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众生不可闻。长安帝德承恩报,万国归投拜圣君。汉家法用令章新,四方取则玉华吟。文章绎络如流水,白马驮经即自临。故来行检远寻求,谁谓明君不暂留。修身不避关山苦,学问乃须度百秋。谁知此地却回还,泪下沾衣不觉斑。愿身死作中华鬼,来生得见五台山。来生得见五台山——长安词  相似文献   

2.
解缚人生     
人生本苦,无始劫来不断的轮回,无数世都饱受这五浊恶世的染着,受八苦的影响,受贪嗔痴的茶毒。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被若干世的习惯“绑架”了。  相似文献   

3.
“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太20:26—27)上面这两句经文准确地指出了教会牧者的身份:“大”与“首”表明受主重托的身份,“用”与“仆”则指出作为牧者不能像世上的官长那样,以官自居、高高在上、受人服侍,而应效法基督  相似文献   

4.
佛教苦乐观     
陈兵 《法音》2007,(2):5-11
苦与乐,是人们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苦乐观,实乃每个人人生价值观建立的基础。苦乐观在佛教教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陀四圣谛中的第一苦谛,专讲苦,第三灭谛实质是讲寂灭苦而获得究竟的乐,讲造成苦之原因的第二集谛,和达到常乐涅槃之道的第四道谛,实际上也都围绕苦与乐这一主题。四圣谛说明:消灭人生诸苦,证得究竟的常乐,为全部佛法的宗旨所在。佛教对苦与乐的种类、相状、生起的因缘、终极实质作了精细的解析,并提供出离苦得乐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趣味藏歌图     
《中国天主教》2002,(6):7-7,28
我换 血 红流鲜归真架主 恩 大 爱 行 路 苦降仁尽来者尝 救 赎 世 鲍依作七字回文歌,能读出来吗? 图中藏有五字盘形歌和趣味藏歌囹答案:七卑回文歌 主恩大爱行路苦 苦路行爱大恩主 赎者仁爱真流血 血流真爱仁者赎主降来救赎赎世尝尽苦苦架鲜红血血换我归主趣味藏歌图  相似文献   

6.
吴明 《佛教文化》1994,(3):20-22
所谓依法系而作禅定的分类,就是依照禅定法门自身性质结合法门流传体系按层次而来分类。这样,既能继承过去,又能适应现在,更能开拓未来。举其大者而分: 其分类一,即为佛教禅与非佛教禅,是以属佛法非属佛法而分类也。所谓属佛法和非属佛法,就是看它是否合乎佛法般苦,合乎般若者皆是佛法,否则都非佛法。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6,(2)
一、中国佛教的社会福利观念1、慈悲心一般称基督教为爱的宗教,而称佛教为慈悲的宗教。佛教确实是慈悲的宗教。净土教的圣典《观无量寿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一般作“怜爱”、“怜悯”、“同情”等解。慈和悲原本分开来解,《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里的慈有与乐,悲有除苦的意思。佛视一切众生为其子,解除人生苦恼,给予人生幸福,这就是佛的慈悲心。南本《涅槃经》卷十四、昙鸾的《净土论注》卷下,有把慈解作拔苦、悲解作与乐的说法,与上述龙树之说相反。我们把慈和悲作同一意思来解,可说慈悲即怜悯。如果用其他的表现方法来说,慈悲也可叫做爱的纯粹化。把它比做母亲对子女的爱也未尝不可。依佛教来  相似文献   

8.
商标、招牌文学样式。在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中,应运而兴旺发达起来,它对于繁荣市场,开展竞争,招徠顾客作用越来越大。这里既有语言艺术的学问,也有心理因素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10.
佛祖言语     
《法音》2006,(7):1-1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相似文献   

11.
我亲近惟贤师,已十四年了。敬他,不仅因他是得道高僧,更兼他是苦吟诗人。 惟贤师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生无常念,发菩提心,属命定因缘。但他又敏感善思,好读诗书,不舍世间学问,因此,袈裟下一颗诗心常又化作行行清丽美文字。这  相似文献   

12.
    
正——流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脸上写着一个"苦"字:左右眉毛像草字头,左右颧骨加中间鼻梁像一个十字,底下一张嘴是一个口字。可不是?学生必须"苦学",谁贪玩谁的功课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须"苦干",谁苟安谁就要失败。宗教家必须"苦修",音乐家必须"苦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自来圣贤豪杰都是苦出来  相似文献   

13.
四、自有本有的真理 1.佛说的因缘法就是古道 尔时佛在舍卫国说言: 昔我成道前,比丘们啦,我为菩萨未得开悟。我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身,流转无穷,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4.
快乐的人,并非经常有快乐的事,而是有快乐的秘诀。宋代文豪苏东坡,一生命运极为坎坷:受排挤,遭诬陷,陷牢狱,受辱骂,屡次被贬,穷困潦倒;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挫折,他都不困在愁苦中,而是以享受人生的态度生活,圆通地自我解脱,善待自己,解脱自己,化苦为乐,苦中求乐,保持快乐、潇洒的心境。苏  相似文献   

15.
哲学更是实践观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应当做它应该做和能做好的事,而就哲学自身的改革来说,首要的是要确立合理、科学的哲学观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今后哲学发展的大思路,理应详加考察。以笔者之见,现行哲学的根本失误并不在于它的具体观点和结构安排上,而在于它用一种狭隘的哲学观作基础,妨碍了其视野拓展和效用发挥。而从历史的线索和马克思主义的志趣来看,哲学最关心的是实践发展问题,它总是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和基本条件进行多方面、创造性的研究,提出各种见解。所以,从本质上看,哲学应当是关于实践观的学问,而不是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16.
执受色身是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是身体存续的根本因,也是身心统一体的有力保障。能执受的阿赖耶识唯有不苦不乐受,并与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转识俱起,显示出生命的厚度。能执受与执受法相互依持、相互制约,推动有情生命的相续。  相似文献   

17.
以上许多宗教界朋友和专家、学者作了很好的发言,提出了许多很值得重视、很引人深思的观点,听了很受启发和教育。宗教作为一门学问,其博大精深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无论是就宗教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问题,还是就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都可以座谈几天,我想还是围绕今天座谈会的主题即“宗教与精神文明建设实效“,谈谈个人的几个观点,供各位参考和批评。  相似文献   

18.
学诚 《法音》2005,(4):19-24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了烦恼以后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学佛人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释迦牟尼佛曾经大讲特讲人生诸苦,并以此作为全部佛法的基础。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或许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生诸苦,只是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情况,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和生活,烦恼和痛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失业之苦、破产之苦、炒股亏跌之苦、购物被宰之苦、通货膨胀之苦、环境污染之苦、抽烟吸毒之苦、心理失衡之苦,等等。释尊把烦恼和痛苦简要地归结为八苦:生苦、老苦…  相似文献   

19.
漫漫人生路     
莫子 《佛教文化》1995,(3):24-25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终于在菩提树下完成了无上正觉。 佛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字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虽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的。可谓:人身难得!  相似文献   

20.
学者论     
只要有社会,就有社会分工;农民务农,工人做工,商人经商,法官断案……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职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那么,学者的职责是什么?学者在这个社会扮演什么角色呢?对此,各种文化、各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而伊斯兰文化的回答是最独特和最意味深长的。 一、学者的职责和使命 学者,顾名思义,就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学问比较渊博的人。有了渊博的学问以后,该干什么呢?学问的价值何在?有人说,学问就是升官发财的敲门砖,有了学问,就可以讨好权贵,为其歌功颂德,博得赏识和赏赐,从此可以平步青云,仕途一路顺风;接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