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学对象多是内心有求知欲、希望得到指点的学生,而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婆”,帮助自认为有知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孔子的教学以传授权威性道德标准为主.过程较短,而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注重与学生进行逻辑辩论,过程较长;孔子的教学是为了培养能使“天下归仁”的士,苏格拉底的教学在于探知世界本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邓晓芒先生的《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的比较有失公正,乃至偏颇;尤其对孔子的言说方式和思想严重误解;因为过于一厢情愿地理想化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对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的描述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因此,检验并商讨邓文的某些观点,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做辩证的看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17、1 8世纪在欧洲的天主教文化和儒家学派的交往中 ,围绕着“礼仪之争”的问题 ,欧洲的文化视野逐渐形成了三个孔子形象 ,即天主教圣徒孔子、苏格拉底孔子和斯宾诺莎孔子。三个不同的孔子形象是欧洲文化在“以己度人”的视角下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形成。它们可以反映 1 7、1 8世纪欧洲思想从天主教神性走向启蒙理性的脉路。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较深层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经典文本的生命力存在于充满历史性的理解之中,罔顾理解的历史性而任意夸大理解主体(读者)自身的自由限度,必然会走向一种任意的独断。孔子不是苏格拉底,不能用苏格拉底式严谨的逻辑标准来强求孔子的人生经验总结,更不能把封建专制思想的源头归罪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四十而不惑"章或真或伪,都无损于这一经典文本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命脉中的深层力量。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 ,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一、言说的标准问题。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 ,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 ,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苏格拉底非常注意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 ,在言说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都必须建立在概念的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之上 ,否则一切描述都无以生根。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 ,只会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是什么 ,或者是陷入自相矛盾。由此就形成了西方思维对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6.
孔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万代师表”,而苏格拉底虽是人人知晓的贤哲,但在受后人崇奉的程度上似乎要比孔子略逊一筹。但他们在人类文明的建设上一样具有赫功伟勋和彼此相当的地位,他们的学说和形象均系后人整理和塑造而成。他们在表面上的受人敬重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归于他们本身所倡导的思想精神的差异(详见后文)。  相似文献   

7.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被介绍到西方,他基本上被定位为一个没有形而上学思维的道德哲学家或伦理学家,而且被看作东方的苏格拉底——一个“述而不作”的教育家。然而,这是缺少发现的结果。孔子决非是没有形而上学思维和形而上学贡献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传统的研究孔子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造成了对其哲学体系和形而上学贡献的误读或误判。认识孔子的哲学及其形而上学必须了解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来考察。这是一个被人忽视或挖掘不够的视角。本文将从这一视角系统考察孔子的形而上学,揭示孔子哲学中原来被…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然各家哲学所阐明的主要是“道”与“名”,所争论的主要是“道”与“名”,而首先提出“道”与“名”的是老子。 从“名”的方面来看,孔子正名,近人比为苏格拉底的定义。邓  相似文献   

10.
孔子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以仁释礼”的“仁治”(人治)思想。孔子的“仁治”思想是对周人“礼治”思想批判、创新的产物。周人“礼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开端,它实现了从“神治”到“礼治”的转化,但周人的“礼治”思想仍然处于“神治”思想的束缚之中。孔子的“仁治”思想冲破了“神治”思想的束缚,实现了从“礼治”思想到“人治”思想的转化。孔子“仁治”思想所包含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内容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治”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形态,并为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政治文化资源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以“语”体和“子曰”等形式记录孔子的言论,建构孔子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子曰”形式最宜于孔子独自式地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问——子曰”形式由于受到孔子“礼”和“仁”的规范,导致与孔子对话的真正主体缺席,而成为孔子建构自己话语权威的有效言说方式。孔子重视“言”的作用,但反对“巧言”。孔子不期望论辩,面对论辩他往往先预设道德判断,然后否定欲辩者,从而最终否定论辩本身。对孔子来说,“巧言”和“沦辩”会使自己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面临被解构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孔子之“兴”有三义:在根柢上是源于“心”的创造力量,在性质上是“善意”不已的冲动,从存在状态看是道德生命的活动。“兴”开启了“诗”与“仁”对接的思想通道,确立了“孔子诗学”的内在依据。“孔子诗学”是孔子儒学的一种哲学形态。“兴”从横向、纵向上撑开了“孔子诗学”的思想体系。“兴观群怨”是一种与“风”“雅”“颂”不同的思想结构,是对儒学人生意义的全幅涵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道德生命的形成与实现历程。“兴”提升了“孔子诗学”的道德理境,赋予了孔子儒学一种诗性智慧,开创了儒家诗学思想又一经典阐释传统,此即“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钱耕森、李仁群在《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实现了由自然哲学向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转变,完成了古希腊哲学的重大改造;孔子则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孔子和谐社会思想最具代表性.“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与“和”是孔子和谐社会思想的两大基石.孔子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内在精神风韵的和谐社会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无比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说,孔子以“仁”、“和”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夹谷之会”研究——兼议孔子的仁学和平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夹谷之会”是孔子仁学和平思想的一次实践,重新解读“夹谷之会”,研究孔子的仁学和平思想,旨在指明孔子在“夹谷之会”上尊重和坚持当时仍起作用的礼的国际法准则,及其提出“文武兼备”的和平外交方针两个方面的价值,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起着正面的作用,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尽管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存在着种种分歧,但“仁”和“礼”是孔子学说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对孔子思想评价的主要歧点,集中在“仁”和“礼”在孔学体系中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上,并由此引起了关于孔子学说是革新还是保守的争论。笔者认为,孔  相似文献   

18.
荀子“刑”、“德”思想自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格,但溯其源流,大抵远绍周公“明德慎罚”思想,近承孔子“为政以德”、“先教后诛”思想,下启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诸多思想与表述甚至直接袭用《尚书》等书、引证孔子等语录事迹,在先秦儒家刑德思想发展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开创者。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个概念,如同他并没有提出“哲学”这一概念一样;但是,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之学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天人合一”之学与生态哲学有极大关系。孔子不仅是提倡人间关怀的人文主义始祖,而且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得到人生乐趣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正> 春秋战国是“人”发现的时代。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我们来认识孔子的“人学”思想。孔子作为一个知识和道德的教育者,被其弟子奉为“圣”,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儒家文化的圣人,是指“人之至者也”(《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因此,孔子始终是被人作为最高理想的人性化的楷模敬仰的。而孔子倡兴私学的根本宗旨也就是“树人”即使人趋向于理想的人性化模式,简言之为使人“人化”。既然如此,孔子自有其关于“人”的思想,而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