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表现出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技术未能对服刑人员的特殊心理环境进行针对性分析与缺乏普遍适用性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不足,结合绘画治疗的特点着重分析了绘画治疗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应用的优势及作用,希望能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提供新的矫治方法,弥补现存的不足,同时扩大和丰富绘画治疗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测量罪犯的人格特征,并对初犯和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攻击性、报复性、犯罪思维模式这三个因子上,重复犯罪的罪犯明显高于初犯。并具体分析了其人格特点,针对重复犯罪罪犯人格的特殊性,提出了在改造过程中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素珍  朱久伟  樊琪  梅玮 《心理科学》2006,29(6):1452-1455
以探讨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为目的,以康健街道社区服刑人员为范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在总体上虽基本属于正常人群在其人格特征仍与罪犯人群所特有的特点具有少量共性;其心理健康也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同时,证明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联系,其结果可以在今后的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中加以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国外对罪犯心理矫治研究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界产生背景的回顾,并结合罪犯心理矫治这一领域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元分析方法在罪犯心理矫治研究的应用方式和步骤,指出了元分析方法在应用于罪犯心理矫治研究时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春林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7,30(4):955-957
本研究采用IAT测验探讨服刑人员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存在着内隐攻击性,且无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外显攻击性后,IAT测量的内隐攻击性与服刑人员刑期相关显著。研究并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作为独立心理结构的可能理论基础及其相应神经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历史时期,心理矫治方法在中国监狱得到了普遍应用。这是因为,导致犯罪的心理原因较突出,罪犯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需要开展心理矫治,以提高改造质量。心理矫治通过运用心理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在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善用罪犯寻求改变的心理,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措施,帮助其调节不良情绪,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改善或消除异常心理,达到完善其人格(个性)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7.
罪犯心理矫治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监狱制度同国际司法行刑制度接轨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如何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推行这一工作很有必要.罪犯心理矫治法就是采取心理测验和咨询的原理与技术,促进罪犯的思想改造和心理健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量表(COPA—PI)、自评抑郁量表(SDS)},对在押的200名男性犯人的人格和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人格和抑郁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2)混合型罪犯在人格因子“同情”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暴力型罪犯,在“暴力倾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财产型罪犯,在“变态心理”和抑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财产型和暴力型罪犯。3)有前科罪犯的抑郁分数显著高于无前科罪犯。4)“焦虑”、“聪敏”、“波动”、“同情”四个人格因子对罪犯的抑郁情绪有显著预测力。为罪犯矫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试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与狱政管理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玮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3):126-128
新中国的服刑人员改造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包括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工作体系,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监狱事业的发展,监狱工作者对监狱工作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理性思考。为适应我国监狱管理改造工作的需要,推进监管改造工作的发展,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必须在服刑人员改造工作中大量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之朝着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方向迈进。为顺应现实发展,监狱系统逐渐摸索并总结出了除了三大改造手段之外的第四种改造方式——服刑人员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拟了解服刑人员个性特征并提出相应改造对策。以卡特尔16项人格因子测验对在押的100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服刑人员与常人相比有许多人格因子有显差异。从卡特尔16项人格因子测验的解释出发,研究服刑人员的个性特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改造服刑人员的不良个性,为监狱系统更为科学地对服刑人员改造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情绪状况的基础上,探讨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广东省粤西某监狱筛选出刑满前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服刑人员,再用随机抽样法筛选出200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随机访谈20名服刑人员和10名管教警察。结果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显著高于常模,出监前焦虑与自信心、聪慧性、情绪稳定性、焦虑感显著正相关,并且自信心与情绪稳定性对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形成在统计学上具有预测意义。结论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较为普遍。帮助服刑人员塑造自信、稳定的健康人格.降低服刑人员的焦虑水平,是当前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林刚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84-188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对服刑人员在教育改造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工作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心理测试是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以及对如何进行心理咨询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长期型罪犯的需要特征及行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钧 《心理科学》1998,21(4):324-328
本文研究了长期型罪犯的心理需要特征及行为预测模型。采用爱德华个人偏好问卷(EPPS),分别对191名长期型罪犯、194名正常人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EPPS的16个指标的考验值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其中8种需要反映出长期型罪犯不同于正常人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长期型罪犯心理需要的数学模型,预测其行为的变化和发展,为劳教及劳改工作者管理和教育长期型罪犯提供尝试性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过去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自己不同的生活阶段进行了深层次的自我剖析,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取向进行了展望;通过两年的监狱一线教育管理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的从业决心,本文第二部分我重点阐述了自己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优势以及不足,也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做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2015.05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促进中国心理测验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心理测验的规范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第2条心理测验是指测量和评估心理特征(特质)及其发展水平,用于研究、教育、培训、咨询、诊断、矫治、干预、选拔、安置、任免、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测量工具。第3条凡从事心理测验的研制、修订、使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校园环境以及该年龄特殊的心理特征等因素使得这一阶段的个体有着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是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对当代城市中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讨论并提出干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监狱服刑人员的希望类型及特点,为从希望入手对监狱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被试选自某市5所监狱,共83名服刑人员。结果:(1)服刑人员的希望主要分为六类:早日回家、监狱生活的改善、身体健康、出监后生活的好、国家强大与司法公正、其他;(2)不同刑期和不同服刑阶段的服刑人员希望类型有所差异。结论:(1)服刑人员的希望对结果的期待较多而实现的方式较单一;(2)增加实现希望的路径是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查询检索,收集服刑人员谈话派生资料(n=13),通过三级编码分析、构建理论, 探索服刑人员从犯罪到守法的重塑法治价值观过程。结果显示,服刑人员心理变化分四阶段:1)接受期,认清身份,端正态度;2)积累期,学法习德,修正扭曲;3)转变期,反思总结,守法自新;4)拓展期,延伸法治,规划未来。通过管教民警引导,服刑人员联系亲情逐渐修正扭曲价值观,实现守法自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青年罪犯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俊梅 《心理科学》2005,28(1):217-219
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问卷,分析比较了青年罪犯与青年学生的人格特质、次元人格因素、应用人格因素。结果表明:青年罪犯与青年学生在8种人格特质(C、F、G、H、L、Q1、Q2、q)、1种次元人格因素(X2)、1种应用人格因素(Y4)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青年罪犯确有异于同龄人的人格特征,这对青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立“小金库”是一种违纪行为,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小金库”现象却普遍存在。本从社会心理的层面分析设立“小金库”的社会心理特征和“小金库”现象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并提出遏制“小金库”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