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刑侦人员不能停留在现场提供的表面现象的感知上,还要在现场的遗留物和痕迹等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进行一系列的侦查假设。这里面包括:案件性质的假设、作案人的假设、作案动机的假设、作案工具和作案方法的假设、作案时间和地点的假设、作案过程的假设等等。有时由于被害人身份不明,还要提出被害人身份的假  相似文献   

2.
犯罪侦查中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做并案侦查法。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类比理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知其中一个(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类)对象也是有同样的其他属性的推理。犯罪侦查的许多实例证明,不少罪犯作案,在作案方法、作案手段、作案的目的动机、侵害的客体。甚至作案的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假如罪犯连续作案,那么在上列诸方面中会有相同之处。根据这一特点,侦查人员通常是把作案情况相同的几起案子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应用类比推理发现同一作案人(或同一团伙),并案侦查。例如,某地曾连  相似文献   

3.
在侦查实践中,以获取的证据来认定作案(对象明确的例外)人的案件为数实在太少了,大部分重点嫌疑人的确定,都是建立在间接证据系统化、吻合化基础上的。指挥员的判断再精确,仍有待于作案人的交待来给予加固和深化。有不少  相似文献   

4.
或许你会反对这个题目说:“这是扯到哪儿去了!逻辑与碎尸案有什么关系?”我说,很有关系。逻辑不仅与这桩案件的侦破有关系,它和任何一桩案件的侦破都有关系,而我们这篇小文章,仅不过是借这桩碎尸案,粗略地说明它们的关系罢了。一桩刑事案件的出现,总是既成的事实已摆在那里。至于这个案件是怎样发生的?作案人是谁?作案人已经逃向何处?作案的整个过程如何?都需要经过慎密地调查才能搞清。  相似文献   

5.
侦破犯罪行为的过程,一般都是根据犯罪作案的痕迹、后果去推测犯罪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回溯推理极相吻合。因此,回溯推理就成为刑侦中经常使用的逻辑形式。  相似文献   

6.
罪犯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总是要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犯罪活动。或嫁祸于人,或企图消灭罪证,以此制造假象,蒙混过关。但是,既然是作案犯罪,就必然要留下痕迹。司法人员根据发现的蛛丝马迹,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侦破,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扇子的风波”这个故事就是运用逻辑推理破案、断案的一例。明朝时,山东青州有个叫范小山的。他在四月的一天出远门做生意。可怎么也没想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晚,某市同仁街成衣个体户张××家被撬开柜锁盗走现金一千二百元。与张××同街的曾×和农××有偷盗劣迹,二人曾合盗过某小卖部。张××与曾、农两人平日有仇,曾、农曾扬言要搞张××一水(次)。因此,张××认为是曾、农合伙偷了他的钱。侦察员认真勘查了现场,从现场留下的脚印(只有一种)推测犯罪分子身高在1.74米左右;从撬锁的用力方向和破坏痕迹,推测犯罪分子是一个左撇子,且有熟练的撬锁技术。调查曾某,恰是左撇子,但只有1.62米,身高相差甚远。农××身高1.73米,与推测的犯罪分子身高相吻合,但不是左撇子。于是,侦察员否定了曾、农作案,另辟新径,最后破了案。作案的果然是另外的人。  相似文献   

8.
报载:一位优秀的研究生死于非命,杀害他的是另一位研究生。他为何要危害同窗学友?警方对其犯罪动机不得其解,遂怀疑他有心理障碍,组织精神病科等医学专家团专门对他进行了两次司法鉴定,结论果然是:被鉴定人患有抑郁症,且作案时处于抑郁症发病期。因其对其作案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人民公安》一九八四年第一期登载了一个案例: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上午十一时左右,小汤山乡大汤山七队的女社员刘××在本村西边野地里割草时,遭歹徒强奸未成,搏斗中被砍伤头、背、手部多处。现场勘查,捡到犯罪分子作案时掉下的一块“双菱”牌手表,别无他物。据被害人回忆,犯罪分子年纪在二十六岁上下、身高约一米七十,操本地口音。要侦破这起强奸未遂案,唯一的线索就是现场上捡到的一块手表。可是,这毕竟是一块普通的手表,丢手表的人是谁呢?到什么地方去找到他呢?这犹如大海捞针。  相似文献   

10.
六、回溯推理回溯推理是一种从结果推测原因,或者从事实推测理由的或然性推理。回溯推理在调查研究中有广泛的运用。例如刑事侦查工作中,侦查人员不可能亲眼目睹案件的发生,而只能从罪犯在现场留下的痕迹(如指纹、脚印、血迹等)、犯罪工具和手段以及  相似文献   

11.
某厂有一箱贵重材料被窃。经区公安分局立案侦查,通过发动群众,提供线索,最后发现赃物在该厂一个青工家中。该青工被拘留审查后,在预审中供认不讳,交代了犯罪经过。这个盗窃案可以说是顺利地查清了: 案件材料送到区检察院后,检察院的办案同志在仔细分析案情经过时觉得有疑点。该青工交代,他是一个人作案的。作案经过是:乘夜间无人之际潜入厂內,偷得了该箱贵重材料。为逃避门卫检查,带着赃物翻墙逃跑。赃物尚未脱手,就被拘留审查了。  相似文献   

12.
他参与了美国及世界其他17个国家6000多起重大刑事案件的调查和侦破。震惊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肯尼迪暗杀案、“9·11”事件后法医勘查等,都留下了他明察秋毫的睿智和不受外力干扰的独到见解。他开创了以科学证据定罪的先河,被誉为“物证鉴识大师”、“现场重建之王”、“现代福尔摩斯”,他就是美国有史以来职位最高的亚裔执法官员——李昌钰博士。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两次调查克林帆总统案件的关键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笔试成绩很突出的姚天良到一家企业面试,一关一关下来,颇为顺畅。"吱"的一声,希望刹住车。钳工现场,刚开始,姚天良就弄断了一根钢锯条。不一会儿,手套脱线缠住了工件。后来,他的手机猛然震动,一哆嗦,工件上留下了痕迹……勉勉强强留下一个半成品工件,他黯然神伤地离开了现场。所有的考官最后一刻都投了否决票。  相似文献   

14.
无意看到一个电视节目,荧屏上3位杀人犯都被判处死刑,即将绑赴刑场执行枪决,女记者问他们此时此刻的感想。罪犯一:我第一次抢钱是觉得这样来钱容易,我选择的对象都是女的——女的力气小,最初没有想到要杀她们,但抢了之后怕她们叫喊,就杀掉了……第一次杀人很害怕,后来觉得没事,于是继续干,一直到被抓(至案发止,该犯罪计作案十多起,抢得现金三万多元,杀死10人——游注)。对不起那些被杀的人,我现在很后悔。  相似文献   

15.
在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中,对贪污贿赂犯罪的研究多侧重于贪污者、受贿者的心理分析,作案手段的多样化及其整治对策,在对行贿者的心理和行为分析方面还不够重视。行贿是受贿的前提,没有行贿无从受贿。而行贿一旦被治理,腐败的土壤即被铲除。 一般说来,行贿者的心理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类: ●从众心理 从众,也可以说是“随大流”,大多数行贿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从众心态。从众心理,一方面来自于腐败现象的普遍化,另一方面来自于  相似文献   

16.
针对职务犯罪数量居高不下,涉案人高智商不断增高、作案方式多样且隐蔽等日益严峻的犯罪形势,脑电认知测谎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嫌疑人检出率,服务于职务犯罪的侦查应用之中。通过设计特定的刺激呈现方式与被测人员反应方式,以及对测试后期数据的分析,测试人员可以有效的排除无辜、认定嫌犯,达到提高办案效率的目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认知脑电测试法将成为辅助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国外养子女犯罪研究的基本状况。养子女犯罪研究是70年代以来在犯罪遗传生物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重要研究领域,一些国家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若干引入瞩目的研究结论,例如,遗传因素在犯罪中起一定作用,多次进行犯罪或进行严重犯罪的生父母对养子女的犯罪影响更大,生父母的遗传因素对女性子女的犯罪的印象作用更大。这些结论对探讨犯罪与遗传、犯罪与家庭的关系,以及犯罪预测等问题,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尖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相似从而推出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推理的公式如下:在刑事侦查中,常常用到类比推理,有些犯罪分子在作案的时间、地点、手段、甚至侵害的对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案件连续发生,就会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之处。根据诸方面的相同或相反之处,运用类比推理,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案情,串连案件,并案侦查。在并案侦查中,有时只要破获其中一起案件,就能顺利地破获其余的案件。侦查中的这种类比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A案具有a、b、c,特征,已知A案是P…  相似文献   

19.
抓好青少年的教育,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建设“四化”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学习张海迪、学习雷锋的活动以来,青少年中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大量涌现,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旧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十年动乱的后果,青少年犯罪已成了当前一千十分尖锐的问题。当前,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中,对流氓团伙的首恶分子和其他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罪犯,依法给以最严厉的制裁,是十分必要的。须知,团伙作案,决不仅仅是各个犯罪者能量的相加,而是他们之间相互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犯罪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惊人的、前所未有的, 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 还滋生了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的主体是青年, 计算机犯罪侵害最严重的客体也是青年。在计算机管理及技术层面上, 应该采取一些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措施, 但不是根本之策; 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高青年道德水平才是遏制计算机犯罪最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