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等师范《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直言判断的种类”和“三段论的规则”中,把“这几个孩子是小学生”(第49页),“那些北京人是青年”(第88页)和“那些动物不是鱼”(第88页)三个判断引为特称判断的例证,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编写者疏忽了“这几个”、“这些”“这部分”、“那几个”、“那些”、“那部分”同“有些”、“一些”、“某些”、“有的”、“部分”这两类量项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meta”试析     
我们常看到读者把 metaphilosophy 译为“元哲学”,而且有的读者还解释“元哲学”中的“元”含有“基础”、“根源”、“开始”的意思,“元哲学”意指“基础哲学”,等等。不少读者这样理解 metaphilosophy 这门术语或学科,看来与我们把它译为“元哲学”是分不开的。有些读者对这种译法也有不同看法。对 metaphilosophy 究竟应怎样译才比较恰当呢? 关键问题是应如何译 meta 这一前缀。根据新英汉字典:met(a)-[构词成分]表示“位于……后”,“继……后”,“在中间”;表示“超越”,“总的”。根据《韦伯斯特第9版新大学字典》对meta的解释,除以上的意思以外,还有“更广泛的”和“超越的”意思,并举例如 metaphychology。还有一个解释说:meta与一个学科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周易》革卦"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中的"变"字,熹平石经作"辩",马王堆帛书作"使"。"变"和"辩"都应读为"弁"。虎皮、豹皮做的弁文采斐然,所以《象传》说"其文炳也""其文蔚也"。战国楚地的《周易》中,这个字很可能本来写作■、■一类形体,是"弁"。由于当时"史""弁"混同,有些版本上的"弁"被误认成了"史(使)"。在有的版本中,"弁"被按照当时"弁"的一种习惯用法读成了"变"。而在有的版本中,"弁"又被读成了同音的"辩"。这就是马王堆《周易》"使"、今本《周易》"变"和熹平石经《周易》"辩"字的由来。与此相关的是,《尚书·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及《书序》或本"王辩荣伯作《贿肃慎之命》"的"辩"字,应当本来是"史(使)"字,被错认作了"弁",后来又被读作同音的"辩"。这几个例子说明,早期文献中存在着一些由于战国楚简中"史""弁"混同导致误认并衍生出众多异文的例子,有待于进一步的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雅”、“俗”以及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 “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是重要的文化学范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境界高低,人的文化教养、仪表、人格、操守、修养、境界.“雅”与“俗”又是美学范畴,涉及到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意趣、审美境界.“雅”与“俗”又是重要的文学范畴、艺术范畴,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低程度、境界、情趣等等.下面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来对“雅”“俗”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笔者注意到这个问题是从瑞士比较法学研究所的胜雅律教授的一封来信引起的,胜雅律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还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他从《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上看到我的那篇《“后生可畏”新解》后,来信问了我一大串问题,其中问题之一是:在孔子,更扩大一些说,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女人算不算人。他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对孔子一句话的理解不够准确。那是《论语·泰伯》第20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 “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 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 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相似文献   

6.
论《管子》中的“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管子》书中,“度”字屡屡出现。据台北1970年出版的《管子引得》的统计,全书中出现131次。其使用频率之高,引人注目。根据研究的结果,把《管子》书中“度”字的不同意义梳理如下:第一,法度、制度、准则(名词,读音 dǜ)。根据《说文》的解释:“度,法制。”又据《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鬻于市”。“度”字又可作为标准解。例如: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已经和将要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尽管报纸、电视每天都在介绍它并不可怕,可以治愈、可以有效地预防,但它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口罩、手套、消毒水,板监根、Vc等一切有关物品,有的脱销,有的价格上涨,因为“非典”,很多单位、很多人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已经被打乱了。我是4月13日到北京参加一个师资班的学习,4月23日离京回家,严格说现在正在家隔离。这十几天在京的生活和回家后的感受,使我觉得“非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相似文献   

8.
限制,是从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比如,“船”限制为“轮船”。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于限制方法的具体阐述却并不简单。有的逻辑书疏于具体分析,有的逻辑书在这方面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有必要加以澄清。一、限制是不是给概念增加限制词? 有的逻辑书说,对概念进行限制的主要方法是“在需要限制的概念前面增加限制词。”(《普通逻辑教程新编》)这个表述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不能把“不”说得婉转、令人容易接受的人不够成熟,是否真的这样呢?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不”字,有时确实不好说,或者说得不合时宜。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不”字说好,说得更合乎情理呢?下面介绍5种技巧。 1.有时,同样是表达一个意思,说话的方式却很重要,可以说是其中的要点。就以说“不”字为例吧,既可以生硬、粗鲁地说出来,又可以貌似  相似文献   

10.
若说咱中国人很崇尚“吃”,一点不过。眼下什么样的“美食节”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且一节比一节高档,一节比一节热闹。据有的“高明人士”说,这样能够“吃活”一方的经济云云。但无论怎样,老祖宗的话还是不错的:“民以食为天”。“吃什么、穿什么”的问题是人最关心也最容易发愁的大事。要不,我们中很多人彼此碰面时第一句话为什么总是问:“饭吃了没有?”就是谈到工作时也总有人说“混口饭吃吃”。  相似文献   

11.
一、“轴心时代”与“唯一的结构”哲学的慧识在于从多领悟“一”,并由“一”返观“多”。这作为整体观念的“一”,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历史哲学所冥证的文化理念。在雅斯贝斯看来,“历史哲学意味着对历史的意义、统一和结构的探究。”(雅斯贝斯,1988年,第68页)雅氏的这一文化理念起于他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历史观所导致的文化危机的忧虑。既要警惕绝对主义者把历史视为一个封闭而注定了的整体,又要反对相对主义者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弃历史整体的存在,进而为历史冥证本真的意义、开放的契机与虚灵的结构,这是雅氏历史哲学自始面对并力图解决…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王锐生同志在《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中说:“人性就是人的本质。”我反复细读数遍,终未找出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大概他是把这一命题作为已知前提运用的,以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人们是在什么意义上用“人性”一词的。二千多年前孔子有过“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他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  相似文献   

13.
小张在北京某工厂工作。他在上海的大哥不久前来信说:他们的父亲想到北京来一趟,但因父亲年事已高,因此想等到有同志到北京出差时,请人陪同来京。具体时间请等电报。过了一些日子,电报来了。只见电报上写着: “父(17)日乘(22)次来京”看着电报,小张犯难了。父亲到底是哪一天到北京呢?按这份电报上的文字,可以理解为“父亲17日乘22次离开上海来京”,也可理解为“父亲17日乘22次到达北京。”如果是前者,那么明天就不用请假去车站接人;如果是后者,那么明天就必须请假去车站接人。为了保险一些,小  相似文献   

14.
“卦变”说辨析常秉义一《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变”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人殊。所谓卦变,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变说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  相似文献   

15.
说“雅”     
张峰 《思维与智慧》2014,(12):61-61
1 所谓雅士,不单是指吟风弄月、醉心琴棋书画的文雅之人,更是指那些心存大志、品性高洁,不肯向世俗屈服的狷介之士。2 “雅”首先是真。装腔作势、装模作样、装神弄鬼都是与雅背道而驰的。“雅”蕴含在血液中,生长在骨子里,流露在人的精气神中。  相似文献   

16.
“部分”与“有的”都是表示没有断定全部的量词。但是二者也有区别,我们不能把用“部分”和“有的”作为量词的判断,简单地视为同一种判断。“有的”是表示“至少有一个”的意思。至少有一个是多少?数量是不确定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还可以是全部,它是一个特称量词。“部分”是表示“至少有一个,但是并非全部”的意思,它所表示的数量是比较确定的。因为“部分”不仅表示“至少有一个”,同时还表示“并非全部”,所以我们称它为复合的特称量词。  相似文献   

17.
教会与工人     
徐玉兰 《天风》2006,(2):22-23
哥林多前书3章5-15节,这段经文说明了教会与工人的关系,也说明了教会的性质和工人工作的性质是相互关联的。哥林多教会由于生命幼稚,出现了不正常的教会与工人的关系,便产生了分门别类。有说属保罗,有说属亚波罗,有说属彼得,有的自称属基督。所以保罗说:“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无非是执事,照主所赐给他们各人的,引导你们相信。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林前3:5-6)其意就是说明教会不属于某一个工人,教会是属神的。保罗说,我们(做工的人)是与神同工的,你们(教会)是神所耕种的田地,保罗与亚波罗两位与神同工的人,一个栽种,一个浇灌,他俩就像勤劳的农夫,但  相似文献   

18.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我們应当注意一些什么問題呢? 第一,要消除疑虑。我曾經在一次人民日报召集的有四十余名学者、?也渭拥淖劵嵘咸秸庋姆从?有的人怕“鳴”錯了,怕别人“乱扣帽子”;有的人怕“鳴”得不好,反而“引起許多麻煩”;有的人甚至怕將來被“整”、被“斗”,帶來“灾禍”!等等。这就是說,目前还有些是疑慮重重,勇气不足,抱着“观風色”、“走着瞧”和“不求有功,但求無过”的态度。为什公会產生这些疑慮呢?我想: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过去缺乏自由討論的濃厚空气,学術文化界还存在着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習气,某些党的和國家的部門的領導人对学術思想問題采取簡單化的态度(有的甚至是粗暴的态度),所以便  相似文献   

20.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希腊人泰利士(Thales,公元前624—547年)是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士之所以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就是因为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提出了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始基”。那末,为什么说“水是始基”是一个哲学命题?它的开创意义何在?它是怎样被提出来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