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天主教》2003,(4):6-6
若望非常着眼圣母是“母亲”。在他的全部的二十一章的福音里(897节),有十六节有关圣母的短短记载居然有“十次”称圣母为母亲。无疑的,这是指圣母是人而天主的耶稣的母亲,所以母亲的身份参与了耶稣的整个生活;同时也愿意我们领悟人而天主的耶稣的心对自己的“母亲”所拥有的种种情怀。若望曾靠近耶稣的胸膛去探索他的心灵秘密(十三25),相信他比任何一位宗徒更了解耶稣对圣母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爱与哀愁     
在古典艺术中,圣母和小耶稣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艺术家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往往寄托自己对人生、对宗教的不同理解。 文艺复兴之前,关于圣母子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宗教插图性的,在艺术上还不成熟。只是从乔多等人开始,神性渐弱,人性加强,耶稣不仅是神,而且是人,玛利亚不仅是圣母,也是母亲。他们头上的光圈逐渐消  相似文献   

3.
在基督教艺术中,圣母子圣像画是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它是适应教堂公共礼拜活动、私人日常祈祷的需要而产生的,基督徒们在家里、在教堂中看到这样的画像,心里会充满和平与喜悦,因为他们深信,无论自己在世上有什么过错,只要诚心悔改,仁慈的圣母都会恳求救世主给予宽恕。随着西方艺  相似文献   

4.
红丝带象征着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和支持,象征着对生命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者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在陕西省天主教"两会"的支技下,西安教区耶稣圣心会和圣母会的修女们参加了关心艾滋病学者知识的培训学习。2004年5月17日-28日,来自耶稣圣心会、  相似文献   

5.
出于谦逊,号称自己为耶稣的小徒弟的若望。爱劳(Jean Heroer)叙述了一位冷淡教友改变生活的故事。他的妻子是一位热心教友,可是无法使她丈夫下定决心,改恶迁善。她为丈夫热切祈祷,要求他在悲惨的罪恶生活中,至少每天不忘恭敬圣时,向圣母表示一点敬意。她要求丈夫,每次经过一张圣母像时,念一遍《圣母经》。这一点丈夫点头表示同意。一天晚上,这个可怜的丈夫外出犯罪时,他看到一点光明就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原来是圣母像前点燃着的小灯发出的光,这张圣像是圣母在胸怀中双臂怀抱耶稣圣婴的像。他按照习惯就念了一遍《圣母经》。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圣婴身上满是鲜血淋漓的创伤,就非常害怕。  相似文献   

6.
中华圣母     
圣母玛利亚既然是天主之母,教会之母,世人之母,也就成了中华之母。天主耶稣来到世界上是为救人的灵魂,我们的救主基督不愿意丧失一个人的性命,愿意所有的人都能得救。正如福音所载,耶稣说:“不是无病人的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需要医生;我来不是为了拯救义人,而是使罪人悔改。”救主耶稣不会弃舍任何人,因此耶稣不会舍弃中国教会,更不会舍弃中华儿女。圣母玛利亚是耶稣救赎工程的偕同教赎者,圣母也一定像耶稣一样眷顾中国教会,爱中华儿女,保护中华儿女都能战胜三仇,稳度人生。保持忠贞纯洁的信仰,在追随耶稣指示给我们道路…  相似文献   

7.
圣教会把每年六月份定为“耶稣圣心月”和每月首瞻礼六为“圣心日”,专为敬礼耶稣圣心。十七世纪,在法国的巴莱蒙尼奥圣母往见会,耶稣圣心连续三年共三次显现给修女玛加利大:1673年12月27日,耶稣首次将自己的圣心显示给玛加利大。圣心热火焰焰,光芒四射,上有一十  相似文献   

8.
八月十五日,圣母升天瞻礼,是庆贺和纪念圣母玛利亚灵魂和肉身一同光荣升天的盛大节日。耶稣复活升天后,圣母玛利亚还留在世界上,是为了照顾、安慰、帮助宗徒们和新生的圣教会,替他们释疑和排忧解难、并鼓励他们为荣主救人、宣传基督福音、广场圣教会而努力工作。圣母玛利亚深知这是天主的圣意,便欣然接受。另一方面,圣母又最爱她的圣子耶稣,除  相似文献   

9.
圣伯尔纳定说:为理解圣母玛利亚看到自己圣子惨死的内心伤痛,应看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儿子间的爱情。天下一般父母心!任何母亲都把自己儿女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当客南罕妇女要求耶稣为她的儿女从魔鬼控制的枷锁中解救出来时,她为自己孩子超过为自己本身的利益。她对耶稣说:主!可怜我吧!我的女儿被魔鬼折磨得好苦呀!世界上有谁比圣母玛利亚更爱耶稣的?耶稣是她的独生子,是众孩子中最可爱的孩子,是圣母最宝贝的儿子。礻也是她的儿子,礻也是天主。礻也来到世界是为了在世界上众人心目中点燃爱天主的热火,如同耶稣亲自说的:我来把火送到世上,愿…  相似文献   

10.
江西教区和省"两会"在信德年开启之时,于11月22日至29日组织堂区神父、教友赴以色列耶路撒冷进行朝圣之旅,寻找耶稣足迹,体验耶稣从诞生、传教、行圣迹、被钉死十字架,最后光荣复活的救恩历程。朝圣团根据《圣经》记载,沿着耶稣的足迹,朝拜耶稣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朝拜了主哭耶京堂、万国教堂、天主经堂、圣墓大殿、鸡鸣堂、圣母安眠堂;效法耶稣基督扛十字架,走苦路的经历;每到一  相似文献   

11.
一位母亲来到奄奄一息的儿子面前,心中不会再回忆过去所忍受从他而来的一切苦痛的事。现在圣母要埋葬自己孩子的尸体了,想到不久将看不见了真是万箭刺心的伤痛。这伤痛似乎是最大的伤痛。现在我们来默想圣母七苦的第七苦,来向我们的慈亲圣母玛利亚表示我们同情的孝心。耶稣死后圣母站立在十字架旁哭泣,从十字架上卸下,圣母怀抱耶稣圣尸,现在不得不把埋葬坟墓,不再看见了。现在我们默想:我们在加尔瓦略山上,深深地体会圣母玛利亚的苦痛。我们看到这位慈爱的母亲抱着圣子耶稣圣尸,向祈祷:吁我的圣子,你为我是太残酷了!我真忍受不了。你在我身…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叮嘱     
父亲的叮嘱武铁梅吾主耶稣在十二岁时,有次同他的父母赴京过瞻礼,不慎在回归的路上失散了。圣母与若瑟怀着忧闷的心情苦苦寻觅了三天。本来,圣母知道这一切都是天主旨意。但是她负有抚育耶稣的责任,为爱子的平安而担心。为人父母的对其子女有操不尽的心。孩子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基督下十字架》,凡·代克作,1634年,木板油画,109×149cm,原藏杜塞尔多夫画廊,现藏慕尼黑美术馆。 画面描写的是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之后,被信徒、弟子和圣母玛利亚松解下来,入葬的经过。这是基督教艺术经常表现的宗教画主题之一。 该画采用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最为流行的金字塔式构图,这是一种稳定的、理性的画面人物布局方式。然而,在这里,凡·代克的金字塔,视觉上却是倾斜的,似乎随时都会出现意外。基督完全暴露的身体,以明亮的色彩凸现在画面的对角线上,后面的圣母以相反的对角线方向依靠着耶稣,色彩…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们观察新一型的殉道方式:强迫一位母亲在她眼皮下观看自己无辜儿子被刽子手处于极刑的状况。“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站着他的母亲”,圣母玛利亚的殉道,尽在圣若望宗徒所写的福音上的这几句话。我们站在十字架下同圣母一起默观吧,叩问圣母:有谁比你受苦更深的!现在我们站在十字架下默想耶稣的死亡,看看这第五利剑怎样刺透圣母的圣心。我们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受到恶人鞭打、茨冠、咒骂、侮辱等等种种迫害,已是筋疲力尽,勉强走到山项,凶恶的刑役强剥了耶稣的衣服。之后,他们取来铁钉,圣伯尔纳多注意到这些铁钉不是尖头而是平头的,为使钉死犯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主教》2003,(5):5-6
教会以极隆重的敬礼恭敬圣母玛利亚,对于圣母的敬礼远远超过对其他圣人圣女,甚至众天神之上。各地以玛利亚命名的圣堂纷纷建立,赞颂玛利亚的诗篇宏文浩如烟海,纪念玛利亚的节日迄今除每年5月、10月为特敬圣母月,每主日瞻礼七为特敬圣母日外,每年全世界教会共同的圣母瞻礼有15个之多,个别地区举行的节日尚有20余个之多。8月15日的圣母升天瞻礼与耶稣圣诞、耶  相似文献   

16.
圣母玛利亚灵魂肉身一同被主荣召升天的道理,从圣教会初期教友们即普遍相信,到了第五世纪时,就开始过圣母升天瞻礼。早期的教父和圣师们也证实了:圣母身灵同升天堂的道理,与圣经的教诲是完全吻合的。传说,圣母玛利亚在耶稣升天后,没有离开圣教会的中心——耶路撒冷;仍坚守岗位,常同宗徒们朝夕相处,安慰、鼓励和教导他们,与他们一同祈祷献祭,传扬基督的福音,直到她死期的来临。由于圣母爱天主和爱救主耶稣的爱火,远远超过了她肉身的承受能力,使得圣母的灵魂离开了她的圣身。圣母终后,宗徒们,悲痛万分,依依难舍,但因当时犹太人的传统法律,在城内不准葬  相似文献   

17.
西斯廷圣母     
西斯廷圣母●李聆《西斯廷圣母》是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菲尔最著名的杰作。《西斯廷圣母》原是为梵蒂冈圣西斯廷礼拜堂画的一幅祭坛画,据说是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订件。画长2.65米、宽1.95米,布面油画。1513年(又说为1512年)开始绘制,第...  相似文献   

18.
应香港公教教研中心邀请,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组织各地修女代表团一行19人,于2006年6月28日,赴港就灵修及如何带领避静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29天。代表团成员有:广东湛江教区圣母无原罪会修女刘灵娟,山东聊城中华圣母会修女吕海云,江西南昌教区善导圣母会修女祁桂芳,甘肃平凉教区圣家会修女李红彦,辽宁抚顺耶稣圣心修女会修女聂焱翠,广西贵港修女院修女卢业团,宁夏圣母会修女赵敏,山西圣母无玷圣心传教小修会修女刘青莲,广州无原罪圣母会修女龚桂珍,贵州修女会修女贝启英,天津教区仁爱会修女刘秀春,吉林教区圣家传教会修女安影凤,内蒙古集…  相似文献   

19.
杰出的罗丹和法国画家鲁奥尔特(1871-1958)都画过耶稣;法国雕塑家罗丹的画集《草图》第三册中就有耶稣像。因为他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所以使人以为他曾经亲眼见到过耶稣。怪不得人们都说:“圣泰莱萨·蒂阿维拉能画出耶稣的双手;而罗丹却能画出耶稣的面庞。”鲁奥尔特画的耶稣像,题为《天父啊,求你怜悯我!》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会里,称耶稣为"主",当然是起码的要求,但是称耶稣为主的人,并不一定真以耶稣为主。这在一般的基督徒身上,或者在终身立志服侍主的传道人身上都适用。主耶稣曾说过一个事实,即"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参太7:21),就向我们揭示了不同的人来到耶稣面前,带着不同的目的,其生命的表现当然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