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德群 《天风》2008,(16):18-19
一.门徒劝他不要上耶路撒冷(1-6节) 保罗从米利都乘船南下到近亚细亚海滨之岛哥士,南下到爱琴海中的罗底岛,又东行到弗吕家省南海滨之一城帕大喇,然后又乘船往腓尼基去,途经居比路岛,南往叙利亚的推罗(亦称腓尼基).因为船停泊要卸货,就找着门徒,住了七天.推罗的门徒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过了几天,他们全家送我们到城外,大家跪在岸上作临别祷告(21:1-6).在20章23节圣灵指示保罗,在耶路撒冷有捆锁与患难等着他.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7)
正史书记载的中国海上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汉武帝时期。《汉书·地理志二十八下》记述了这一海上丝路的主要航线:自日南,合浦,徐闻,船可航行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黄支船可行八月,到皮宗,船可行二日,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其路线是:从中国东南海港徐闻(今广东雷州市岛南端)、合浦(今广西合浦)等地出发,经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到达印度东海岸的黄支国(今印度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朗西埃的"平等"学说共同致力于社会批判,但两者在批判方法、价值原则与政治路径上存在着分歧与争论。霍耐特主张以社会哲学方法分析病态社会,朗西埃则认为应当以歧义理性认识社会。霍耐特坚持平等从属于自由,从自由出发构建获得承认的社会条件;朗西埃则主张将平等作为正义的核心,通过实践平等来扰乱并中断治安秩序,在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两者关于"承认还是平等"的争论,再次凸显了"在感性生活与理性原则的偏离之中如何实现解放政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医研究视角之我见——兼与常存库教授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医学是人类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风格的医疗知识,在中医研究中如何认识中医的科学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反复思考的问题.倘若从多元文化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出发进行视域转换,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审视中、西医的关系,我们就不会被囚禁于中医科学性的圩垸.这对于重申中医学当代价值,保证其健康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正儿子属九零后,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我任音乐教师且住在学校。有一首校园歌曲很流行:"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的母亲思来想去说:"就叫海鸥吧!"一来希望儿子成为人们的朋友,二来希望他能像我从小到大品学兼优。既生之,则养之;既养之,则教之。除照顾日常生活外,望子成龙的我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看图识字,写字画画背唐诗……以致儿子上学前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能认不少简单的汉字,能画一手像模像样的简笔画。我满心希望儿子能像我上学时一样,学习拔尖。入学后,没想到有失所望。儿子上课不认真,写作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传统的立足于"思"的哲学观不同,真正的中国式的哲学观应以"身"为其立足点,并为我们展现出迥然异趣的三个面相。它是从现实出发的"具体之学",而非从意识出发的"抽象之学",是从身行出发的"为己之学",而非从言说出发的"为人之学";是从行止出发的"之间之学",而非从思辨出发的"分辨之学"。在人类哲学业已步入"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今天,对上述中国哲学观念的重新开显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其既体现了一种向更为"原生态"的人类哲学形态的历史回归,又作为对人类现代哲学中愈鹜愈远的诸如"本质主义"、"文本主义"、"极端主义"等等取向的纠偏,而为我们指出了未来人类哲学理想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莫尔特曼的经世三一的上帝观典范.作者从莫尔特曼与拉纳的上帝观神学的关系出发,指出莫尔特曼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新教的十字架神学出发来消解拉纳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的张力.莫尔特曼的上帝观旨在于塑造一个"位格关系"中的上帝受苦的真实性,凸显栽上帝的"为我们"的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探讨了莫尔特曼对于基督教上帝观传统的批评,以及他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8.
把作为新型教辅手段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当中,在初期,曾收到过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师生、管理者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然而,正如诸多"现代技术"不同程度地存在利弊两面性一样,过分迷恋并滥用课件则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应讲求实效,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从教学的根本目标出发,更好地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同时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乐崩",关系到自周初至战国中晚期整个礼乐传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从外在看,它代表着有完整乐制设计、支撑的周初"大乐教",向着春秋以降注重"乐"的艺术性、娱乐性的"小乐事"状态的转变;从内在看,它代表着从依赖于制度支撑的"学统",向着基于历史叙事以凝聚道德德性的形态转变。同时,"乐崩"促发了礼乐关系的重构:如果说"大乐教"的礼乐文明是以"乐"为托底的文化形态、文化场域,则"小乐事"中的"乐"便成为"礼"的辅助形式。礼乐关系的这种转变值得注意,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诸子(如孔子)之于礼乐问题的理解与判定。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发展伦理研究中关于"发展"的伦理涵义的考察,有三条进路:对经验的事实的归纳性表述;从某一或某些具体问题的反思出发而达到伦理上的突破;一种广义视角的综合.它们都无法保证"发展"的伦理涵义的普遍必然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发展"概念本身来阐明它的伦理涵义,这是发展伦理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和前提性论证.我们会发现,必须给"发展"加上一些限定条件,它才具有伦理涵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城市作为旅游承载地来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了对旅游吸引物单体的打造。与此同时,城市植物景观作为城市中最具地域特征的元素,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对其进行科学而又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有利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从植物景观在旅游城市开发中的作用出发,对海南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以及具体营造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展开了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许多朝鲜人和日本人,都克服种种困难到中国唐朝学习佛教。《新唐书》中记载了一条从登州出发——经过庙岛列岛和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旅顺的海路。从此沿辽东半岛南  相似文献   

13.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有 《学海》2001,(2):19-24
本文从人类的审美活动出发,对哲学的根本特性--反思性--进行了系统的本体论追问与论证,从而以新的理论视野阐释了哲学反思的生存论根据.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审美维度"出发理解"哲学反思",因为"哲学反思"的根据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在"审美"活动中本真地显现.从"审美维度"出发,就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关注、守望人的"存在"的"哲学反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敞开和确证"哲学反思"的合法性,为进一步建构、发展哲学提供本体性的生存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意雯 《天风》2014,(4):59-59
<正>[新华网]随着两会的召开,"弃婴岛"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3月9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的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北京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弃婴安全岛是利大于弊。."从去年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在各地开展以来,目前已有10个省区市建成25个弃婴岛并投入使用,还有1 8个省区市正在积极筹建"弃婴岛"或弃婴观察救治中心。[随感]对于设立"弃婴岛",一直有两极化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弃婴岛"能使弃婴得到及时  相似文献   

15.
"感"这个范畴在儒家思想中极其重要,从《周易》和《礼记·乐记》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感"的两个方向。本文认为由"感"这个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思想是如何解释道德共识的形成,并让这样的共识得到人们的接受和理解的。儒家特别注重共同体的建设,并将人类大同视为终极目标,而由"感"出发所建构的儒家的人类理解论则是我们建构人类共识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马祖列岛位于福建省闽江口外东海中,西距福州约十六海里,包括东引、西引、亮岛(浪岛)、高登、大邱、小邱、北竿,南竿、东莒、西莒等岛屿及若干礁屿,马祖是马祖列岛的总称。据文献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在马祖列岛上,除了时有福州及闽东沿海渔民出海捕鱼  相似文献   

17.
徐东来 《中国哲学史》2005,10(3):95-100
佛教是任何一个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的内容.冯契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把那些可能影响人们思想的佛学理论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从把握性与天道关系的目的出发,对佛教"转识成智"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应用,完成了其广义认识论基础下由知识到智慧的哲学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其智慧学说与佛教"转识成智"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出于西晋的<西升经>提出"伪道养形,真道养神"这一具有独创性的命题,虽然有空喊口号的嫌疑,但却在口号声中把"形"与"神"割裂开来,这就等于对道教主流论证人经修炼能不死成仙的主要依据之一"形神俱妙"进行釜底抽薪,否决了传统道教所主张的"炼形",从而走向"炼神".<西升经>的形神观尚未全盘抛弃道教的传统言说,其中还有一些论述上的自相矛盾,譬如既割裂形神,又肯定形神相辅相成,既否定形体,又在某些地方保留了身体在修炼中的地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它打开了道教生命哲学发展趋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了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四种: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让·梅叶的“遗书”第一卷(全书共三卷)、威廉·葛德文的“论财产”和傅立叶的“选集”第一、二两卷(全书共四卷)。“新大西岛”的作者培根,是近代英国的唯物主义始祖,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新工具”,“新大西岛”是他阐述社会政治观点的一本书。这本书足培根晚年写的,没有写完即死去,所以我闪现在看到的是一本未完成的著作。培根的这部著作,在早期的乌托邦作品中占育一个特殊地位。它与其他乌托邦作品不同,这里很少想入非非、与实际状况迥然不同的描写,他所勾画的理想国——本色列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当时的英国社会极为相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培根的“理想“实际上是代表资产阶级策划的一个如何彻底战胜封建制度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人读古代经典,存在着时间差距;作为西方人读中国经典,又存在着地域差距.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解读与我们存在着多种差距的经典呢?笔者试从分析"智"和"愚"两个概念出发,来探讨《道德经》的内在逻辑及本末思想结构.只有我们对经典本身的理解健全,方可进行有意义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