契、工商团契、教师团契、英语团契、妇女团契、家庭团契等。  相似文献   

7.
王从友 《天风》2009,(4):50-51
中国教会从1979年开放第一座教堂——宁波百年堂以来,到现在拥有5万多座教堂,教会的牧养方式也从起初的缺乏传道人、讲台为中心渐渐转向多样化的牧养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牧养需求的多样化,一些城市教会中也陆续出现了青年团契、伉俪团契、妈妈团契等不同的团契。但随着教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教会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就《使徒行传》1-2章探索早期耶路撒冷教会的形态。早期耶路撒冷教会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对耶稣基督圣道的宣讲;2.建立团契的生活;3.体现合一的精神;4.服侍社会。这四个基本的特征对于今天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是有启发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刘若民 《天风》2002,(8):56-57
一、导言教会论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教会,教会有什么样的特征,我们应有的体制,教会的圣礼等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国教会来说,重视教会论的探讨是必要的,它是关乎中国教会发展的方向大事。二、教会的定义教会是基督的宝血所救赎之人的团契,是基督事工在地上延续;是信仰耶稣  相似文献   

10.
上帝的慈爱     
朱宜 《天风》2005,(9):38-39
上帝的爱显明在他与人的关系里,上帝希望与人有相交与个别面对面的团契。因此, 上帝不单是良善,更是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陈小勇 《天风》2023,(2):22-23
<正>诚静怡“曾经用种种方法使教会‘中国化’‘本色化’”1。他曾断言,国家要从帝制过渡到共和,教会亦是如此,从传教时期过渡到中国教会时期,从教会在中国转变为中国的教会2。以中国教会为中心,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中国教会,是诚静怡论中国教会的着眼点。本文非一探诚静怡之中国教会观的全貌,仅择其部分观点作为探讨,期冀对今日教会的中国化探索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12,(9):44-45
他有娴熟的演技,却从不在爱心上做戏;他有俊朗的外貌,更有一副善良的心肠。明星的光环,成为他爱的感召力;云集的"粉丝",以他为慈善的楷模。年轻的他,用言语和行动证明,"80后"同样可以为基督发光,将世界点亮。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3)
正教会行政管理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着实现基督的爱《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第九条指出:"中国教会要在爱中建立自己,在基督里合而为一。"此条款内容来自圣经,它与新约《以弗所书》4章1节至16节完全契合,为中国教会的行政管理提供了属灵的前提和依据。我就结合这段内容以及相关牧养和管理教会的经验,来谈谈在教会行政管理中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教会行政管理要在基督的爱中。我们都知道,上帝就是爱。  相似文献   

15.
年前,在山东召开的第六届全委会上,丁主教提出了中国教会要思想解放这一口号。这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很大共鸣。在中国已经进行了近20年的思想解放终于在教会中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在中国教会的思想解放特别是神学思想建设中,信仰能否只有一种,强调思想解放是否会影响正统信仰?等等。其间涉及到一个“合一”和“多样”的问题。 合一是指在主里面的共同侍奉和共同追求,强调的是“一主、一信、一洗”,即凡因信奉父、子、圣灵的名受洗加入教会的都是主内弟兄姊妹。凡事应互相包容,“用爱心彼此联络”。当然,包容不是不分是非,爱心不是不讲原则。  相似文献   

16.
唐志辉 《天风》2014,(1):22-23
<正>2013年12月,由基督教全国两会主办、黑龙江神学院协办的中国教会聋人事工教师培训班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教会的从事聋哑人事工的弟兄姊妹、手语老师、部分教会聋哑人代表以及哈尔滨以法大聋人团契成员60多人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陈广杰 《天风》2002,(10):34
感谢神给我们在基督里的丰满恩典,也让我在2002年7月6日有幸见证了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下设的爱心公益团契——YMCA《光盐联谊会》的诞生,作为初创会员之一的我,回想YMCA《光盐联谊会》筹办一年多的蒙福历程,总结就是四个字——爱是分享。  相似文献   

18.
正丁光训与教会同工一起思考: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究竟何在?他明确地表示,我们要真正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中国教会:能够帮助我们中国教会里的信徒爱国爱教,都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很光荣;我们的神学思想要建设、要提高,使得我们中国的基督教变成"很有人性、讲道理、讲道德,为上帝所喜欢、也很喜欢‘爱的上帝’的教会"。  相似文献   

19.
<正>1980年10月,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在南京召开。丁光训主教以"回顾与展望"为题致开幕词。他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要办好教会:"在教会方面,三自运动要解决的,主要是一个中国教会应当由谁来办的问题,答案是很清楚的:自办,中国信徒自己来办。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面临了第二个问题:怎么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9,(4)
<正>基督教中国化的萌芽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属于中国教会近现代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已经成为中国教会的思想传统和实践经验之重要构成。当时,由于西方差会对中国基督教会的政治、经济、教牧及神学的掌控,中国教会的有识之士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窘境而提出了教会"三自"发展的构想,并且尝试将之付诸实施,如俞国桢早在1906年就提出"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的思想,诚静怡在1922年代表中国教会发布了"自养、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