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子明 《天风》2023,(8):51-54
<正>新教中文圣经翻译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几个重大争议,当中尤以“译名问题”(Term Question,又名“译名之争”)最为激烈,牵涉英美两国主要圣经译者,历时近半个世纪。争议源于一众译者希望完成一个共同译本的意愿,而最终解决问题的契机,却是来自大家愿意放下执见的态度转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几种流行的《约翰福音》中译本的"λóγoζ"译名。在梳理"λóγoζ"希腊文含义的同时,作者从语言学和传播学角度指出,不同的"λóγoζ"译名反映出不同的中译者在跨文化诠释中所持有的不同哲学背景与解读视角,但各自不同译名总的说来可以划分为"道"和"圣言"两大系统。相对而言,《和合本》"道"的译名比较好地在"λóγoζ"的希腊原意与汉语表述中间取得某种平衡,而该译名乃至整部《圣经》的翻译与现代汉语发展演变间的修辞互动也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文圣经翻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以西人传教士作为中文圣经不同版本的译者,但实际上每一个译本的后面都有中国士人的参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王韬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圣经译者"。本文依据第一手史料,求证王韬作为圣经主要译者之一的身份。在与麦都思一起翻译"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时,王韬的目标是要将《圣经》翻译成一部"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以达、雅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士人作为读者对象,委办译本在流畅、优美、可读性方面都十分突出。本文还具体将委办译文与圣经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体现在圣经翻译后面的解释学原则。王韬的译文风格,取决于他们将基督教处境化、从文化理解福音的解释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中一处翻译问题引发争议。起因是有读者发现《罗马书》8章3节的经文中出现"使他(耶稣,编者注)有了跟我们人相同的罪性";少数读者认为"罪性"相悖于耶稣基督完全圣洁的属性,一时间网络上各种猜测众说纷纭。译者究竟为何选用"罪性"一词?联合圣经公会全球翻译顾问黄锡木博士,撰此文与诸位分享个中原委,供大家参阅。  相似文献   

5.
1707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白日昇和其中国助手徐若翰写作了汉语《圣经》(1),在《圣经》汉译史上,这是首次系统地将哲罗姆武加大本《圣经》(Biblia Vulgata)译成中文,译出了约80%的新约,是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汉语《圣经》。而后世"二马"《圣经》很大程度参考了它,可见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神"作为对Deus的翻译,可以说是"白徐"的创举之一,二人在翻译时既回避了教廷所反对的"上帝""天"等译法,也没有使用罗明坚和利玛窦初倡且至今获准的"天主"之译,这种译法的直接影响是新教的"和合本圣经"至今还有以"神"为主名的版本,使"白徐"的译法在300年后广受认可并推广开来。本文通过对白日昇书信的整理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分析"白徐"Deus译名选择的内在因素,还原白日昇译经的背景及译名思考。  相似文献   

6.
宗教传播的历史业已证明,经典翻译对外来宗教的传布至为重要。圣经汉译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步,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圣经》成为基督教汉译经典书名却不足百年,其间经历了从“经”“圣经”“遗诏书、圣书”“《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到《圣经》的演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基督教在中国如何实现关联化、本色化的过程。不同时期译名的选择,反映了译者的此种考虑。众多不同名称的汉语《圣经》译本的存在,既丰富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也构成中国版本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此诚可视为基督教传华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实质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洪晓纯 《天风》2023,(4):47-48
<正>在圣经汉译史上,中文《和合本》可谓影响力空前,可与英文《钦定本》在英国历史上的地位相提并论。“和合”一词寓意深刻,不仅指涉西方传教士译者在术语译名、译经语体、翻译理念等问题上的求同存异,也暗含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中国信徒借由这一译本彼此联结的美好愿望。此外,《和合本》出版之后,新教圣经汉译事业由西方传教士主导转变为华人自主翻译,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圣经》“南京官话译本”是中国近代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圣经官话译本,由麦都思主译,1856年首次刊印.译者一反新教传教士的文言译经传统,选择以南京官话译经,这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这种官话文体的选择是译者应当时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并与之互动的结果.这种主体性不仅表现为文体的选择还表现在翻译的模式上,此译本并非延续西译中述,而是西人指导,中士转译,翻译过程兼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这开辟了圣经汉译的新路径.同时,本文把此译本放到官话译本的谱系中,考证了此译本和《古新圣经》及“北京官话译本”、“官话和合译本”等译本的关系,指出此译本作为第一本官话译本不仅开启了其后官话译本的翻译历程,也为此后官话译本文学性文体的探索作出了铺垫,不仅昭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到来,也给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们建立新白话提供了颇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圣经》作为一部外来经典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时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帝”与“神”的译名之争、“大鱼”、“龙”的译名问题、上帝的“性别”之争.借此说明宗教经典的翻译与其它作品翻译的不同处及特殊性,并对何种翻译才能称之为最适切的宗教经典翻译的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验"、"超验"分别作为康德哲学的关键词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两个译名在日本学界已经被"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所取代,而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提议采用新的日译名.而对于新的日译名,学界中人多数恐怕对它们的具体源流并不清楚.本文旨在考察中日两国近年来有关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动向,进而回溯到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产生的源流和发展,兼及调查中国学界对其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威克里夫圣经》是第一部英文圣经全译本,它在英国的宗教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关于它的译者历来有三种意见:威克里夫独自翻译了圣经;他与其追随者合译完成;以及威克里夫未曾参与实际的翻译工作。虽然尚无法知道确切的翻译者,但威克里夫对于该译本的诞生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激发了圣经的英译;他本人积极倡导了圣经的翻译;并且威克里夫与可能的译者之间关系密切。《威克里夫圣经》重大的文学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推动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进步,同时它质朴典雅的翻译风格为确立英国本土散文传统的主导地位树立了典范。《威克里夫圣经》的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英国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2.
包智敏 《天风》2009,(5):26-28
今天我们手中的圣经是1919年出版的,称为"和合本"(UNION VERSION).和合本圣经的翻译综合和吸收了当时已经翻译的各种中文圣经版本(多为文言文和地方方言译本).基本上按照1885年出版的圣经英文修订版(RV)为蓝本翻译的,而圣经英文修订版又是在圣经英语钦定本(又称雅各王版KJV)基础上修订的,同时,和合本圣经还是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专家联合参与的一项工程,故称为"和合",即"联合"之意.这项翻译工程浩大,从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共同翻译联合圣经译本,到1906年完成新约部分,至全部完成定稿,并于1919年全书出版,历时达29年之久.和合本圣经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教会而言,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正在推广的白话文而言,也是一件大事,曾获得"白话文先驱"的美誉.译经委员会把"信、达、雅"作为经文的翻译原则贯彻始终,使和合本圣经既通俗流畅,又有庄重的语感之美,成为今天全球华人基督教广泛使用的译本.目前虽有多个中文圣经译本问世,但和合本圣经的地位无法代替.我们为之感谢神,这一切都是在圣灵的引导带领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严锡禹 《天风》2022,(5):25-26
时下,中国传道人案头的解经著作不少,但据了解,这些著作多为舶来品,即便有一两本中国人的著作,也往往不能关切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的生命状况.陈金镛为《雅各书》作注,最大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心里装着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因此,他注释的出发点在于让圣经与中国基督徒对话,而不是与西方传教士对话.他说:"鄙人对于研究此书,注重反复诵读白文,兼又参考串注.而对于译者之注释,并不重视.亦不涉猎.盖雅不欲以西士之意思为意思,以西士之见解为见解也.况犹太与中国同属亚洲,交通亦最早,故风俗人情,多有相同之处.而解释圣经实较欧美人士为切近."  相似文献   

14.
词源学考察和宗教史回顾表明,教权主义在基督教发展过程中人为形成,并无《圣经》的文本依据,教会也非一开始就禁止平信徒接触《圣经》。为独揽翻译权,罗马教会禁止平信徒阅读、阐释和翻译《圣经》,推崇烦琐经院哲学,并与新教译者就《圣经》可否英译展开论战,在翻译过程中渲染超验与神秘色彩。由此教会将自身树立为人神之间的唯一中介,将教士与平信徒隔离开来。  相似文献   

15.
诚然,中文圣经将希腊文圣经中的"逻各斯"翻译为"道"实乃妙译."逻各斯"是新约圣经作者借自希腊哲学的一个概念.新约中的"逻各斯"等同于旧约中的"上帝的话".在旧约中,讲到上帝的话能创造和维系生命,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维系生命的大能.不但如此,透过先知们说出的上帝的话,都带有刺透人心、复苏人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04,(11):56-56
香港圣经公会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合办有关"中国教会事工展"的征文比赛为鼓励"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展览期间曾到会参观的人士,通过文字分享参观展览后的感受,以及思考圣经如何影响生命,藉此推动信徒多阅读圣经,并关注中国教会圣经事工,香港圣经公会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分别以"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观后感"及"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圣经对生命的影响"作为比赛的题目,联合举办了一项名为"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公开组"四个组别。  相似文献   

17.
舍子之爱     
周志治 《天风》2008,(7):8-10
正如<雅歌>被称为"歌中之歌",<诗篇>第23篇被称为"诗中之诗",<约翰福音>3章16节也被称为"圣经中的圣经",意指本节经文乃整本圣经的中心钥节.  相似文献   

18.
黄锡木 《天风》1994,(收录汇总):54-56
圣经原稿早已散佚,遗留下来的是数以万计的抄本:希腊文新约圣经抄本有五千多份,希伯来文(旧约)和拉丁文圣经抄本各有上万份.由于抄本彼此间的出入可能很大,一般圣经翻译者都不会直接翻译某一份"抄本",而是采用学者们综合众多抄本编纂而来的某一种原文"版本".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圣经《和合本》出版100周年,基督教全国两会与联合圣经公会联合举办了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来自学界、教界,以及联合圣经公会共17位代表发表论文,从译经、释经、修订、历史与现实、神学与文化等角度共同探讨了100年来圣经《和合本》在福音传播、教会合一、信徒牧养以及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正视《和合本》的时代局限,从而激励今日中国教会努力培养圣经学者、译者人才,让古老的圣经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里继续发出永恒的光芒。为早飨读者,本刊先行将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作了摘编,因时间关系,未经作者过目,如不全面,敬请谅解。  相似文献   

20.
徐牧 《天风》2007,(19):43
圣经是我们基督教的经典,是慈父上帝对我们人类的默启;圣经是指导我们信仰真理的准绳,又是历代圣徒、使徒、信徒灵性生命的食粮和行动的指南。我国有一个伟人曾说:"圣经是全人类最完美的百科全书。"圣经的内容神妙、奇幻、丰富、璀璨,卷卷、章章、节节、句句都闪烁着光芒。无论旧约新约.无论题材体裁广异,但归根结底记载上帝对人类的拯救大爱——"神爱世人"。整本圣经是为人类的救主耶稣做圣美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