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中国教会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曾有碰撞和对话,如清代中国的"礼仪之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创办等。随着本色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寻求一位可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基督。通过对话、交流、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8,(6):57-57
基督教中国化是中国基督教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自立运动"到"本色化探索",再到"三自爱国运动",尽管以往这些努力往往被称作"本色化""处境化",但其根本目的无不为了基督教的中国化。1998年,在丁光训主教的推动下,基督教全国两会开展了"神学思想建设",目的是从神学思想上建立中国教会的自我。这些事实说明,基督教进行中国化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督教若谋求进步与发展就必须与现实相结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以实际行动向本色化、处境化迈步。这种迈步是进步而不是让步,是与整个人类历史前进步伐的结合而不是分离。中国基督教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时代相吻合、相适应的时代真理,不断地将基督教及其思想处境化,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体认、参与、调试与重构,才能做到中国教会健康稳步的发展。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就是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将基督教建设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督教,一个时代社会认为“美的”基督教。  相似文献   

5.
岳清华 《天风》2018,(4):10-12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风尚。中国基督教在这新时代要一展宏图,就必须与新时代相互辉映,必须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基督教中国化包括中国教会牧养实践、文化实践、社会实践和价值实践,而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基督教圣乐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基督教文社是本色化运动的产物,它于1924年在上海成立,至1930年解散,仅存在七年,但它在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迹.它不仅是中国基督教文字事工本色化最为积极、立论最多的一个团体,也是中国基督教徒对高涨的民族主义的一个反应①.本文论述其发展历史及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本色教会浅探——20世纪早期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着相关史料,分析了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教会在神学思想、教会实践等方面的本色化探索与尝试,指出当时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促使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强大力量,民族运动带给基督教会一次严正挑战与反省。  相似文献   

8.
正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基督徒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中国基督徒思想家和教会领袖,在寻求教会本色化的同时,曾努力在中国当时的处境中探讨中国基督教的本色神学,从而消除中国基督教的"洋教"色彩,应对基督教所受到的挑战,并从基督教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他们本色神学的思考,起点不同,方法不同,内容也各异,但都严肃地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间飞逝,20世纪的背影渐行渐远,中国教会在不断的成长和发  相似文献   

9.
诚静怡(1881-1939)是中国近代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教会领袖。他很早就提出中国教会处于“过渡阶段”的论断,极力提倡建设本色的“中国教会”,并从中国基督教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从“差会”到“中国教会”的过渡模式,主张差会逐渐向中国教会移交财产和治权,中国教会也能逐渐承担起全部责任,通过渐进而非激进的变革,来实现真正的中国基督教。本文尝试对诚静怡教会本色化思想的来源和特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史爱军 《天风》2023,(2):17-19
<正>“神学是基督教会的财产,亦是教会的使命”,实现从“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基督教”的转变,务必把握筋骨部分,铺陈格局,构建中国教会特有的神学思想体系,从而从本质和内核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20世纪20年代,诚静怡牧师作为中国基督教的属灵先驱,主张“以教会为中心”的思想,为中国教会的本色化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中国教会论”为特殊处境下亟须转型的中国基督教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1935年出版的《乡村礼拜》这本书,对当时的乡村教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表明,基督教的本色化,不仅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社会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进行神学反思,并扼要地谈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以更好地探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王鑫 《天风》2006,(11):36-38
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神学教育深远地影响着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神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中国教会人才,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建立符合中国教会处境的神学理论。神学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和处境。如何透过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神学思想、探究神学理论、践行信仰教训是神学教育在新时代要重视和着力的方面。明晰神学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让神学教育成为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工同道,大家早上好!首先,我代表基督教全国两会感谢各位领导对这次研讨会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工同道的积极参与。由基督教全国两会和广东省基督教两会指导、广州市基督教两会主办的这个专题研讨会不仅仅是中国教会圣经日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在进行一个非常贴近中国教会实际的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的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6.
吴志福 《天风》2018,(5):16-17
中式风格教堂建筑正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外在表达,能够消除外界对基督教是"西方宗教"的印象,更好地促进中国教会的发展。几年前,曲阜教堂事件引发了各方关注。我所在的一个文化群里,也在热烈讨论这件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包兆会 《天风》2016,(6):52-53
他曾是晚清庠生,在国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术生命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向教会大学的学生们教授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著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道家哲学》、《中国学术体系》等著作。他也是上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宗教史尤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又奠定了其杰出的教会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其基督宗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国历史的上帝观》、《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等,另独编和合编有《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等。他是当时中国基督教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多产的基督徒学者之一。他就是王治心。  相似文献   

18.
单渭祥 《天风》2018,(10):4-5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王作安曾指出:"宗教思想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灵魂。"所以说,基督教中国化不是仅仅表现在教堂建筑、崇拜礼仪、活动方式等外在形式上的中国化,其根本是要体现到思想层面的中国化。从文化交融层面来说,不仅需要实现文化披戴,更要实现文化相融。因此,多少年来中国教会的前辈们已经为基督教中国化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王俊 《天风》2003,(9):26-27
作为新中国一员的中国基督教,由于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面对欣欣向荣之新国家,也正式开始总结过去,思考未来。1950年,吴耀宗、刘良模等中国教会知名人士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先知般之胆略和远见,发起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运动符合民心,很快得到教会同工与广大信徒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同时也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至此,中国基督教找到一条充满光明前途的健康发展道路。 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1)揭发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事实,是整个反帝爱国运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