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理是脑的机能,肺是心理的器官。这就是说,任何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动物和人的生理活动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为基础的。因此,正确揭示和阐明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是心理学的任务之一。然而,在学习中我们发现一些心理学著作中对生理学术语的解释有不当之处,现学几例与著者和读者商榷。一、植物性神经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关系许多心理学著作中  相似文献   

2.
民众心理学研究与当代哲学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正如威尔逊 (R .A .Wilson)所说 :最近 2 0年来 ,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所思考的三个传统问题 (心 -物关系、心灵结构、第一人称观点 )“均会聚于一个问题之中 ,即分别被称之为常识心理学、命题态度或民众心理学的本质、地位和前途问题。”[1] 那么 ,什么是“民众心理学” ?其含义、内容、特征是什么 ?其地位和前途如何 ?研究民众心理学有何意义和价值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民众心理学的形式、内容和实质“民众心理学” (FolkPsychology ,以下…  相似文献   

3.
理论心理学文化与人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杨慧芳郭永玉钟年(1):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中国道家思想…………………………………………………何群群丁道群(1):8从“非心理学”视角看术语连等式:心理=心灵=精神……………………………………………王秉翰(1):12改良教育心理学: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胡谊(1):15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刘明矾黄任之姚树桥(1):19E-Z阅读者模型的新进展………………………………胡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从社会学角度对“法轮功”的内容予以批判和揭露的文章很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法轮功”这一邪教现象予以分析和批判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由“法轮功”的亲身经历者从独特的心理学内省技术的独特视角对“法轮功”的“向内找”予以分析,揭露了李洪志是如何利用心理技术以修身养性之名来行精神控制之实。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是被忽视的近代中国心理学人, 他与心理学渊源极深, 不仅是近代科学心理学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 也是科学心理学思想的践行者。傅斯年学习心理学前后共12年, 写有《心理分析导引》专著一部, 最早翻译麦独孤的《群体心理学》, 另有《性命古训辩证》等哲学著作和多篇文章阐述其心理学观点。傅斯年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包括心理学研究必然走向科学化, 做出“科学化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基本判断, 将“有群众无社会的无秩序取向” “心中无主义的心气薄弱性” “万恶之源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民众心理发展的三大障碍, 并倡导民众确定一个健康的、即物穷理的、积极努力和纪律约束并存的人性观。傅斯年参与了“中研院”心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台湾大学心理系的创建, 与蔡元培、汪敬熙、唐钺、苏芗雨等心理学人关系密切, 共同推动了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 其一生中存在一条选择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离开心理学又助推心理学和运用心理学的心灵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6.
“生命全程”(Life span)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出现于本世纪四十年代,然而只是在最近十几年中,它才逐步确立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一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促进整个心理科学发展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生命全程心理学”似乎已取代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而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也都正以“生命全程研究”所显示的意义在调整自己的研究结构和研究方面.作为心理学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一直关注着生命全程研究的进展,在这里拟从方法论意义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对“生命全程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人格是各种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各个学科对人格的理解很不一致。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曾从哲学、神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归纳出五十多种人格的定义。各个心理学派关于人格的理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霍尔和G.林泽依,在《人格理论》一书中讨论过十二种不同的人格理论。即使在同一个心理学派中,不同的人,也常提出不尽相同的人格理论。看来目前提出一种统一的人格理论,条件还不成熟。正象有位西方心理学者在讨论人格问题时指出的,“一个有五十种不同含义的术语肯定是个令人感到十分棘手的术语,想在应用这个术语的人们之间求得统一的理解,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们未敢有这种奢望”。但是人格心理学往往关系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它本  相似文献   

8.
试论心理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小茅 《心理科学》2004,27(3):765-767
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研究的唯科技取向越来越彰显,并且导致了心理学研究视野的窄化。本文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人文视野.以拓宽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关注人的心灵成长的“一幅具有人的面孔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9.
“国际间的科学交流是使科学不断保持活力的基本因素。”(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1982,第1页)心理学在体现这一论断方面做得如何呢?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介绍一下美国心理学和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情况。(一)美国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心理学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只专注于心理学在本国的发展,无视或忽视了其它国家的心理学。造成这种自我专注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美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易经》中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道家的“无为”和“自然”思想对于矫正人的认知方式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禅宗有关人心本体和现象的认识对于人类心灵的净化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据。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可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5,28(6):1510-1511
如果从1967年U.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算起,以“信息加工”概念为核心或标志的所谓“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心理学”,迄今已近40个年头了。这种信息加工心理学,由于以计算机为“隐喻”(认知心理学史上称“计算机隐喻”: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以H.Simon和A.Newell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为基础理论,以“人脑-机器的功能同一”(俗称“人机类比”)为方法论,并以其对高级认知功能(思维、问题解决、推理、决策等)强劲的解释力,而一直在当代心理学中独领风骚,以至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这里的“经典”至少意味着,这种范式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健康心理学     
段淑贞   《心理科学进展》1984,2(1):20-23
(一)健康心理学的出现当前的医学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学研究不仅探索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因素,还应查明心理社会因素,如流行病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心理或行为的因素,这就大大推动了“行为医学”的发展。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行为医学给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培训、研究和服务的任务。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形势,美国心理学会于1978  相似文献   

14.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模块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论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5,28(3):741-743
从“范式”的角度论证了“模块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模块心理学假设模块是进化了的心理机制.人脑是可分解系统,认知是功能独立的单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概念网络涉及模块的定义、构成标准、类型及模块间如何相互作用。其方法的核心是功能分解及分析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六、分支和主干的兼顾和统一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心理学所要结合的实际可以有许多特殊方面,而许多特殊方面也有不少共同的问题。研究各特殊方面的问题的心理学都可以叫做分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共同的心理学问题的心理学就是主干心理学。有分支有主干就成为心理学的全体。显然,我们要讲心理学的方法论,尤其辩证唯物论心理学的方法论,就要统筹兼顾,考虑全面,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统一的,独立的,有自己的有机体系的科学。人的心理事实是世界中一种独特事物,所以心理学必须被肯定为是一门完全独立的科学,不是属于任何其它科学之下的一部分。现有的心理学的分支部分庇生猛长,一片繁茂景象,而主干部分则得不到应有的健康发展,以致在相形之下显得十分瘦弱。有人把这种情况形容为一丛灌木,只见到许多枝条  相似文献   

17.
卢盛忠 《心理学报》1981,14(1):109-116
一、苏联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发展概况 苏联劳动和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25年至1936年。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初至1959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959年到现在。 第一个时期可以叫做“心理技术学”时期。“心理技术学”这个名称是1903年德国心理  相似文献   

18.
文化心理学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浩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95-800
文化心理学具有双重内涵。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以“文化心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另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强调研究者的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当前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未能有效整合“文化心理”与“心理文化”,这妨碍了对文化心理学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19.
论"心理模块性"研究的理论心理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哲宏 《心理学探新》2002,22(1):16-20,26
对西方近20年的“心理模块性”研究作了整体上的理论考察,着重分析了这一研究对于改变心理学的传统观念以及发展理论心理学的实际意义。考察表明,心理模块性研究有可能或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心理学观或范式。  相似文献   

20.
杨莉萍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3,26(3):538-539
1 现代心理学二元世界的划分及其合法性危机现代生活被划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主观、心理、反映、表征的世界,另一个是客观、物质、被反映、被表征的世界。二元世界的划分作为现代心理学的基础预设,从以下几个心理学隐喻中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