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志伟 《哲学研究》2022,(2):88-96+129
海德格尔哲学中有没有一种伦理学,构成了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存在与时间》为核心,通过分析此在、他人与常人之间的生存论关系,说明海德格尔关注的焦点不是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规范,而是此在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关系;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之沉沦的分析实际上颠覆了日常生活的伦理规范,凸显了此在作为具有“向来我属性”的“去存在”的在者,归根结底是朝向可能性的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既不可能为沉沦的常人世界“背书”,也不太可能为现存的伦理学奠基,他所说的“源始的伦理学”不是伦理学而是“基础存在论”。我们可以基于任何一种伦理学的立场评价和批评海德格尔哲学,但是海德格尔哲学本身并不导向一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许多哲学爱好者来说,海德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们认为,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论前提、哲学工作的出发点是一般唯物主义论题。为了说明这一看法的依据,本文首先介绍海德格尔早期(1912年)对外部世界现实性的辩护文章的内容;然后介绍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构思写作期间对他的哲学前提的表述;最后指明,他的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前提的思想为什么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唯心主义。在这一工作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扼要申明一下,这里所讲的“一般唯物主义”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在我国哲学语汇中唯物主义是依据列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存在”这一概念极易误导人们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立足于从“存在”到“意义”的现象学还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海德格尔谈论存在时,他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这一解释可以在早期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状态(Faktizit~it)和后期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和理解.事实状态和Ereignis说的是一回事:保持意义-给予过程的敞开.鉴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研究文献中的长期使用,本文将首先澄清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并根据这一澄清重新解释世界、真、Ereignis、事实状态等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威尔德于1963年12月28日在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学术討論会上所作的报告。报告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海德格尔哲学,第二部分是批評海德格尔哲学。其基本內容如下: (1)海德格尔认为苏格拉底以前的思想家对于“存在”的高超境界的看法是开朋的,并沒有划分客覌和主覌的畛域。但这并沒有为后世西方传統哲学本体論所继承。“存在”的光要显现存在物却不能不隐蔽它自己。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直到尼采和我們的原子时代为止,西方思想是一种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存在之被遺忘”。海德格尔于是提出了“回到存在”。 (2)海德格尔在《存在和时間》中使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他論証了“在世界中的存在”或“实存”,指出沒有不具备一个世界的人,也沒有不具备实存的世界。人的生存和规划决定了一切事物的意义境界。海德格尔描繪生存世界的时間空間是不同于几何学空間和钟表时間的。他反对一种不具个性的人(即所謂“抽象的人”)的作用,认为眞正的个人生存只能由人在面临死亡的恐惧时向抽象的人作斗爭才可得到。 (3)但是海德格尔在后期著作中有了急剧改变,拒絕了那种太过于主覌和以人类为中心的立場,认为“存在”从超越之处规划着世界,而人不过是处于被规划的場地上。他破坏了旧的形而上学,却又发展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貶低了大众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意义;他抬高了思想家和詩人的地位。“存在”和世界分开了,并且絕对地超越了我們,我們不能理解,只能听命于神秘主义。 (4)作者威尔德批評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史的解释过分簡单化,也有一些偏见。他探討生存世界和突变的超越都过于抽象而不結合实际。他的抽象的人的概念会使人感到社会生活不眞实,他脫离了政治和社会問題。他追求一个最高的唯一的世界。他对“存在”一詞有許多怪用法,陷于混乱,又往往把“存在”和“最高的唯一的世界”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使“存在”变成了本体,变成了神話。实际上,除了經由我們人类对世界的有限的“翻版”以外,还找不到达到“存在”的通路。威尔德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大錯并不是忽略了“存在”,而正是忽略了“最高的唯一的世界”。他主张在早期和后期海德格尔的两种思想极端之間,找到一个第三者。后边还附了德雷法司的一篇《評威尔德論海德格尔》。德雷法司在批評威尔德时指出,海德格尔一貫认为“存在”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在晚期并沒有离开自己早期的主覌唯心主义而轉向“客覌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着重分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在”(sein)。这个古老哲学概念就其含义来说,尽管很玄虚,且极不确定,乍读起来,大有令人不着边际的神秘感(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喜欢隐蔽自身的),但是,拨开它的重重的玄虚的迷雾,澄清艰涩语言所造成的混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所谓“在”,其基本内容还是指人性(人的本性)而言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人们如此沉醉、迷恋于物质享受的现时代,亦即这个“物化了”的世界面前,对“在”的追问,已全然被现代人忘却殆尽或撤到一边去了。“在功利思想中能够起作用的和可作模范的东西却获得了统治地位”。所以,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存在主义首先关注的就是现代人的内心支离残破状态、它从“在”的异化和它失去对“在”的接触,亦即对“在”的遗忘,从而唤起人们对现代基本危机的注意。海德格尔哲学所大声疾呼的,正是强调人亟需恢复对“在”的神秘感和家园感。在当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人的危机感日益紧迫,人们要求返回人性(复性)——追问“在”和回向大自然的呐喊声乃是此起彼伏、相当高涨的。现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容格(C.G.Jung)的一部名著的题目正好一语道破了这片呼声的实质:《追求一个灵魂的现代人》(Modern Manin Search of a Soul)。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人”的悲剧多半就在于科学技术抢占了古老形而上学的地盘,结果便造成了工业时代的“既无历史又无家可归的人”。综观全文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说:海德格尔是以抽象的哲学形式,在存在主义的“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20世纪资本主义没落阶段,资产阶级社会对资产阶级的人的人格发展的破坏性反映了出来(比如个人的徬徨、畏惧、忧郁、孤寂感和孤立感,便是这种破坏性的结果)。所以,他的有关“在”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伤感世界末日来临的救世教义的一部分。此外,本文作者还指出,海德格尔的哲学同人们通过一切科学理论来把握世界的途径乃是绝然对立的;他的哲学只知道一条途径,这就是他称之为诗意思维的途径。我们以为,H.M.格拉赫这个评介还是颇为中肯的,因为企图用诗意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确实是形而上学的特色,即便是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马迎辉 《哲学研究》2023,(4):81-90+127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在“此”存在时才能获得追问存在的能力,才能“以有死的方式”入世生存。尽管在思想“转向”时期,海德格尔已经在深度无聊中揭示了此-在与极端者的相关性,由此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但在拉康看来,因为无视主体在欲望关联中的“缺乏存在”,海德格尔还是错失了主体生存的“先将来”维度对在世时间性的建构。通过对“让存在”之起源的追问,拉康最终从主体的生存维度将海德格尔的存有拓扑学——本有/它对三维时间的自行抑制着的传送,展示为了因掉落而不可见的客体小a对想象、象征、实在三界的生成。拉康创建的主体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超越的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错位的相合。  相似文献   

7.
廖钦彬 《世界哲学》2020,(1):126-135,F0003
九鬼周造可谓真正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进行交锋的日本哲学家。九鬼曾出席海氏两年讲座与讨论班,娴熟其哲学,留学归国后,花费毕生精力建构了偶然性的哲学。在此过程中,海氏成为其最大的思想对手。针对海氏可能性的存在论,九鬼提出偶然性的存在论。海氏主张此在的“被抛一筹划”“非本真一本真”“遮蔽一解蔽”等生存论结构,显露出其哲学涵盖了人从非现实的可能状态朝向现实的必然状态发展的向度。九鬼认为这种从可能存在到必然存在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偶然性,正意味着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之丧失。支撑海氏的此在生存论结构的正是“畏”这一人的根本情绪。针对畏这个情绪,九鬼提出惊讶的情绪。因为他认为拥抱原始偶然的人,必会不断地涌现惊讶之情,生命也因此有无限的实现可能性。哲学亦须“始于惊讶,终于惊讶”,才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哲学严重缺乏伦理学面向。但事实上,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中期的《哲学论稿》再到晚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都深刻地论述了伦理问题。只不过,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历史上一切以“理性人”“知识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的“人道”。《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集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萨特实存的或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直接指出不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真正的“人道”必须是“存在论”的。因此,虽然海德格尔自身无意建立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他也反对某种“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他的存在论思想如他自身所言是一种“源始伦理学”。《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道出了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感性的和实践的人的真正本质与尊严,提供了建立现代和后现代所需要的新伦理学的可能性并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存在与时间》,明确讨论了“真理问题”。但其中也包含着“技术问题”,只是还没有成为明确的主题,还隐蔽在他通过“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的背景中。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立场来看,技术是此在“在世”中的现象,技术与真理相关联。技术作为“揭示”而属于真理,此在“在真理中”,此在也“在技术中”。  相似文献   

10.
在涉及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哲学间关系的研究中,两者的“深刻”统一或接近常被作为前提来强调,而这一判断却又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参照“尺度”。这至少导致了如下后果: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哲学间的差异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批评更多地被理解为政治立场的对立;同时,阿多尔诺往往被强引到海德格尔哲学的思路上来,其哲学上的洞见也消失在海德格尔哲学的巨大“阴影”之中。笔者以为,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的哲学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多相似,但若就此将后者作为衡量前者哲学深浅的“尺度”,以致忽略两者间的根本性分歧以及阿多尔诺哲…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之双重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琳 《世界哲学》2008,(4):48-60
本文旨在对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之双重关系的复杂性做出尽量公允并具有说服力的评估。大部分海德格尔的相关论述出现在德文文献中,几乎从未被研究。本文首次对有关资料进行合乎情理的论述。此外,本文揭示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两度鲜为人知的相遇。一次是1960年,他询问梵文中对应于“存在”、“存在者”、“揭蔽”、“遗忘”等的哲学术语。另一次则是1958年他与日本学者久松真一在弗莱堡共同主持的“艺术与恩想”论坛,其中他问及日文中关于“艺术”的词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挖掘海德格尔哲学中蕴含的潜能。这种潜能由"精神修炼"这一特定视角所激发。这一特定视角根源于法国学者皮埃尔·阿多与福柯的思想。在具体讨论中,本文沿着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的情绪问题步步深入,通过对孤独和寂静主题的文本分析,表明海德格尔哲学中存在着精神修炼的解读可能。而这意味着,哲学所敞开的世界与从事哲学的主体处于互动之中。真理与主体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场的特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涉及到对海德格尔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的批判性的分析:形而上学所探讨的是作为“在场”的存在。而西方的整个的形而上学无非就是对于这个在场特权的证明。海德格尔的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存在的显现和“自然”的基础上的。而本文作者则强调,在场的意义主要不是存在的显现,而是对存在的关注和理解,是理性将其带出场的。这一点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可以找到它的依据,因此,在场从本源上看与理性有关,并由此引出作者对“什么是形而上学”这个问题的不同于海德格尔的理解和回答。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把康德看作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但从海德格尔的相关反思和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评判来看,莱布尼茨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具有非同寻常的内在关联,理解这一关联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在本己思想的推进中逐渐"发现"和"定位"了莱布尼茨思想的关键位置。在海德格尔看来,莱布尼茨哲学不仅传承着古代哲学传统,而且通过其转化工作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根据。对海德格尔这一"发现"和"定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莱布尼茨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进而全面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之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工作乃是以"根据律"问题为基本形态的对哲学传统问题的继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一、“自在之物”与作为“存在问题”的引论如果说自然这个有待解码的“大文本”在康德那里是用数学、物理学语言写成的,那么在海德格尔那里就可以说是用诗(思)的语言写成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思维格格不入的。但是,一般说来,海德格尔的自然阐释理论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海德格尔自己把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视为“存在问题”的引论,而试图把康德建构的现代科学认识论世界还原到“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结构。众所周知,自康德划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原则区别以后,自在之物问题就是康德哲学中最费解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智慧与哲学的共同之处是思想,思想有其内在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博德尔看来体现于海德格尔这样一句话中: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其中“思想”“事情”和“规定”三者的不同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的构成关系它们能描述各种时代不同的思想结构。与海德格尔的差别是,博德尔所关注的不是将存在作为形而上学思想的唯一主题,而是作为哲学史和构成不同世界的理性,但理性决不只有一种,而理性是根据“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在此,他要找到一种造成所有差别的思想,并考察它如何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罗姆巴赫是在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批判基础上找到自身的道路,即“结构现象学”。“结构存在论”不再囿于仅仅讨论人的缘在,而是放眼一切生存形式,关注人、自然和世界的共创性;对“生成”和“过程”的重视,取代了旧哲学传统中对实体和体系的静态关注。他致力于“将发生现象学、历史思维和存在思维转变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结构发生”(B.Waldenfelds),并将兴趣延伸到艺术、人类学、宗教学和多元文化讨论等领域。由此衍生的基本哲学,境象哲学,密释学,结构人类学以及对话等概念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主干。  相似文献   

19.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德格尔相关文本的梳理,说明在海氏哲学中谈论身体问题的可能性,并通过与胡塞尔、亨利等哲学家的对比以及对弗兰克等学者的回应来论证:一方面,此在的情绪是一种具身性的情感,在"现身情态"中现出的"自身"是此在情感性的身体;另一方面,此在的现出自身也是世界的展开。此在的身体不是广延的躯体,也不是单纯的动物机体,而是此在生存的边界,其一方面将此在限定为是属我的,另一方面又与非我处在一种交互运动中,使此在能够得以通达世界。本文与其说是一种对海德格尔的解读,不如说是经由海德格尔的启发进而探究身体的"实事"本身:身体是情绪与领会,存在与存在者、本真与非本真状态、自身与世界的交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