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悌香 《天风》2010,(4):10-13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图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圈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3.
潘兴旺 《天风》2010,(10):15-17
<正>传道人在讲台上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关系到你的信仰生命光景,关系到你的品德修养,关系到你的团结合作精神,关系到教会的凝聚力,关系到教会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期以来的研究表明,西欧11-12世纪的修道改革与同时代的格里高利改革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了天主教教会在11-13世纪改革后的历史格局。作为12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教会人物,改革派修会西多会的领军人物,明谷的贝尔纳穷8年之功,弥合了1130年裂教,维护了教会的统一,捍卫了格里高利七世之后的教会改革成果;同时引入修道改革的属灵原则,以补充格里高利派过于强调法律与威权,而导致作为教会基石的德性与灵修下降之不足,为推动12世纪教会改革继续发展并取得整个世俗社会的支持,提供了神圣性和凝聚力的有力保障。贝尔纳还创造性地扩大宗教教育方式和范围,奠定教宗道德象征共识原则,并主持建设了一个庞大的西多会母子修院系统,在促进修道改革的同时,为改革后的教会提供了最高修道典范标准和足够的优秀属灵人才队伍。贝尔纳对教会改革措施和道德体系建设的远见卓识,对今天宗教文明的发展走向,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闻     
阿尹 《天风》2017,(1):59-61
各地消息 重庆市基督教两会分别于2016年11月4日至5日及7日至8日.在九龙坡区和大足区举办骨干信徒联合培训班,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就“义工信徒的健康生命与职责担当”这一主题进行培训,增强了教会的互动与联谊.提高了教会信徒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教会各堂点的自身建设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华 《天风》2014,(2):11-12
"功夫"好的牧师,教会需要,但是教会更需要的是能够进入信徒生活,并真心实意关心他们的行动和能力的牧师。基督教活动场所的合理布局,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会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缺乏基本的活动场所,或者堂、点布局不合理,就无法真正地团结引导信教,大量信徒流失也就不奇怪了。三、提升教会的牧养能力基督教非常注重讲道,因为"信道是从听道而来"。一个教会是否有凝聚力,能不能吸引人,讲台的牧养能力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今天信徒的结构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信徒思想也越来越活跃。  相似文献   

7.
李华 《天风》2014,(2):11-12
"功夫"好的牧师,教会需要,但是教会更需要的是能够进入信徒生活,并真心实意关心他们的行动和能力的牧师。基督教活动场所的合理布局,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会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缺乏基本的活动场所,或者堂、点布局不合理,就无法真正地团结引导信教,大量信徒流失也就不奇怪了。三、提升教会的牧养能力基督教非常注重讲道,因为"信道是从听道而来"。一个教会是否有凝聚力,能不能吸引人,讲台的牧养能力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今天信徒的结构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信徒思想也越来越活跃。  相似文献   

8.
贾红亭 《天风》2014,(2):52-53
河南省基督教两会讲道团,通过8年默默耕耘,甘于奉献,进行真理的喂养和浇灌,丰富和发展神学思想,为全省各地农村教会派送老师2000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000多期,培训义工12000多人次,受益人数近20万人,有力地提高了农村信徒的信仰素质,提升了教会管理水平,树立起了自身良好的形象。8年与时俱进,创新实干,讲道团增强了教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河南教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河南教会和谐有序、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9.
贾红亭 《天风》2014,(2):52-53
河南省基督教两会讲道团,通过8年默默耕耘,甘于奉献,进行真理的喂养和浇灌,丰富和发展神学思想,为全省各地农村教会派送老师2000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000多期,培训义工12000多人次,受益人数近20万人,有力地提高了农村信徒的信仰素质,提升了教会管理水平,树立起了自身良好的形象。8年与时俱进,创新实干,讲道团增强了教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河南教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河南教会和谐有序、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外信息     
(天美社讯)接替若望保禄二世出任教宗的本笃十六世,在领导全球天主教徒时,要面对着教会管治、福传策略和司铎牧职等多方面的挑战。根据教会枢机近年来的讲话,教会内的会议,天美社归纳出新教宗需要面对的一些挑战:(一)教会管治与集体领导——近年举行的主教及枢机会议,多有讨论到普世教会和地方教会间的关系。很明显,有些主教期望改善教廷各部门对他们的对待。他们要求地方教会在某些事情上有更多的参与,如推选主教及草拟教廷文件,他们也期望当局处事更具弹性,例如在礼仪翻译的工作上。另一些主教认为,应尽速改革世  相似文献   

11.
在五旬节上,圣神降临之后,宗徒们都遵照耶稣的训令,分行天下,各自去传扬福音。在他们的福传下,各地建立了很多教会,如哥林多教会,安底约基教会,厄弗所教会,耶路撒冷教会,格罗森教会,斐理伯教会等等。这些教会都因地适宜,符合当地之特点和风俗习惯。如耶路撒冷教会,依然采用犹太  相似文献   

12.
"普遍-地方教会之关系"一直是当代教会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普遍教会和地方教会何者在理论上具有优先性,天主教和东正教两种传统对此有着极为不同的解答。前者认为普遍教会具有优先性,后者则把教会论基点置于地方教会之上。在当下这个多元主义价值观成为普遍共识的时代,对"普遍-地方教会之关系"这个问题的解答直接地关涉到地方教会在处理本地教会事务上具有何等程度的自主性。要想对此做出合理的评判和解答,首先就需要我们厘清天主教和东正教在"普遍-地方教会之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本文将首先阐释天主教神学家约瑟夫·拉辛格以及他所领导的罗马教廷信理部的观点;其次将目光转向东正教传统,考察约翰·希肖拉斯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并比较其与拉辛格之间的观点差异;最后评述天主教会处理此问题时在实践层面上的困境,以及缓解"普遍-地方教会之关系"难题的举措和希望。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叶四川天主教传播方式之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嘉年间,清政府厉行禁教,然而,天主教活动在四川持续地发展,教徒及国籍神父的数量均占全国同类数量的第一位,处于举足轻重之地位。本文依据大量档案及方志资料,从发展教会教育、灌输宗教知识、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采取变通方式,积极培养国籍神职人员,将其推向传教的前台;以及培养传道员选择会长,扩大传教活动的范围,建立健全教会基层组织等着眼,诠释清代中叶四川天主教得到保存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清代中叶四川天主教传播活动遗留的若干迟缓效应,揭示清季四川教案屡屡滋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范爱侍在《天风》2004年第3期撰写文章认为,教会工作需要的是脚踏实地肯干的人,尤其是有高度责任感、勇于挑起担子、敢于承担责任、执着地履行职守的人。教会人员首先要守好讲台,让教会的讲台成为纯正福音的出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异端邪说借用放毒,严防境外势力通过宗教、文化、旅游、商业等渠道,进行渗透;其次要看好羊群,重视牧养工作,组织信徒,加强信徒间的关心与互助,而且教会人员应走出办公室,访病问难,增强教内的凝聚力,以便有效地抵制异端邪说;最后要管好钱袋,鉴于社会上许多人栽倒在钱财上,除了教会内应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教会人…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为了使入教的贫困妇女得以谋生,并增加女子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华女传教士在潮汕地区引入了抽纱工艺,并在不同宗派、教派内部逐渐形成了以教会管理和信徒经营两种经营方式。这不但增加了教会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对潮汕地区的教会在经济自立、组织扩张、社会影响力增强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这种工艺在信徒和非教会人群中的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业——抽纱业,其中亦不乏政府部门支持女学教育中设立相关课程所产生的助力,这些都使得抽纱业对20世纪潮汕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峰 《天风》2017,(5):22-23
<正>在摩西时代,摩西听了叶忒罗的建议,推行夫长制度,使当时混乱的以色列民得到了很好的管理,人人都被照顾到,因此有了好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参出18:1-26)。这种模式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祝福。今天,当我们的教会正在转型,从传统教会走向小组教会,这种不同的牧养模式可能给许多人带来了迷茫。大家都在问为什么要改变?笔者就尝试从三方面来回  相似文献   

17.
<正>"灵修中国化"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一是讨论基督教中国化不能只停留在论证重要性、必要性的阶段,很有必要做一些纵深的推进与尝试。二是过于学术性的神学思辨或艰涩的哲学思考,对基层教会牧者来说或许并不太适应,而灵修中国化是一个相对容易"有话可说"的主题。但这不等于说这一主题可有可无。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其"接地气"、更具普及性,因此对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可以产生更大的实践意义。研究与思考中国神学绝对不是在象牙塔里,而是在教会具体生活场景中,它是能指导信徒实际灵性生活的践履之学。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1,(8):37-37
中国教会在进入后宗派时期之后,其教会管理因城市与乡村之差异、东部与西部之不同、传统与现代之博弈、社会与法律之影响而出现了并不一致的管理模式。各地基督教两会在对教会管理方面提供了不少积极的协调和服务,但总体上说,中国教会的管理还很不成熟,还有较远的路要走。目前因教会管理不善而带出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亟需我们为此付上祷告的代价!虽然在各教会处境不一、问题各异,但很显然在管理上也有一些共通的问题需要予以正视。例如:  相似文献   

19.
张效法 《天风》2008,(22):36-36
笔者有一件较痛苦的事,就是一所教会或两会,若有多个强人,总有相互较劲的味道,最后导致四分五裂;若没有一个强人在,又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若只有一个强人,却又出现一言堂现象。  相似文献   

20.
王艾明 《天风》2009,(3):27-28
教会是一个信徒的团契,因此,团契中的信众就构成了牧者信用的见证和衡定之基础.如何解读教会牧者的威信,联系着我们对圣经的领悟,对教会传统的承继,对蒙召身份的明确.牧者的威信主要是针对教会各类负责人而言,牧者威信之释义是特殊祭司权之责任和义务的界定,也是作为基督身体和圣徒团契的教会是否真正获得符合远象中的信仰方向的教义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