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与语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隋晓爽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3,26(5):930-931
1 引言  Premack等人在 1978年对黑猩猩的研究中首次提到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的概念。说一个个体有心理理论 ,意思是个体可以将心理状态归向自己和他人。人们一般认为心理理论有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 ,是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认知领域 (domainspecific)。Tager-Flusberg&Sullivan(2 0 0 0 )从主体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一个心理理论模型 ,认为心理理论包括两个成分 :社会知觉成分和社会认知成分。社会知觉成分属于人的知觉范畴 ,包括区分人和客体、对人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所反映的心理状态进行在线的迅速的判断 ,这可…  相似文献   

2.
情绪智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智力是人格结构中认知与情绪相互渗透的心理结构,表达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情绪智力影响着情感的建构与调节,在社会动机行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它成为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本文旨在论述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众对SARS信息的风险认知及心理行为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全国17个城市的4231名市民进行了SARS疫情中风险认知特征和心理行为的研究。结果发现:(1)负性信息,包括患病信息和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更易引起民众的高风险认知; 正性信息,包括治愈信息和政府防范措施的信息,能降低个体风险认知水平。(2)我国民众5月中旬风险认知因素空间位置分析结果表明, SARS病因处于不熟悉和难以控制一端,“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处于不熟悉一端,这是引起民众风险意识的主要因素。(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SARS疫情信息是通过风险认知对个体的应对行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 并初步验证了风险评估、心理紧张度、应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等指标对于危机事件中民众心理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发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美华  白学军 《心理学探新》2005,25(2):35-38,43
近十多年以来,执行功能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认知灵活性是执行功能的主要成分,它对个体能力发展和对环境适应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从认知灵活性的本质、发展、研究方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心理危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比较,从认知模式出发,强调个体合理的认知对危机事件的干预。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并分别在危机干预系统的三个阶段分别有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从而对中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系统全面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使用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探讨情绪调节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是情绪调节脑电研究中的一个典型成分,在不同的时间窗中分析LPP的波幅的变化及其优势激活脑区的迁移能够反映情绪调节加工过程中个体由对情绪刺激的感知到相应的认知调控过程的转变。LPP的时间-空间迁移模式被应用于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揭示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期个体情绪的潜在神经机制。研究者关注幼儿期、童年期、青少期、成人期个体在情绪调节加工过程中LPP波幅的变化及其时间-空间迁移模式特征,把不同年龄段个体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与其大脑关键脑区(主要是前额叶)发育状况进行联系,为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主题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LPP在异常发展研究中应用,关注大脑发育与激素变化对LPP变化的影响,并加强对LPP调节效应的个体差异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古老现象的权力,却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崭新课题。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对权力心理进行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研究。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权力的存在或激发广泛地影响了个体有意和无意的社会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些心理和行为既包含消极的成分,也包含中性和积极的成分。文章指出了权力心理学具有“强调社会认知、基础认知甚至神经机制”等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成长:5·12地震创伤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倩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623-630
创伤后成长是人们与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改变。对此概念的认识存在着结果与策略、建设功能与幻想功能、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的争论。对它的解释模型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概念澄清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并为5·12震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空气污染会对神经系统、脑功能及认知功能造成损害,且伤害多集中于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空气污染会降低主观幸福感,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增加自杀风险。不同的污染源影响认知与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是不同的。除生理机制外,空气污染也会通过媒体表征间接地对个体或群体产生心理影响,且影响的严重性程度与社会脆弱性和心理韧性有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空气污染损害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发病机理,空气污染对中国民众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及在不同社会群体上的不平等性,并针对特定人群发展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压力(stress)是刺激与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农村留守妇女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兴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导者和精神文明塑造者,然而她们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其压力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因素,不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价值。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压力源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本文通过对近10年文献的回顾,归纳和总结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源、心理压力的总体状况和心理压力的差异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针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合理预期和想象未来事件或场景, 有利于个体做出适应性反应, 促进生存与发展。近年来, 研究者对想象未来的认知加工成分和神经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想象未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我们首先概述了想象未来实验常用的思维采样范式和词语-线索范式, 接着介绍了想象未来的自我参照加工、心理场景构建等认知加工成分。此外, 特别介绍了想象未来的默认网络模型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大尺度脑网络, 并进一步提出了想象未来的脑网络研究框架。未来的研究可从想象未来的动态脑网络、复杂脑网络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角度入手, 深入探究想象未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林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400-1407
神经机制分析是价值观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内稳态机制和情绪反应的固有模式可能体现出价值观的神经生物原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试图从子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观结构等方面寻找价值观的神经实体证据,也对价值评价、价值决策等相关过程进行了神经活动分析.初步发现了个体价值观与部分脑区活动的相关关系,涉及前额叶-顶叶-颞叶神经网络带的众多大脑结构.未来研究可沿循静态的价值观结构和动态的价值观加工过程两条线路,整合和完善现有分散的神经生理研究,将有助于更系统地理解价值观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口语报告分析,形成图形推理的认知成分模型。引进多策略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MLTM for MS)将图形推理的认知成分模型与心理测量模型加以整合,对235名中学生图形推理认知特征进行诊断。结果发现:(1)图形推理总能力相同的被试,各成分对应能力即视知觉识别能力、规则构建能力、规则应用能力不一定相同。(2)被试使用知觉分析策略和分析策略的正确作答概率较高,而使用猜测策略的正确作答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视觉诱发电位内源性成分波幅的任务负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峰  苗丹民 《心理科学》1998,21(3):275-276
1引论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简称ERP)是Sutton于1965年首先报道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s,简称VEP)是ERP的一种特殊诱发方式。TIP与ERP一样,在其基本成分中,NZ与P3波同属于内源性成分。目前大量实验证实P3波有其明显的波幅任务负荷效应。Picton认为个体对现实刺激进行认知决策时,NZ与P3波以复合体的形式出现,做为认知决策的标记。既然如此,NZ波也应同样具有与P3波相似的波幅负荷效应。相反,个体对于缺失刺激进行认知判断时,NZ与P3波是否仍以复合体的形式出现以及表现出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魏勇刚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6):1514-1516
心理账户是普遍存在于个体心理中的一套或者多套记账体系。这种体系往往是以非预期的形式存在,并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潜在的影响。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个体在行为决策时往往无意识地偏离正常的价值判断或者计算法则,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作用机制可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价值判断、情感决策以及自我控制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个体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会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大脑的发育而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研究者采取众多研究范式测量了成人心理理论。在进行心理理论加工时,青春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后部,而青年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右颞上沟。根据研究结果,学者们构建了两成分认知模型、共享回路与中线结构整合模型以及心理理论多层次模型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能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应开发有效的研究范式来逐步揭示心理理论本身发展的特征、心理理论与外界因素如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解读互动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地震波及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控制圈量表(SOC)对1287名地震波及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地震波及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佳,主要表现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方面。(2)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水平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控制感影响着社会支持水平,心理控制感强的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更高。结论: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都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这二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探讨心理障碍产生的心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感戴情绪是指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后所体验到的感激心情,这种情绪是伴随着个体对帮助情境的评价而产生的。为了揭示感戴情绪发生的认知条件,研究以自编8种不同实验条件的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采用2×2×2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考察被试对动机、代价、价值三个变量的认知评价,揭示感戴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对施恩者动机、施恩者付出的代价以及恩惠价值的评价是受惠者产生感戴情绪的认知条件;施恩者动机、施恩者付出的代价、恩惠价值各自独立地对感戴情绪的发生产生影响;知觉到的利他动机、高代价和重要价值能产生更为明显的感戴情绪。  相似文献   

19.
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风险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而,风险认知研究也愈显示出其重要性.“风险认知”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且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心理测量范式”是风险认知研究所遵循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包含各种心理测量技术的理论思路.风险认知研究有助于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工作,并制约着有关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焦虑心理与自杀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虑是指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极其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不恰当时,会对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危害作用,尤其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这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揭示青少年的焦虑心理并进行有效防范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