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县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死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他于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中举,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等职。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杨慎因所谓“议大  相似文献   

2.
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享年七十二。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明代正德朝有名的内阁首辅。杨慎二十四岁时,中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谏议大礼而被贬谪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流放近四十年,最后死在那里。《明史》说:杨慎“肆力古学。  相似文献   

3.
<正> 韩邦奇(1479—1555)是明代的唯物论思想家,也是明代“关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人。他是福建副使韩绍宗之子。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吏部考功主事,转员外郎。正德六年(1511年),会京师地震,上疏论时政阙失,忤旨,谪平阳通判。正德九年(1514年),迁浙江按察佥事,辖杭、严二州。后逮系诏狱,罢官为民。明世宗即位,起山东参议。乞休去。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同兵变,起山西左参政。兵变平定后,即致仕去。嘉靖七年(1528年)起四川提学副使。后改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修撰。复乞归。寻,起山东副使,迁大理丞,进左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大力改革防边御敌之弊。入佐院事,进右副都御史。又出巡抚山西,厘革积弊,为政清廉。居四年,引疾归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中外交  相似文献   

4.
夏言(1482-1548),字公瑾,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朝以议礼受帝赏识,嘉靖十年(1531)官升至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擢升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居首辅,后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最终为严嵩所构,卒坐弃市.隆庆初,追复原官,谥文愍. 夏言一生著述颇丰,且包括诗、词、文等文体.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云:"夏言《桂洲集》五十卷,又《赐闲堂集》十卷,又《应制集》四卷,又《桂洲词》一卷."[1]卷三十二又记载:"夏言《桂洲词》一卷."[2]不仅如此,由于他曾任嘉靖朝首辅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从刊刻之始就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明清时期,相较其它文体,人们对夏言词作的研究最多,也最深入.  相似文献   

5.
四川都江堰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原为明蜀康王朱承爚的夏宫,后毁于兵燹,都江堰回民集资购得并于此修建了灌县清真南寺(都江堰清真寺前身)。清光绪十七年(1891)、中华民国初期增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内建筑再次修葺;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损之后历时三年,清真寺于原址原样修复。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2,(1):F0004-F0004
四川都江堰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原为明蜀康王朱承爚的夏宫,后毁于兵燹,都江堰回民集资购得并于此修建了灌县清真南寺(都江堰清真寺前身)。清光绪十七年(1891)、中华民国初期增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内建筑再次修葺;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损之后历时三年,清真寺于原址原样修复。  相似文献   

7.
王廷相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唯物主义者,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登进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在他的政治生活中,对于人民具有着崇高的正义感,曾先后两次遭受宦官的迫害。王廷相除反对宦官外,对贪贿的宰相严嵩、张瓒等人表示愤慨。嘉靖时,严嵩秉  相似文献   

8.
<正>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十五年刊刻的《甘泉先生文集》,其文字多于通行的《甘泉文集》一至二倍。甘泉为湛若水(1466~1560)号,湛若水与王阳明齐名,《明儒学案》说“先生与阳明分主教事”,他是明代哲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学派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主要派别之一。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曾从学于陈献章(白沙),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正德中奉母丧归,庐墓三年,遂入西樵山讲学,嘉靖初入朝,升侍读,后  相似文献   

9.
李炜 《中国道教》2001,(4):62-62
林士章 ,漳浦旧镇乌石人。生于明嘉靖三年(1 5 2 4年 ) ,嘉靖三十七年中举人 ,隔年进士及第 ,殿试赐一甲第三名 (探花 ) ,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两京国子监祭酒、会典副总裁、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出身贫寒 ,人生初期艰辛 ,三十多岁才成家 ,后在妻子娘家资助下才赴京赶考。途中经泉州洛阳桥 ,遇一年轻女子挡道 ,吟对联子才肯让道 ,女子指着自己脚穿的绣花鞋道 :“鞋头绣菊 ,朝朝踏露蕊难开”。林士章一时答不上来 ,正在进退为难 ,突感清风一阵 ,女子顿时消失 ,非常神奇……后到京城参试 ,进士及第。殿试时正值炎夏 ,嘉靖皇帝摇着手中扇子吟联征…  相似文献   

10.
正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皇家拨库银三万余两,敕建宫殿,嘉靖皇帝改白岳为"齐云山",御赐观名为"玄天太素宫",并亲撰《御制齐云山玄天太素宫之碑》立于宫内。安徽省休宁县境内的齐云山与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并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道教玄天大帝的道场玄天太素宫即坐落于此。  相似文献   

11.
临夏白云观坐落在甘肃省临夏城内凤林路,是临夏地区道教全真派重点宫观之一。该观历史悠久,初为文昌观,继为文庙,再建文昌宫,后又增建白云观。白云观的前身文昌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行宣政院经历善麻建。明洪武初,又有河州西南玉伦沟(今榆林沟)三清观并入。三清观,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道人何廷秀建。洪武七年(1374年),指挥徐景主持重修文昌观。二十六年(1393年)作道纪司。成化四年(1468年)增修三清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编修《河州志》时,已改为道正司①。明末道正司废。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昌观年久失修,殿堂…  相似文献   

12.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河南仪封(今兰考)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了明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对于自然科学也有深刻研究。这些都是他唯物主义心理思想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纳家户清真寺座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南郊20公里,永宁县城西200米的杨和乡纳家户行政村内。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建筑艺术。了解它,对研究伊斯兰教传入宁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纳家户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距今已有460余年历史,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全寺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礼  相似文献   

14.
真可大师传     
真可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真可(1543—1603),字达观,晚号紫柏。祖籍句曲(今江苏句容县),父亲沈连,世居苏州吴江。真可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据说他长至五岁,尚不能言,父母十分着急。一天,一行脚僧过其家门,抚真可头顶而对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真可自此遂能讲话(《清凉山志》卷三《紫柏大师传》)。少年真可“性雄猛,慷慨激烈,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显通寺西侧的小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密檐式墓塔,塔旁古老的坟莹里,安葬着一位三百七十年前的高僧、明代中叶山西杰出的建筑家妙峰和尚。妙峰,姓徐(一说续),名福登,山西平阳府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卒于明万历  相似文献   

16.
解县关帝祖庙位于山西运城市西南约40华里的解州镇,是我国国内现存最好、最完整的关庙建筑群之一。总面积约1.8万余平方米。创建隋初(公元589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扩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再建后又于清康熙四十  相似文献   

17.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俗姓蔡,全椒(今属安微)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七十八岁。据当代著名佛学专家吕澂先生说,德清是四大高僧中“尤为出色”者。他十九岁时,即往金陵栖霞山披剃出家。二十六岁以后,开始行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刊发的胡永中《有关王阳明的两个考证》对阳明学研究中的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新说”。其一,以南刻《传习录》刊刻时间在嘉靖五年八月至嘉靖七年十月之间;其二,以王阳明首次提出“致良知”三字的时间在嘉靖三年甲申,并基于此,曲解王阳明《年谱》辛巳“始揭‘致良知’之教”的含义,质疑《年谱》所引“遗书守益”为“来历不明”、为“可疑”。其考证结论既不成立,其推理过程亦问题良多。本文通过驳论,意在澄清相关事实。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年谱》所谓“始揭‘致良知’之教”的确切含义是指第一次明确提出“致良知”的话头;作为其立论依据的“遗书守益”之“书”可疑之处甚多;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话头的时间,很可能不在正德十六年辛巳,而在嘉靖三年甲申。《年谱》对“南大吉续刻《传习录》”时间的认定是错误的,南刻《传习录》成书时间当在嘉靖五年八月与嘉靖七年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20.
从大埔民俗看道教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上 ,道教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的影响 ,远不止只有一间赞化宫那么简单。在此选取大埔县为例 ,从笔者在该县收集到的第一手民俗语言资料中 ,或可窥见一斑。大埔县隶属于梅州市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 ,人称“山中山”。人口约 5 0万 ,几乎全为汉族 ,讲纯客家方言。据史载 ,大埔县在东晋时称义招县 ,隋大业三年改为万川县。唐时并入海阳县(今潮安县 ) ,至明成化十四年归属饶平县。明嘉靖五年 (15 2 6 ) ,分饶平县的清远、恋州二都重置县 ,定名大埔至今。大埔县对道教的记载 ,仅见于明嘉靖三十六年 (15 5 7)《大埔县志》卷四《宫室志·寺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