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2.
1、在价值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提到了价值真理和真理的价值这两个范畴,有的同志主张,事实真理无阶级性,而价值真理则有阶级性;有的同志则认为,既然真理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从真理的价值属性方面看,真理有阶级性。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妥当。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2、价值是什么?马克思说:“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围绕着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有些同志提出了“价值真理”的概念。袁贵仁同志的文章《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以下简称袁文),其目的就是要证明价值真理概念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以消除其他同志对价值真理所持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4.
周抗同志发表在1978年第8期《哲学研究》杂志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的一个条目(《真理的阶级性》)的同时,对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周文第四节集中谈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真理为什么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基本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说的内容分为反映阶级性和反映科学性即真理性这样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对于这种“两重反映”的论点,读后有若干不解之处,特提出就教于周抗同志。 一、周文承认“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被政治和经济所决  相似文献   

5.
全国报刊上热烈地进行着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说有,一说无,各有论点,相持不下。我们认为: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就是说你必须回答或有或无。命题本身就在说明真理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判断“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和概念了”(《谈谈辩证法》列宁全集38卷)。但实际上真理和阶级性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说明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相一致的问题;而阶级则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范畴,阶级性表明人的社会属性,解决  相似文献   

6.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周抗同志和方昕同志的观点是对立的(见《哲学研究》1978年第8、10期)。前者认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后者从文章内容看,至少认为社会领域的真理有阶级性。讨论这个问题是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继续。真理是什么?有没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在真理内容及其检验标准问题上就会有分歧。  相似文献   

7.
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支(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从真理论的角度对价值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富有启发。但是细读袁文,却感到文章的两个基本论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一是价值真理概念的客观依据问题,二是真理概念的解说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真理概念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致性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价值真理”能否作为真理的普遍形式而成为科学的真理概念?下面谈些个人的浅见,向该文的作者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8.
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命题。但是,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人却把这两个命题对立起来,把二者说成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则鸣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载上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以下简称“则文”)就认为,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获得真理的唯一  相似文献   

9.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10.
怎样评价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建国以后曾经过几次讨论,到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束景南的《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11期),严北溟的《应对庄子重新评价》(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对庄子的阶级属性和哲学性质,提出了新的论断,从而把讨论引向了深入。《哲学研究》1980年第8期,特辟“庄子哲学研究”专栏,发表了四  相似文献   

11.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我国哲学界于五十、六十年代曾几次展开讨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林彪、“四人帮”利用他们窃取的舆论大权,接连于6月4日、6月13日、9月7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抛出了所谓“阶级真理论”,对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大张挞伐,说什么反对真理有阶级性,就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一个  相似文献   

12.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3.
北大哲学系马列哲学著作教研室、毛主席著作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召开了第二次真理问题讨论会,黄楞森同志作了中心发言。首先他谈了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他的主要论点是:有些真理有阶级性。“四人帮”一伙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夸大真理的阶级性,胡说所有真理都有阶级性,这是完全错误的,对“四人帮”的反动谬论进行批判十分必要;但是有的同志认为: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完全否认真理的阶级性,这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中有一个条目,叫做《真理的阶级性》。这个条目的第一句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之下,有三段释文。其第一段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其第二段告诉我们:“……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其第三段则说:“刘少奇一伙……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  相似文献   

15.
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突破哲学价值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框架,在新的方法论视域中重新规定作为价值哲学基石的价值范畴,赖金良先生发表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以下简称赖文)等一系列颇富创见和启发的论文。赖文在把“人”和“主体”两概念作了仔细区分之后,提出“价值理论的轴心概念是‘人’”、“人既是价值的设定者同时又是价值本身”、“人以自己为价值,把自己设定为价值”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有所突破,把价值从“主体”、“主体性”、“客体”拉回到人本身,试图实现价值从人的功…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社会认识论研究起步较好,正如一位专家所评论的那样,我国的这项研究,理论起点较高,“从一开始就切近了社会认识论的深层内容”。(参见李明华:《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但是,虽说“万事开头难”,开了头要坚持和深入下去也许更难,这不仅要求研究者要有向纵深开拓的实力,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提出对这项研究有意义的问题,以吸引大家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也是推动该项研究深入发展的办法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三个方面或三种性质的“难题”,希望能对社会认识论研究有所促进。一、傅论性难题悻论…  相似文献   

17.
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看到现代化生产手段和科学仪器设备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认识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致有的同志提出把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作为“人工主体”加入认识论中来(曹伯言、周文彬:《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同时,我们又看到前人积累的各种精神产品在科学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致英国的波普尔提出了“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主张把科学思想、诗  相似文献   

18.
李德顺同志的哲学力作——《价值论》,已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丛书”出版。该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价值的本体论研究,论述价值的基础、本质、特性和类型;第二编,价值的认识论研究,论述价值意识、评价及其标准;第三编,价值与真理的辩证法研究,论述价值与真理和自由问题。在这颇具匠心的逻辑结构中,蕴含着作者在一系列价值问题上新颖独到的理论创获。  相似文献   

19.
周抗同志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中批判了《哲学小辞典》宣扬“四人帮”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这当然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他同时却否认了任何真理的阶级性,否认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他把真理的客观性和阶级性完全对立起来,以致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