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鑫 《天风》2023,(8):36-38
<正>现代社会婚姻满意度持续下降,离婚率增高,在教会中亦如此。为此,笔者想从大卫的家庭来分析原生家庭给婚姻带来的影响,以期给因婚姻问题而软弱的肢体带来一些帮助。大卫的原生家庭关系大卫是耶西最小的儿子,当撒母耳奉神的差遣要去膏立新王时,耶西叫他七个儿子都从撒母耳面前经过,却没有叫来大卫,直到撒母耳问起,他才打发人去叫了大卫来(参撒上16∶6-12)。可见,大卫并未得到父亲对待兄长们同样的器重。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中,耶西忽略了大卫。  相似文献   

2.
家庭幸福感     
赵卫红 《天风》2011,(4):56-57
随着中国GDP的飞速增长,房子、工作、家庭、婚姻、健康……这些名词夹杂着纠缠不清的感受,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各种压力与焦虑。无形中,我们的幸福感悄悄地被打折缩水。而那些为生活整日劳作的人们,总希望在家里找到幸福。然而,劳累、忙碌、抱怨、怀疑也在悄悄地吞噬每个家庭,使得疲惫的心灵在家里仍得不到期望中的安宁。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具有无限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帮助一个人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并能迅速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亲子鉴定对于维护家庭应有的婚姻观念和伦理关系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需要引起注意的新问题,如强化了男子亲权的意义而忽视了女子亲权的意义、强化性关系的生理和血缘伦理意义而弱化了性关系的社会伦理意义,容易因诱发和助长夫妻间的不信任情绪而导致婚姻和家庭信任危机等;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对亲子鉴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限制。  相似文献   

4.
章海山、陈思迪、徐焕洲等编著的《家庭伦理》一书于1984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论述了爱情及恋爱中的道德、婚姻及婚姻中的道德、家庭及家庭中的道德三大部分,而其中侧重论述了爱情、婚姻、家庭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家庭伦理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婚姻与幸福的关系一直备受学界和公众关注,但尚无明确定论。研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次追踪到的24172人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探讨婚姻与幸福感因果机制。结果发现婚姻状态转变(未婚→已婚)能明显提升个体幸福感,但提升效应受性别调节,即婚姻对男性幸福感回报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婚姻带来的社会支持、经济增益等可能是婚姻促进幸福感的主因;而传统婚姻文化及婚后男女在家庭结构或功能上的分工差异,可能是婚姻对男性幸福感的回报明显高于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网络家庭兴起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家庭以夫妻生活的无性化、夫妻关系的非对偶性、夫妻性别的可转换性和现实人伦关系的消匿等四大特征兴起于现代社会.其兴起的社会根源在于家庭功能的弱化、道德观念的宽容性增加和网络技术能力的增进.其中交织着网络空间的扩张与社会交往的挤压、心理压力的剧增与情感宣泄的不畅、婚姻需求的发展与现实条件的匮乏三大矛盾.网络家庭的兴起造成了家庭观念的变异、婚姻行为的变化和现实家庭的危机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家庭伦理的人类学研究——解读恩格斯的家庭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域解读恩格斯的家庭研究;从伦理与道德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角度,解析恩格斯的家庭伦理思想。文章按照唯物史观和文化人类学分析方法,阐述了原始社会文明开端的伦理和道德、家庭伦理关系的演变、家庭伦理关系的调节、家庭伦理的制度化过程、个体婚制和个人性爱的道德意义,以及婚姻的离异和人类婚姻的前景等方面的思想。文章力求阐发恩格斯关于家庭伦理的独到见解,探索从原始人到文明人家庭伦理演进的过程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王光海 《天风》2008,(8):44-46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婚姻受婚姻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作为价值观一部分的婚姻观会影响到人们择偶的标准,会影响人们对伴侣、对子女、对双方父母及其亲戚的态度,更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家庭伦理思想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爱情、婚姻和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的伦理思想。毛泽东在批判中国封建的家庭伦理思想的同时,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袁彼得 《天风》1994,(11):32-33
圣经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因为婚姻是神所发起和设立的。古人称为“天作之合”和“天定姻缘”等等。 1994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家庭年”。据我知道,在海外的华人教会也都在呼唤和提倡“  相似文献   

11.
高祖权 《天风》2002,(5):53
恒久的婚姻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是带有责任性的"契约",象征着把自己的身、心、灵都交给另一方,使两者的生命连结在一起,不分彼此,不可分割的最稳定、完美的契合.基督徒更要把婚姻交托给神耶和华,婚后要相爱、相助、谦卑、容忍,同负一轭,同走天路.  相似文献   

12.
方平 《金陵神学志》2000,(1):63-65,78
婚姻破裂和家庭解体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今天的社会,许多人视结婚与离婚为儿戏,高兴就合,不高兴就分,给家庭(特别是儿女)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一般来说,基督徒是极其尊重婚姻的。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基督徒的婚姻出现危机时,也会选择  相似文献   

13.
婚姻与家庭     
徐牧 《天风》2008,(7):36-37
无论是伟人、名人、英雄、普通大众,都希望有一个甜蜜的爱情,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和孝顺成才的儿女.人人渴想渴求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富有……但这一切全靠上帝的应允和恩赐,基督徒也在其中.  相似文献   

14.
再婚与再婚家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一虹 《学海》2002,3(1):90-96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 ,再婚家庭和再婚人口在不断增加 ,婚姻的重组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与婚姻的解体同样值得关注的一个社会现象。这一现实在制造新的矛盾冲突之时 ,也孕育着新的观念和新的关系的形成。本文将其置于现代化进程背景之下 ,既分析婚姻重组的趋势 ,也研究分析这一婚姻的重构对家庭关系、人的情感需求、保障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的影响 ,以展示现代社会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给人以新的选择、发展空间和新的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的人并不孤单,当他们生病、衰老时会得到家庭成员的照料.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生在婚姻之外,家庭正在逐步消失.在那些经济和社会资源来源极少的人群中,传统家庭消失得最为迅速,预示着日益增加的社会反常状态.即使对于卫生保健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没有丧失,传统家庭也一样正在衰弱.因此,医疗改革必需重视家庭医疗保健储蓄账户,以阻止家庭完整性的剧烈衰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 ,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婚姻家庭领域 ,传统的大家庭分崩离析 ,核心小家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家庭的涌现 ,使家庭关系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由传统亲子关系核心转向夫妻关系核心 ;而夫妻关系核心的出现 ,造成了家庭本位主义的衰落 ,家庭个人本位主义的滋长。它推动着传统的维持型婚姻向质量型婚姻迅速发展。伴随着这些巨大的变化 ,一系列新的婚姻家庭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由此不仅给妇女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63对夫妻的原生家庭父母冲突、 夫妻冲突解决模式和婚姻质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个体的原生家庭父母冲突与自身以及配偶的婚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丈夫的原生家庭冲突可以预测自身以及妻子的冲突解决模式,妻子的原生家庭冲突可预测丈夫的冲突解决模式;(3)丈夫夫妻冲突解决模式在双方原生家庭父母冲突对自...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离婚率的迅速上升和离异家庭学生日益增多,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给学校带来了新课题。我校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群体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以帮助离异家庭学生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对离异家庭学生群体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离婚率的迅速上升和离异家庭学生日益增多,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给学校带来了新课题。我校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群体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以帮助离异家庭学生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亲关系动机对家庭消费决策及婚姻满意度的影响,通过两项研究分别在单独决策和共同决策情境下,采用家庭消费决策任务、亲关系动机量表、婚姻调适测定问卷对118名个体被试(研究1)和94对夫妻被试(研究2)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当个体单独进行家庭消费决策时,亲关系动机越高,理性程度越低,而婚姻满意度越高;(2)当夫妻共同进行家庭消费决策时,不同亲关系动机组合下的夫妻理性程度无显著差异,而整体婚姻满意度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夫妻二人亲关系动机“同高”组合下的整体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同低”组合和“混合”组合,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结果还发现亲关系动机与年龄、婚龄、子女情况、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均有关。本研究表明,亲关系动机虽有利于提高婚姻满意度,但在个体单独决策时易引发非理性消费,强调了互动沟通在家庭消费决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