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敏 《天风》2007,(4):30-31
在主后第二世纪,书卷已开始由抄本取代——这是现代书本的真正先河。抄本由许多页抄写的纸合订而成,那纸折起来,在一边订在一起,常加上封面保护,图中所示是主后四世纪希腊文圣经的西乃抄本,约翰福音二十一章一至二十五节,写在牛皮纸上。  相似文献   

2.
陈培德 《天风》2006,(22):33
1947年,一个牧童在基伯昆兰(Khirbet Qumran)偶然发现古籍残卷,成为惊世的死海古卷大发现。死海古卷是泛称自1947至1956年间,在死海西北昆兰旷野之山洞发现的大量古代文献,文献大约是主前二、三世纪到主后70年间写成的。发现死海古巷的地方,主要有五处,大多数古卷都是残破不全,约有五百多卷:其中一百卷是圣经抄本,除了以斯帖记外,全部的希伯来文圣经都有。此外,还有些圣经注释、次经、伪经、论礼仪的、历法的、生活守则,以及启示文学等。发现的文献似乎属于一个犹太宗教社团的图书馆,比当时最早的马所拉抄本(Masoretic text)还要推前了一千年,为研究希伯来文圣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相似文献   

3.
<正>《和合本》圣经100年了,如果他是一位老人,那无疑会是老态龙钟了。可是,它是上帝所默示的神圣话语所集合的"天下之大经也"(冯玉祥语),因而万古长青!记得丁光训主教说过:"圣经是万古长青的书,现代文明的进展绝不会使圣经中永恒的信息过时,科学家发明电灯,但无人因为有了电灯,就把窗户省去了……"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们家有一份传家宝,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新约圣经》古代抄本的流传状况和西方新约经文校勘学的发展实况,联系早期基督宗教之历史发展,指出:历史上的《新约圣经》文本并非抽象和静态的言论合集,更以蒲草和羊皮纸抄本等十分具体和多样的物质形式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中,其创作、传抄、流转,以及从中所形成的不同文本传统,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是早期基督宗教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而且这一历史现象受到当时希腊罗马世界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早期基督宗教的其他历史现象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一种建基于古代文献本身动态发展的批判性视角,对进一步理解《新约圣经》文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以及研读其他早期基督教文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放 《天风》2013,2(2):34-35
《和合本》圣经需要修订,是因为在这九十多年里,中文语文无论在用语和文法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和合本》圣经很多用词,今天已成为生僻罕用的字,或含有歧义的词。此外,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圣经古抄本(例如《死海古卷》)的发现,学术界对经文的理解和诠释取得很大的进展。这些宝贵的资料都是一百年前《和合本》圣经翻译者所没有的。《和合本修订版》圣经是1919年面世的《和合本》的最新版本。2010年,香港圣经公会出版《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繁体字版,2012年6月,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简体字版。现在与读者分享《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修订点滴。  相似文献   

6.
海外消息     
《天风》2015,(6)
<正>联合圣经公会:2014年圣经翻译创下新纪录联合圣经公会于2015年4月29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虽然2014年翻译工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挑战,圣经的翻译出版却创下了新纪录:51种语言的圣经在2014年翻译完成,惠及13亿人群。数据显示,尼日利亚和利比亚这两个去年遭受重创的国家,新发布的圣经中有31款是首次翻译,1000万人首次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阅读圣经。报告还指出,2014年对于电子圣经图书馆的圣经数量具有里程碑意义,共新增200种语  相似文献   

7.
《天风》2004,(11):56-56
香港圣经公会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合办有关"中国教会事工展"的征文比赛为鼓励"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展览期间曾到会参观的人士,通过文字分享参观展览后的感受,以及思考圣经如何影响生命,藉此推动信徒多阅读圣经,并关注中国教会圣经事工,香港圣经公会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分别以"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观后感"及"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圣经对生命的影响"作为比赛的题目,联合举办了一项名为"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公开组"四个组别。  相似文献   

8.
圣经中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说法,但圣经中的一些观念与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密切相关的。本文通过对几个圣经观念的探讨,尝试寻求基督徒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圣经依据。通过对"约"的观念、"和好"的观念、"爱"与"公义"的观念、"国度"的观念及"安息年"与"禧年"的观念等的分析,指出这些圣经的观念的确隐含有和谐社会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陈忠 《天风》2002,(10):27
13世纪初用叙利亚文所写的一份抄本。这里面有别西大PESHITTA(就是简明的言语之意)新约。这不仅有拥有者的记录,也有它抄写者的名字“卑微的人,罪人雅里亚的马戈”所写。  相似文献   

10.
中文圣经翻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以西人传教士作为中文圣经不同版本的译者,但实际上每一个译本的后面都有中国士人的参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王韬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圣经译者"。本文依据第一手史料,求证王韬作为圣经主要译者之一的身份。在与麦都思一起翻译"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时,王韬的目标是要将《圣经》翻译成一部"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以达、雅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士人作为读者对象,委办译本在流畅、优美、可读性方面都十分突出。本文还具体将委办译文与圣经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体现在圣经翻译后面的解释学原则。王韬的译文风格,取决于他们将基督教处境化、从文化理解福音的解释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包智敏 《天风》2009,(5):26-28
今天我们手中的圣经是1919年出版的,称为"和合本"(UNION VERSION).和合本圣经的翻译综合和吸收了当时已经翻译的各种中文圣经版本(多为文言文和地方方言译本).基本上按照1885年出版的圣经英文修订版(RV)为蓝本翻译的,而圣经英文修订版又是在圣经英语钦定本(又称雅各王版KJV)基础上修订的,同时,和合本圣经还是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专家联合参与的一项工程,故称为"和合",即"联合"之意.这项翻译工程浩大,从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共同翻译联合圣经译本,到1906年完成新约部分,至全部完成定稿,并于1919年全书出版,历时达29年之久.和合本圣经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教会而言,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正在推广的白话文而言,也是一件大事,曾获得"白话文先驱"的美誉.译经委员会把"信、达、雅"作为经文的翻译原则贯彻始终,使和合本圣经既通俗流畅,又有庄重的语感之美,成为今天全球华人基督教广泛使用的译本.目前虽有多个中文圣经译本问世,但和合本圣经的地位无法代替.我们为之感谢神,这一切都是在圣灵的引导带领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3.
6月20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主教团秘书长郭金才主教接待应邀来访的联合圣经公会中国事工部柯伟生主任,香港圣经公会董事会副主席李正源先生,联合圣经公会中国事工部胡丽春、张玉珊一行4人。郭主教向客人介绍了"一会一团"与联合圣经  相似文献   

14.
<正>基督教有一部被称为"神圣经典"的圣经。从信仰及神学的角度看,圣经是"上帝的话语",而从现实的角度说,它只是一本由人写成的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套"66卷(天主教、东正教的卷数较多些)连在一起的书,这就是拉丁文"tabiblia"及英文"bible"的含义。公元5世纪初君士坦丁堡主教克利索斯顿以拉丁文阴性单数名词Biblia指称圣经,意思是"唯一的书",从此Biblia或TheBible便成为基督教经典的专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及如何在中国特殊文化语境下建立一种有意义的解读圣经之方法。笔者提出"文本/共处"这一新的释经概念,以及圣经经文形成过程中的"四个书写策略",分析圣经群体如何面对处境中的文本。圣经是一个移动的文本,游走于不同的文化之间,在翻译与诠释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文化与文本,才被带到亚洲及中国。读者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依据"文本/共处"的诠释方法探讨两个层面的问题:1.圣经作者如何运用希伯来智慧文学的文本资源书写耶稣;2.作为读者,我们如何从中国宗教之传统文本的跨越中了解耶稣的形象与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丁光训 《天风》2004,(7):25-32
2004年8月5日,一个被海内外同工、同道称之为历史性首展的--"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将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揭幕,为了使海内外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教会圣经事工的发展,本期特刊发1990年11月丁主教在美国宗教学会和圣经公会联合年会上的演讲"中国基督徒怎样看待圣经"一文,以飧读者,希冀在"独特而令人向往的信息"中,使更多的中国教会的牧者,在处境发掘和宣讲圣经在新的时代的亮光和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圣经翻译"似乎是现代社会中一项"不为普通信众所知"的教会事工。但事实上,圣经翻译的工作哪怕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世俗社会里,也仍然牵涉到许多相关因素,比如说译经者群体对目标语的文化上的理解(汉译圣经曾经就"神"和"上帝"、"浸礼"和"洗礼"词汇的选择和使用而出现争论和协商)、译经使用的源本、译经活动的旨趣等等。16-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圣经翻译不仅仅是一项学术和教会工作,甚而至于在历史事件表面看起来,其中政治考量和神学"斗争"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圣经翻译"成了新教和反改教的天主教双方互相争斗的场域。那么"杜埃版圣经"的翻译策略和操控因素就很值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20,(3)
正对圣经的解释离不开对圣经本质的理解。圣经是文本,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圣经是"经",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圣经"一词是对Scriptures、the Bible、the Holy Bible的中文翻译,包括旧约(Old Testament)和新约(New Testament)。当基督教的正典(Scriptures或the Bible)被翻译为中文的时候,翻译者用中文的"经"加以翻译,并加上一个修饰语"圣"字,以突出其神圣性。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文本与解释     
陈永涛 《天风》2020,(1):19-19
"文本"在现代诠释学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在基督教"解(释)经学"中,文本就是指圣经的经文。解(释)经学所有的理解与解释都是围绕着圣经文本而展开的。没有对圣经文本的解释,就不会有对经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会,常听有人说"读不懂圣经",以此作为他们不再读圣经的理由。其实我发现,这种声音有很大的虚假性,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人缺乏读圣经的勤奋和勇气,却以圣经"难理解、读不懂"为借口而不去读。喜欢读书的人很多,但喜欢像圣经这类能释放道路、真理和生命之书的人则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