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永慈 《天风》2022,(5):17-21
崇拜礼仪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礼仪不是在文化的真空中进行,而是在敬拜群体活生生的文化表达中得以实现.这就促使我们去发掘文化中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基督教的崇拜中.中国传统节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且塑造着我们的民族身份.因此论到基督教崇拜礼仪中国化,其中一个必然要面对和探讨的课题就是如何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融入礼仪年.相较于其他传统节日而言(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们若想将清明节纳入基督教礼仪年,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有关祭祖的问题——它是最有争议性的课题之一.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带领读者一同去寻找解决和实践之道.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是对清明节的简介,以及梳理近现代有关祭祖问题的讨论;接着是神学的探索,我们将使用亚洲礼仪神学家安鹏浩(Anscar J.Chupungco)提出的"创造性同化"(Creative Assimilation)的方法,应用圣经预表论来重新诠释和净化"祭祖"的意义,以及有关"死后的问题";最后,我们才进入礼仪实践的部分——调和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裴连山 《天风》2018,(7):12-13
今天教会的礼仪既要有神学上的考虑,也当有中国元素,更要体现时代精神。崇拜和聚会是基督徒教会生活的中心,而教会的崇拜离不开礼仪。除了圣礼,基督教还包括更广义的礼仪。礼仪传统是为了表达基督教的信息,其传统肯定受到犹太传统、希腊罗马传统的影响,后来又被欧洲中世纪文化所塑造。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杭州市基督教两会自觉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以“三融”推进文化润教,努力形成中国化的基督教信仰表达方式,在神学思想、释经讲道、崇拜礼仪、信仰生活等方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引导全市基督教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杭州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无论形式繁杂或简化,都要回归圣经真理,而不是盲目模仿或所谓创新基督教圣礼既是恩典的媒介,又是真教会的标记。由基督教全国两会制定的《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中强调,坚持中国化方向要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当前,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肖安平 《天风》2018,(7):10-11
在崇拜礼仪中体现中国基督徒的特点、角色和身份,认同本国、本民族和人民,把崇拜礼仪与中国文化真正融合。崇拜礼仪在教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期教会,敬拜生活是以"祷告、唱诗、聚会、交流分享、掰饼"为主,之后崇拜礼仪逐渐完善起来。尽管崇拜内容不变,但崇拜礼仪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中都有风格、方式、特点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芦宝玲 《天风》2017,(6):34-35
正一、礼仪崇拜介绍在将临期第三主日,我们采用普世教会公认的崇拜方式,即利玛礼仪敬拜上帝。利玛礼仪是世界基督教联合会在1982年签署的适用于普世基督教会崇拜的礼仪文献。礼仪文献包括进堂礼、圣道礼、圣餐礼和差遣礼四个部分。进堂礼包括:序乐、问安、启应、认罪、宣赦(上帝赦免)、荣耀颂(赞美上帝)。圣道礼包括:经训、证道、宣信、回应诗歌、代祷。圣餐礼包括:预备礼、圣餐祷文、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10)
正崇拜(或礼拜)是教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一个教会年即将开始之际,希望各地牧长、神学院校老师、同工等一起在坚持基本信仰、继承普世教会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教会自己独特的处境,共同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崇拜程序和礼仪及其实践,进而丰富中国教会的信仰生活,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向纵深发展。欢迎积极投稿,篇幅在2000字以内。  相似文献   

8.
陈志华 《天风》2018,(7):13-14
理念必先于形式,实践之前定是神学先行。《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指出,基督教中国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扎根中华文化,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信仰",并在具体做法上提及:"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组织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或地方曲调赞美诗歌的采风创作.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5,(6)
<正>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基督教的中国化并不是要用中国文化同化基督教文化,当然也不是用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文化,而是通过阐释基督教文化中适应社会进步的内容,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会。基督教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才能得以生长和更新,同时又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增添新的色彩。(王作安《我们愿意看到的基督教》,张志刚、唐晓峰主编《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一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周宁:  相似文献   

10.
正在笔者看来,崇拜礼仪的中国化问题,不是要设置怎样一套程序,而是要怎样在生活中以"礼"彰道。"圣道"和"圣礼"是基督教会的两大特征,奥古斯丁称"圣礼"为"可见的道",说明圣礼在教会崇拜中的重要性。中国基督教传承了马丁·路德的改革精神,走上了自治、自养、自传的兴教之路,并实现了联合礼拜。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无论礼仪繁简,都有意义在其中,都传递着相应的信  相似文献   

11.
单渭祥 《天风》2018,(10):4-5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王作安曾指出:"宗教思想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灵魂。"所以说,基督教中国化不是仅仅表现在教堂建筑、崇拜礼仪、活动方式等外在形式上的中国化,其根本是要体现到思想层面的中国化。从文化交融层面来说,不仅需要实现文化披戴,更要实现文化相融。因此,多少年来中国教会的前辈们已经为基督教中国化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中国教会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曾有碰撞和对话,如清代中国的"礼仪之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创办等。随着本色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寻求一位可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基督。通过对话、交流、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朱贵金 《天风》2008,(9):24-26
基督教的崇拜礼仪如同一个坐标,坐标的横线如同教会的礼仪年,其中以基督事件为横线中的不同刻记.坐标的竖线象征教会崇拜的方向,焦点始终指向教会所崇拜的神.崇拜的方向永远不会改变,但崇拜的内容,会随着礼仪年的推移而在不断地进行,指向不同的基督事件.在此"崇拜坐标"中,基督徒的生命会随着教会礼仪年的进行,而不断成长与更新.  相似文献   

14.
刘贻 《天风》2012,(5):20-21
感谢上帝的恩典,随着中国教会不断的发展,如何建设好教会,包括如何完善教会礼仪,也成为教会领袖不断思考的问题。其实,对于基督教会的崇拜来说,教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会崇拜礼仪拥有古老的教义、历史基础与丰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崇拜礼仪并非绝对真理,但也绝不能任牧者肆意妄为,随意更改。其实。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10)
正基督教中国化不是仅仅体现在教堂建筑、崇拜礼仪、活动方式等外在形式上的"中国样式",中央统战部王作安副部长曾指出:"宗教思想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灵魂。"从文化交融层面来说,不仅需要实现文化披戴,更要实现文化相融。多少年来,中国教会的前辈们为基督教中国化已经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可以说,基督教中国化已在路上,但还任重道远。它绝不是搞个运动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积跬步以至千里。对今天的中国教会来说,也许可以先从四个路向着手:  相似文献   

16.
正礼拜(service)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内容。习惯在教堂中举行,并由牧师主礼。该教认为耶稣基督是在星期日复活的,故称之"主日"(主的日子),并在该日举行礼拜,有时也可在其他日子举行。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新教逐渐分成许多宗派,在崇拜礼仪和信仰生活习惯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6,(3)
正基督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虽是外来宗教,但其并非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而是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为中国神学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通的:1.基督教的一神崇拜与中国固有的对天的观念本没有多少冲突在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中,虽不免有多神崇拜的倾向,然而认为群天之中,有一至高至尊的昊  相似文献   

18.
"克服历史偏见"是新汉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早期汉学中,人们对孔子及中国礼文化尚存误解,把儒学与宗教崇拜混为一谈,"礼仪之争"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自赫伯特·芬格莱特开始,本杰明·史华兹、葛瑞汉、安乐哲等汉学家,抛开意识形态,对孔子及中国礼仪展开了学术性、知识性的探索,拓展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正确看待儒学的窗口和视角。通过西方汉学家的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便于进一步了解孔子及礼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永慈 《天风》2022,(6):12-15
<正>“随着中国教会的礼仪更新,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纳入基督教崇拜的探索,我们需要更多与之相配的原创礼仪圣诗。”圣诗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前人做过许多尝试,并结出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相遇后的佳果。例如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意味着中国“本色圣诗集”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全国两会先后出版了《赞美诗(新编)》(1983)和《赞美诗(新编)补充本》(2009),  相似文献   

20.
以琳 《天风》2005,(1):32-33
我们要把一个非常美丽的基督教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就要在教堂建筑、教会音乐、崇拜礼仪等方面注入美的元素,这些都是神学的外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