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前,有一个老国王非常喜欢格言,他命令手下收集天底下所有的格言,然后编成一本本书供他收藏。有一天,老国王患了重病,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便召集大臣们到身边说,“我希望能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一句格言,而这句格言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句,如果能实现这个心愿,我就可以瞑目了。”大臣  相似文献   

2.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丈量全国的道路,结论是,覆盖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国王又派另一个大臣来办此事,结果这个大臣很容易就解决了此事,用布给国王做了一副鞋套。后一个大臣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思维从路转到国王的脚上,天大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3.
正在美国纽约的街道上,有很多垃圾桶改头换面,它们不仅具备存放垃圾的功能,上面还插有五彩斑斓的鲜花,变成了"花瓶"。色彩艳丽的鲜花吸引着路过的民众,他们纷纷驻足,欣赏垃圾桶上的各色花卉和植物。说到这个漂亮的计划,还得从刘易斯说起。他是一名花卉设计师。在他的牵头下,纽约街头的垃圾桶才得以旧貌换新颜。为实施这个计划,他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让那些垃圾桶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受到人们的广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5,(6)
<正>教会纪律要在神性法律与人定法律之间寻求不失偏颇的统一性与合法性,在自律、他律、神律三者之间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性与制约性。德国著名学者卡尔·白舍客教授在其《基督宗教伦理学》中论及伦理法律的作用时如此论说:"如果造物主已给予了人一个客观的人生目的,那么人就有责任使这个客观目的成为他的主观目的。换言之,就是努力追求这个目的。当他的目光盯向这个目的时,一个必须遵循的命令就会变得明朗化,那就是一个伦理命令,这个伦理命令是通过伦理法律来展示给人的。"法律作为  相似文献   

5.
佛经典籍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为了寻找快乐,命大臣四处为他寻找。一天大臣遇到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游僧,问其原因,游僧说:"我曾经因为脚上没有鞋穿而沮丧,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个没有脚  相似文献   

6.
正要影响他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解释框架"。一杯温水要让人觉得热,该怎么办?先让他喝杯冰水就好。想让人觉得凉呢?就先让他喝杯热水呗。你看,水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但是"解释框架"发生了变化,同一杯水就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感受。据说,李世民有一次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一句"好大一棵树",身边的大臣宇文士及赶紧附和,引经据典把这棵树夸到了天上。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次,汉宣帝宴请大臣。席间,有个大臣不善饮酒,喝了几杯宣帝的赐酒后,小便失禁。这一幕被一个太监看见了,他和那位大臣素有间隙,于是就大声禀告汉宣帝:"陛下,小人发现有人竟敢在宫殿上小便!"这还了得,汉宣帝一听,怒不可遏,立命卫士将肇事者绑了起来。按照汉律,这样的事,要以"大不敬"罪名处以斩首。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那个闯祸的大臣酒也醒了,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上骗子很多,而经常跑业务的王栋却极少上当受骗。我们问他秘诀,他说:"就俩字,不贪!"有一次他去一个地方,走在路上突然捡到了一个手提包,旁边还有一个人看到了,那个人让他打开皮包,一看里面有一件非常珍贵的金首饰,估计最少也得值几万块!那个人提出:"见者有份,你总得分我点!要不你把你身上的钱给我,这个包就归你了!用一点儿小钱换一件几万块的首饰,你占大便宜了!"  相似文献   

9.
上主的杰作     
“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甘地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都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板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都不再象他一样受刺痛之苦。  相似文献   

10.
花卉在民众的心中一直是美的代名词,在如今社会生态环境如此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去探讨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问题,使我们对于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生态状况多一些思考。文章将从水彩花卉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花卉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美学思想,深入剖析水彩花卉文化中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等,分析水彩花卉的绘画形态,以此来研究阐述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价值并发掘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信仰的归宿     
阮恩荣 《天风》2007,(5):8-9
在我们村上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他是一个非基督徒,在他离开世界之前的一个月内,有人告诉我他几乎每一天只要一想到要离开世界就开始哭泣。原因不是因为太多的留恋这个美丽的世界,而是对于要去的或即将要面对的那一个未知的世界没有把握,因此他感到来自内在生命中的害怕与恐惧。最后他在无奈、绝望和恐惧中离去……  相似文献   

12.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正哲学家罗素临终前,把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用烛火将灭般的虚弱眼神看着他们:"我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临走前,我想吃一个苹果。河对面有一棵苹果树,你们能去为我摘一个苹果来吗?"大弟子眼含热泪:"师父您放心,我一定去给您摘一个最大最好的苹果。"二弟子握着罗素干枯的手:"师父,您教了我们很多道理,我一定满足您的心愿。"  相似文献   

14.
与快乐相伴     
听说有人要去寻找快乐,四面八方赶来的人都要跟随着他前往。当这个人看到追随他的有这么多人要陪同他去,他很感激地对大家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刚说完,近三分之一的人就议论起来:"我们可是为自己去寻找快乐,而不是为这个人出力的!"于是这些心怀着自私的人离开了。寻找快乐的人们出发了。当他们路过海滩时,沙滩上的漂亮贝壳,让一些人开始流连忘返,他们捡起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贝壳,任凭前面的人们百般呼唤,也充耳不闻。大家舍弃了这些贪欲太多的人继续上路。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也每每趣味良多,拆而解之意味无穷,历史上多有趣闻佳话。明朝有个大臣叫万安,在他小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客人知道小万安很聪明,就出了个合字上联,让他对下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这个联是个合字联,"日"和"月"合成"明"字。小万安听了马上就对出了下联:  相似文献   

16.
在公园建造领域有些设计师偏爱规模宏大、造型宏伟的园林艺术,但是也并不排斥有些设计师偏爱精致的园林艺术,微缩景观就是这些细致的设计师所欣赏所追求的。所以将微缩景观应用在公园建造中,是这些人所追求的,但是这些追求不无道理,因为在方寸之地容纳万千世界就是其神奇之处。现如今世界上有很多的微缩景观,包括中国也有,这就为微缩景观效果在公园建造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素材。有很多人在参观了微缩景观之后,会有"参观了微缩景观之后,感觉像环游了世界一样",这就是这样精巧的艺术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如何让游客更容易地接受微缩景观,如何让微缩景观更适用于公园建造,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宣帝刘询一登基,就遭到了大臣们的"逼婚",让他立辅政大臣霍光的女儿为皇后。让人意外的是,对霍光什么事都顺从如羔羊的刘询,唯独在这件事上保持了沉默。公卿们有些奇怪,催促他尽快做出决定。一天,这个年轻的皇帝终于下了一道诏书,只是这道诏书让人读来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在贫穷困苦的时候有一把随身的旧剑,曾经是它伴随着我朝朝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年代,他出生于古吉拉特邦德瓦拉嘎镇的一户贫寒人家。他的父亲是个小商贩,为了贴补家用,他从小就跟随父亲一起做小生意,经常一起去镇里的火车站附近卖奶茶。但是这个“卖茶小子”却有着一个非同一般的梦想:他想当总理,他想借此来改变更多贫苦人的命运。但是他的这个梦想却常常遭到很多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19.
爱的寄生     
正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自从丈夫离开人世后,妻子觉得世界都不存在了,她是如此爱他。空荡荡时没有依靠,孤独而悲伤。她去拜访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因为她痛苦得想要自杀。"我实在太爱他了,没有了他,我不能再活下去。""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是爱他!"心理医生回答。"你这是什么话?没有他我不能活下去。我可以为他去死。"她愤怒了。  相似文献   

20.
耶稣复活当天晚上第一次显现给宗徒们所说的话就是:"愿你们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若20:21)在离开这个世界将要升天时对宗徒们同样说了类似的话:"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玛28:18-20)通过耶稣这两次对宗徒们的命令和嘱托,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耶稣对福传使命是如何地重视。耶稣基督知道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回到天父那里,也知道自己在世上的使命已完成,但为了使他的使命在世上传承下去,所以他派遣了宗徒们,这种派遣也就成了教会福传使命的来源。这使命不仅是针对当时的宗徒们而宣告的,也是对以后历代基督徒所宣告的。下面就福传为什么是教会的使命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