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基本最先决的活动就是满足人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首先,“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32页)。其次,这个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社会提供了“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正是这个致关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4.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5.
要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劳动价值论” ,否则 ,就既谈不上“坚持” ,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注意到 ,有一种观点 ,认为劳动价值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 ,甚至认为它已经不能适合现代社会中生产劳动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比如有人指出 ,劳动价值论主要侧重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特别是直接生产部门的物质生产劳动 ,对流通领域、特别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 ,不仅流通领域中的物质生产部门 ,而且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提供“…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康德”主义思想谱系中,存在一种“实践—劳动”二元论逻辑,这一逻辑内蕴一种对劳动的偏见和蔑视。洛克、斯密、黑格尔等确立劳动作为市民社会以及人之生成的建构性原则的地位和意义,但劳动总体上被归结为“谋生手段”,因而在根本上并未突破“实践—劳动”二元论逻辑。马克思超越“实践—劳动”二元论传统,通过融通劳动概念与实践概念,阐明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内涵、本质和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劳动,就其基本内涵和本质规定而言,是以人的能力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自由活动;就其价值立场和承载主体而言,是基于消灭劳动剥削的“人人都必须”承担的社会活动;就其历史延展和实现条件而言,是在人类社会辩证运动中不断生成的历史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青年黑格尔思想的三个方面:一、黑格尔早年的启蒙思想,即反对传统基督教的彼岸性和权威性,向往古希腊城邦伦理社会的政治生活,注重人和人的现世生活;二、黑格尔的历史观,他分析了中世纪特殊时代对权威宗教的制约,指出了权威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三、黑格尔的经济思想,他把劳动看作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动力,从劳动的技术改进和劳动的社会分工去说明劳动的社会性,看到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所带来的“非人化”的“人的异化”问题,对此企图采取通过国家机构进行政治调节的改良办法。  相似文献   

8.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江苏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研讨会综述毕素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难点和重点均在农村,因此农村的稳定是构筑我国社会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9.
徐朝旭 《哲学动态》2007,19(10):48-52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的“科技活动”隐含在生产劳动的母腹之中。先民在生产实践中依靠社会组织发明了实用技术。那么,先民们是运用什么手段调整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组织的运行呢?禁忌是迄今人们知道的人类最早建立的行为规范,正如E.卡西尔所指出的:“禁忌体系尽管有其一切明显的缺点,但却是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的体系。它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社会体系中没有哪个方面不是靠特殊的禁忌来调节和管理的。统治者和臣民的关系,政治生活,性生活,家庭生活,无不具有神圣的契约。”[1]在探索、改造自然过程中,禁忌同样承担着调整人与自…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产力新探王秀阁至今,学术界对精神生产力的探讨,都是从社会角度即宏观上进行的,而很少从个人生产力即微观上来探讨。本文试就个人精种生产力问题作些探索。什么是个人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他说:“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以上论述表明,劳动主体自身的“自然力”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力量指劳动者的体力(臂、腿、手),精神力量指劳动者的智力和目的意志(头)。这两方面都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必要要素。据此,我们可以把劳动者个人的精神生产力定义为:影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其生产能力的精神力量。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是指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经验和技巧,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反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劳动者的智力因素有的是在生产实践中直接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转化而来的,还有的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训练而成的。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目的意志因素,主要是指劳动者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说,我们正经历着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这是一个崇高的、人道主义的、伟大的事业。人生的前景和意义问题越来越成了我们时代思想大辩论的中心问题。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里,造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的人的任务越来越具有更大的意义。在我们时代里,各国人民正在积极地为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没有战争和社会压迫的生活而斗争。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人在自己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中的态度问题,是人在我们时代的生产过程中和伟大的运动和斗争中的行为动机问题。对于人生意义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即真正进行着的、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着的人的生活过程。而人的真正的、客观的生活过程,最根本的是生产的社会劳动。因此,社会主义新人首先是在社会主义劳动中发展的。生活的真正内容,人生的意义,就是前进着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生活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而人做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他自己的主人,也就是做完全自由的人,这就是社会主义时代人的理想。最后,文章对资产阶级喜欢谈论的今天人类主要遭受的“思想空虚”和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威胁人类的危险、危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同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给了人们新的生活理想,给了人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人的图景。今天各国人民正以惊人的速度转向关于人的生活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造就社会主义的新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但是,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从事这一工作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并有必要进行妥协和让步。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从哲学上考察人的现代化可以发现,西方现代化以单向度的主体性为基础,这种主体性囿于自我中心的封闭结构,造成自我与他者无法弥合的鸿沟,最终导致现代化的自反。马克思对单向主体性进行了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物质生活关系是单向主体性产生的现实土壤,并且通过“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范畴重新确立理解人的立脚点,表达自我与他者“现实差别基础上的统一”意蕴,由此彰显主体性的应然形态,即交互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继承马克思“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范畴的内在旨趣,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贯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为交互主体性的生成奠定坚实的物质关系基础,推动人的现代化迈向新阶段。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主体形态变革意蕴进行阐释,有利于揭示人的现代化的跃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而人是中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真正动力源。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动物。这种“自觉”的功能是由劳动产生的。在劳动与人的自觉能动性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文化,文化既是从劳动到人的自觉能动性之间相连的纽带,又是塑造不同的人的原因。广义的文化具有外显的文化和内隐的文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期间,我們这里发现写“乜贴”的人一天比一天增多,有些据說是来自外地,其中有不少人实际上是借写“乜貼”之名随便伸手向人要钱。这种現象很不好,即增加了群众负担,又有碍社会治安。我以为具备劳动条件的阿洪应该积极設法参加劳动生产,而不能象过去那样,到处串寺,靠写“乜貼”来維持生活,参加劳动生产不论对社会对本人都有很大好处。至于对那些借写“乜贴”之名随便向人要钱(有时甚至是强行索取)則应加以注意,并給以适当的教育。例如,在1956年,一个带着手表的人到处要“乜貼”,要到之后去看电影看剧。去年,一个姓戴的看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中,人是依靠劳动生活的。因为人类具有衣食住行等项与其生活有特殊关系的种种需求,解决这些需要的唯一途徑就是劳动虼死投统晌o人們带来幸福的一种手段了。可是在阶級社会中,剝削阶级輕视劳动,歧视和侮辱劳动人民,不劳动生活,只有在消灭了剝削阶級、劳动人民掌握了政权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和劳动者才受到了尊敬。現在我們中国大多数的人都感到劳动的光荣、积极地参加了劳动,但是在某些少数人中間,輕視体力劳动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剝削阶級的思想当然必须加以改造。我們的伊斯兰教过寄生虫式的生活。劳动是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統之一。古兰經上說:“确实困难后面有容易,困难后面有容易”(九十章四节),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参与劳动,必須深知劳动光荣并亲身参加,穆圣說:“最好是自食其力,达五德便是自食其力的人。”(布哈里圣訓集)穆圣还說过:“人民最洁美的享受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替里米子圣訓集),穆圣的这些训诫十分明确地阐明了每个人都不应占用别人的劳动过活,应該亲自直接参加劳动,闡明了用自己的双手劳作来生活的好处。我們必須发揚伊斯兰教的这一优良傳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由自觉活动”和对象化劳动的命题,有缺乏明确的社会规定性的弱点,但作为研究劳动实践活动的开端,它在理论上的巨大价值和重要启示在于凸现了历史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坚持从主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去考察社会,说明历史。马克思以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活动——客观的生产活动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对劳动的目的性,现实性作了深刻阐发,对劳动的客观性和能动性作了深入研究,并在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部分地猜测到了劳动的社会性。也正是在这些研究中,马克思终  相似文献   

17.
“人的需要”和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占有确定的地位,研究需要的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为了对需要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全面的、准确的说明,必须把它放在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考察,不应片面夸大“需要”的重要性,把本来是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的需要或消费,看作是决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决定历史发展,决定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周冠生 《心理学报》1981,14(4):14-19
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出人类独有的社会特质。 人类生活须臾不能离开劳动,劳动使人增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从而使人类社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劳动创造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强盛,人类的前途。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滞缓,人们凭借记忆力足以适应社会。而在今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余静 《哲学研究》2012,(11):27-31
<正>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劳动方式的新的变革,使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人的劳动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所预见的: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必然使机器代替人的部分劳动;并且越先进的机器越能代替人的劳动的更大部分,从而把人置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旁边,以生产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20.
南斯拉夫著名学者,马尔科维奇撰写的《劳动道德和联合劳动》一书,近由尼什“格拉丁那”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前言外,共分五章。第1章、道德和劳动道德。包括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劳动道德两部分。认为劳动道德是劳动集团中的人按照其对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般认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总和,这种行为规范包括参与者在劳动过程中和在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集体中的态度。动机和满意程度。第2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道德。第3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