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女性思维方式在各学科中的具体表现或运用是很广泛的。这里我们只举几个主要领域里的例子。 (一)伦理学领域是女性思维方式影响较大的一个领域。在传统伦理学中,不论是康德主义还是功利主义,伦理学家们建立起一套又一套的道德原则,强调只要遵守这些原则,人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违反了这些原则,就是不道德的。这个传统所体现的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女性思维方式的倡导者认为,传统伦理学无论从形式还是从方法上都有问题。从形式上说,传统伦理学运用“父式”语言说话,以权威的口气颁布道德命令,强迫人们遵从;从方法上说,由于它建立起来的原则与实际情况总有距离,各种道德原则常常相互矛盾,即使  相似文献   

2.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俊人 《现代哲学》2003,20(1):65-75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某种解答。通过“善(好)生活”、“利益(关系)”和“人性(潜能)”三个核心概念,作者力图阐明道德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并从人类的生活目的、行为方式和人性潜能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人类道德生活所内含的美德一目的论与规范一道义论之双重维度。  相似文献   

3.
黄金规则以道德主体的共性为基础,在所谓合乎道德的行为里,道德主体是可以被替代的。这显然没有考虑到道德主体之间的差别。钻石规则以道德主体的差别为基础,特别突出天赋上的差异,但又不是对黄金规则的否定,而是对它的补充。在这里,道德规则不再束缚人,而是最大限度地刺激人在道德领域作出最勇敢的行为。以钻石规则作为补充的伦理学要求人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应他人最大的需求,鼓励每个人做只有他自己才能做得最好的事,从而有助于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的创造提供论证。  相似文献   

4.
女性道德素质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女性道德良好发展的保障是建立健全女性道德社会支持系统,从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提供女性道德建设的支持。具体应从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与家庭教育以及男性的支持与认同几个方面来促进女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女性道德状况调查包括女性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女社会公德和女性道德的总体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女性道德状况总体较好,女性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受到较高的评价,人们对传统女德的认同度很高,但女性性道德和社会公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康德根本恶理论的核心概念"趋恶倾向"解释为一种向恶潜能。这一潜能属于人类种族,并可在个体意念中现实化。基于这种解释,可以建立对根本恶理论的核心命题——人本性上是恶的——的准-先验论证。该论证将经验中违背道德的行为追溯到它们在人类本性中的先验根据。康德的人类自由概念,也将由个体在善恶间选择的自由,扩展到种族向善、向恶两种潜能,这两种潜能为个体现实的善恶选择提供了先天的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学认为道德成熟的标志是通过道德教化而达到人与周遭环境的和谐,以及人对具体情境做出及时反应的实践智慧的增长。道德教化是唤醒内在于人自身中的道德潜能的过程,应首先让人们意识到内在于他自身的道德情感,然后依据道德规范在实践的过程中让道德情感得到充沛发展,进而形成道德人格。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于修身的实践,君子应从有关身体的伦理做起,一步步向外推广,直到洞悉天地之大德。此外,由于道德风气的传播主要依靠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所以社会中的主政者对此负有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以20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个无结构性问题,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情境问题特征和呈现方式对个体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近性、后果可能性等问题的道德强度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特定情境条件下被试对无结构性问题的道德敏感;问题呈现的道德框架变量在部分场景中影响被试对无结构性问题的道德敏感;女性被试总体上表现出更高的情境性道德敏感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美 《伦理学研究》2007,(5):64-67,77
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干细胞来源的伦理争论,提出了如何看待"胚胎道德地位"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有三种观点,它们分别从生物性、理性功能以及人的潜能性来界定胚胎的道德地位。通过对三种观点的分析,本文强调坚持人的尊严原则,是推动新兴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厌恶     
厌恶是人的基本情绪,而道德厌恶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厌恶形式,其不仅是人作为道德存在的外在标识,同时也是人提升其道德境界的内在进路。作为一种"恶所当恶"的道德意识,道德厌恶可以视为先天潜能与后天教化的交融结果,其主要表现形式则体现为"恶人"和"恶己"这两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1.
在绝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具有负面的价值,而在相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又有一定的正面价值。道德代价的正面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环节;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维度上,中西方在道德与法律关系上经历了不同模式,中国表现出德法合于礼、以德为主、强德弱法,而西方则体现为德法分设、以法为主、强法弱德。在逻辑维度上,道德与法律同时存在,但作用于人的行为方式却有明显界分,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道德构成了法律正当性的基础,法律是实现道德之治的必由之途。在规范维度上,道德和法律交替至上,在立法阶段道德为上,法律服从于道德。在执法和司法阶段法律为上,法律成为首要的判断标准,道德仅是法律的辅助。在立法、执法及司法之后阶段,道德取得最终的评价地位。道德与法律是可以互相协调的,通过制度建设使二者达到平衡与和谐,在道德涵养法律的同时,以法律促进道德的普适。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道德自强源于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即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法律相比道德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道德理论上的困惑,主要有三:一、应当怎样看待共产主义道德?二、应当怎样看待道德和道德的作用?三、应当怎样看待集体主义原则?有矛盾才有困惑。当前道德理论上存在困惑的时代背景,却客观上反映了在道德领域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资产阶级思想家在道德理论上所作的变革具有进步的意义。如果人们只知道肯定他们对道德理论的贡献,却离开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德心理上,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在道德心理的内涵,道德的心理动力作用机制,道德心理对人格的影响等方面均表现了很大差异。但是,它们也在道德自律、道德心理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等方面有相同之处。这些异同为当代道德心理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俊人 《现代哲学》2003,(2):46-50,58
四、人性与人的道德潜能如果说,将利益与互利作为人类道德的客观基础,实际隐含着一种消极的人性理解,即设定:人本性自私,只是因为自利最大化的主观要求或欲望只能通过互利的社会契约机制才能实现,因而互利便具有一种基本的道德理性意义;那么,对人性的积极理解就可以被看作是对人类道德之主体基础的探究,即设定:人性本善,而  相似文献   

17.
冷清秋是张恨水先生笔下极具代表意义的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她不仅是《金粉世家》的女主人公,也是张先生众多小说女主人公的缩影,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无奈之情。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女德是传统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狭义的角度探讨了传统女德的内涵 ,即分析了“三从四德”的内涵及其特质 ;分析了传统女德对传统女性人格建构的双重效应 ;阐述了传统女德对当代女性道德建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关于道德继承问题的讨论,从一九六三年八月到现在已经快二年了。在这将近二年的讨论中,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评价历史上统治阶级的道德,历史上统治阶级的道德(即奴隶主的道德、封建地主的道德、资产阶级的道德)能不能继承?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20.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制。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非理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基于心理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