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概念的合法性与内涵仍有待澄清。本文简略梳理了学界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路径:思维抽象路径把抽象劳动理解为具体劳动的共性的思维概括,却带来难以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缺乏社会和历史维度等问题;交换抽象路径把抽象定位于市场交换,突显了抽象劳动的历史与社会维度,却有把价值的源泉放在交换领域中的嫌疑;劳资抽象路径进一步从劳资关系来理解抽象劳动,抽象被定位于资本对劳动的抽取或提炼,却带来重新界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等挑战。最后本文提示了一项有待开展的预先工作,即细致梳理"抽象"一词的含义与用法:抽象的基本含义是分离,而不是无差别化。  相似文献   

2.
康德断言,人的意志自由与其经验性活动的必然性是相容的。学界对康德的相容论作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争论双方分别站在本体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不断有新的代表和观点出现,而主观主义的解释成为了更为流行的解释。本文首先对康德的理性、行为、品格、意向等相关性概念进行分析,说明它们的对象都有本体和现象两个层面,梳理了理知的品格与经验性的品格的微妙关系,继而介绍和讨论相关学界争论中的重要观点与论证,最终说明,本体主义的理解,而不是主观主义的理解,才真正契合康德的相容论。主观主义解释尤其难以说明,理知的品格和经验性的品格如何统一于同一个主体,而前者又构成了后者的根据。这种解释通过理性本体与理知的品格不能被用于解释行为,来说明理性与理知的品格并无规定行为的力量,这也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3.
意义概念的解释决定着逻辑形式和逻辑理论的形而上学,以David Smith为代表的西岸解释通过对胡塞尔的意义理论的解释提出了一种柏拉图主义意义概念,哥德尔对胡塞尔的研究也加强了这种对意义的实在论理解。相反,John Drummond则反对意义与对象的本体论差异和意义实在论,但东岸解释缺乏对逻辑有效性的具体说明。本文认为,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中初步刻画的部分论与意义理论存在关联。运用部分论的分析,本文将反驳柏拉图主义意义概念,并通过部分论来说明意义、逻辑形式和对象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思维总是以抽象的、概括的形式把对象反映在概念之中。每个概念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抽象,而一般说来,各个概念的抽象程度都不相同,有高低之分。事实上,逻辑学上所谓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就抽象程度而言,前者的抽象程度总比较地高于后者。概念间普遍存在按抽象程度高低结成的逻辑关系。例如,牛、牲畜、农业财产、财产、财富。有的逻辑学家形象地把这种概念系列叫做抽象样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概念是用语词来表达的。因此,每个语词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抽  相似文献   

5.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有直接联系。本文试图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简要阐明词义的社会性。1、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词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折。从社会性出发,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在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把思维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用词的  相似文献   

6.
儿童语言和认知(思维)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政援 《心理学报》1994,27(4):347-353
在对幼儿从出生到3岁语言发展追踪研究和有关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儿童语言和认知(思维)发展的各阶段及起作用的因素,探讨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儿童在1岁前(前语言期)的具体思维阶段有认知(有感知、记忆、表象和思维),但还没有真正的语言。这说明语言不是先于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与语言相联系。但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2)认知(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3)认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双向的,辩证的,是复杂地交互作用的。(4)应以辩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语言和认知(思维)的产生。人类所以有语言,有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维,都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8.
"象"是张载哲学体系中重要的概念,有物象和心象两层涵义。物象表示"气"的形下的显现形式,为感官对象,不仅包括有形,还包括无形之象。心象表示"气"在意识中的显现形式,为思维对象,包括意识内容中的虚、理等形上概念。物象与心象作为同一物"气"的两种不同显现方式,都是"气"之"象",从而统一了形下与形上,是理解张载"气"论哲学体系的关键枢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发生成论”和“理性创设论”是传统道德哲学关于社会伦理秩序生成的两种理论模式。“自发生成论”认为,伦理道德不是纯粹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人类行为实践的自然结果;“理性创设论”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自觉建构的结果,是人类理性创设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模式都以抽象的人性为其理论基础,无法合理解释个体与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基于现实伦理实体的“创生拓展”应成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发生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维活动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主体的自我思维和这种思维在公众交流中的传达和表达。思维活动的内部过程与思维活动的表达并不完全一致,它是一个比语言表达有更丰富内容的运动过程。本文提出一种组块论模型以说明人类思维活动的内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笛卡尔的作品中包含两种自由概念,一种是无所谓的自由,另一种是自发的自由。对于无所谓的自由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其解释成能力,另一种是将其解释成状态,而对于自发的自由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是其本质,另一种则认为自主性是其本质。对两种自由的前一种解释是不相容论的观点,后一种解释是相容论的观点。不相容论和相容论的解释方式一直相持不下。通过分析笛卡尔作品中的思想可知,笛卡尔自由意志的相容论解释更能贴近笛卡尔本意。笛卡尔的意志自由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二阶概念,通过这种二阶概念,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即使意志受某种人类本性的必然性的制约依然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12.
历史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无可争议的根本性意义①,但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却不是无可争议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曾长期流行一种将历史与自然割裂的旧唯物主义的解释;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则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将历史与自然一体化的黑格尔主义的解释。近些年来,虽然受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人们将黑格尔主义涂上了生存论的色彩,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事情的实质。诚然,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比之旧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且在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形成中起过重大作用,因而从旧唯物主义的解释转…  相似文献   

13.
潜意识作为一种未被直接察觉到的意识,同显意识一样贯穿于人类意识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以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体的特殊反映方式,参与大脑整体思维功能的实现。以往,虽有不少潜意识之说,但大都拘泥于心理学的“本能论”、“泛性论”和“非理性主义”范畴,造成了潜意识研究的种种困惑。本文则从哲学角度对潜意识的本质及其在认识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作了探讨,旨在实现人类理解自我的飞跃。潜意识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仅在实践中逐渐被人们所公认,而且也为现代实验心理学通过对脑阈限下的各种不同潜意识信』急的电反应…  相似文献   

14.
态射的建构与发展:发生认识论的一种动态形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凤  林敏 《心理科学》2006,29(2):499-501,495
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的心理发生及其形式化。对于后者的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皮亚杰建构了“群集”结构来解释儿童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方式,70年代又引入了数学范畴论来解释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发展,再一次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与科学发展两者间的连续性给出了明证。数学范畴论是对数学对象的结构间变换进行形式化的一个数学分支,建构的思想以及对所建构结构进行转换是范畴论的本质,而其中作为范畴对象的态射与态射组合体现了其建构本质,且能最为妥贴地描述认识的动态发生与发展。新的理论建模将对应与转换揉合在一起更好地阐释认知发展过程中每一转换过程的机制与结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认识发生过程中对应、转换的发展,以及所引入数学范畴论中态射的概念,来阐释认识发生中认知生成工具———态射———的建构与发展,以及认知结构的系统发展,从而对皮亚杰晚年这一形式化工作予以简单说明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运用“理性”概念来诠释先秦哲学的确有助于揭示中国思想的特点,但同时也揭示不同学者对此概念运用的任意性。无论是葛瑞汉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理性论辩的宣称,还是陈汉生对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理性”概念的断言,都仅仅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西方对“理性”的传统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东西方的相应经验。这一解释模式所揭示的,不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恰恰是西方概念体系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因而始终僵持于“本原”问题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并以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说明二者的统一。旧唯物论以自然界为精神的本原,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用自然来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从而把物的尺度当作人类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物论的自然本体论;旧唯心论则以精神为自然界的本原,试图把自然还原为精神,用人类的精神活动来解释自然,从而把精神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心论的精神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论述的问题,是长期以来用论上有争论的问题。但是,引起我论述的兴趣,倒不是基于理论上的争论,而是基于我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和理解。现把它形成文字,以期与大家进一步来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有几种情形:动物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件;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成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幼儿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健全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病态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抽象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等等。我们认为,在这众多的情形之中,要论证"思维与语言可分性"命题是否成立,则只需其中任何一种情形被证实即可。  相似文献   

18.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细胞结构,是人类进行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个体概念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反映其思维的发展水平。因此,自本世纪初以来,对于个体概念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为世界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读“自然价值”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 ,马克思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前提上的价值讨论 ,旨在揭露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奥秘 ,表达了鲜明的理论立场 ,这与今天人们对于自然价值的哲学经济学分析“路径”不同。因此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避免望文生义和实用主义的误读就十分重要了。一先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看待自然价值的。第一 ,自然有使用价值 ,但本身并无价值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就使一个物可以对人有用而不必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例如 ,空气、天然草地、处女地等等”(马克思 ,1…  相似文献   

20.
孙小玲 《世界哲学》2016,(5):140-146
借助对义务(道德)意识构成的现象学分析,我们可以将康德的至善概念解释为义务意识原构成所预设的道德世界,从而将至善论界说为康德的善理论的一个自然延伸。这一解释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回应对至善概念的批判,而且勾连了法则与目的,并因此提供了一种对康德思想中的目的论维度的新的理解路径。文章也在强调至善概念内蕴的共同体维度之同时批判了对康德至善与道德世界的政治解释,坚持了自由在康德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