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它与其它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归宿的。同样地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大优点是它建立在现代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因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息息相关。 2 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历史教训和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实践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和新发展 ,都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待总结和概括的丰富材料。而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统一的高度 ,结合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在当代的发展 ,对这些新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创造性探索 ,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本刊继以前开设的“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哲学探讨”,进一步推出“哲学与社会主义”专栏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主、客体关系的体现——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论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两大本质规定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结,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思想体系与价值思想体系的有机融台和统一。 提出“人民共同富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价值观,指出这一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新概括,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3.
编写哲学教科书自然要考虑、说明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为此,当前考虑和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我认为很有必要。一、哲学和社会主义恩格斯曾经指出:现代的唯物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中直接论述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发展的关系,论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发展怎样导致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编写教科书不能不论证和体现这一“理论终结”。这也是说,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发挥自己的政治的意识形态功能。不仅如此。现在社会主义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而是有几十年历史实践的现实。现实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经验。为了向前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就要正确地总结这两方面的经验,而最根本的总结必然是从哲学理论上的总结。也只有从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费尔巴哈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这个问题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坚持革命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成为共产主义者重要的条件。这也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者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指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理论,其宗旨和归宿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着眼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荣辱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变革作用,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交”,并不是互不相干或可以互相取代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应当说,这是发人深省的。全面而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为此,还需要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矛盾运动的客观趋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所周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但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加以展开。马克思在为《资本论》所写的几大手稿中,对这两个方面都有所展开,作了一系列原则论述和预测。可惜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这些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造成对科学社会主义简单化理解、甚至划不清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界限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特别需要结合新的情况来发掘、发挥马克思的这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同时,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新特点,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也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供总结和概括的丰富材料。着手做这项工作,必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紧迫课题,例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前景;怎样从世界普遍交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观点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需要怎样的物质技术基础,怎样理解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在激烈的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卓有成效地吸取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的现实可能性和有效途径;世界普遍交往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同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实践同发展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如何从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说、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中理解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统一的高度,结合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学科在当代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探索,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哲学基础。我们相信,在这个历史关头,本刊开设“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哲学探讨”这个专栏,一定会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而“物质”则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础。在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实践”与“物质”这两个范畴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下面的两篇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选用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以利于讨论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7.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些年来对它的研究,无论对于拓广和深化认识论的研究,还是对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意义,都有促进作用。无可否认,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脱离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错误倾向,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对它的研究,相反,为了澄清理论是非,更需要深入地研究它。而且,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和强化广大干部和群众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阐述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时提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究竟是指的唯心主义的原理,还是指的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问题的讨论,目前正在进行。其实,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早已确定了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来都足唯心主义的原理,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而且从来都是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是一个早已彻底解决了的问题,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而且只是反映论,它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有着原则的区别,绝不能加以混淆。  相似文献   

9.
略论科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科学的价值孙伟平齐友所谓“科学的价值”,是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的意义,因此它的完整确切提法应该是“科学的社会价值”——在我们看来,任何价值都是指事物对于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的意义,都具有属人的、社会的性质。因此科学的价值问题不仅是个科学学、科学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价值观和历史观问题。但以往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宣传,大多注意了“科学”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现实联系,而对于“价值”的特征及其在科学与社会关系上的普遍形式,则缺少更深入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导致一些概念和观念上的未明甚至混乱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目的,是讨论欺坎伦的实质性道德动机理论(moral motivation),如何能回答"我为什么要道德"的问题,并且他如何通过这个理论来解释道德理由(moral reason)较其它理由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我们认为,斯坎伦的动机理论,诉诸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的关系这个实质性的价值,来说明道德要求的给予理由的效力,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的道德经验,而较之效益主义也不见得高明。其次,他对于道德价值较其它价值更重要和具有优先性的论证,也没有说服力。因为当道德价值与其它价值相冲突时,并不是道德价值总是优先的,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实践,远较斯坎伦描述的为复杂。宣称道德价值总是有优先性,是一个太强的论旨,因而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新时期价值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观基础。在当今新旧价值观念交替之际,学好邓小平新时期价值观,对于我们深入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建新时期社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邓小平新时期价值观的内容结构邓小平价值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多方面的内容中,邓小平注意处理好如下一些基本的价值关系:第一,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是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邓小平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把物质价值作为基本的…  相似文献   

12.
“亚洲价值”是指:1、我们亚洲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2、亚洲人的价值标准要比近几百年来主导世界、也主导了亚洲的西方价值标准优越;3、今后人类的价值观应当以亚洲人的标准为标准。它的主要倡导者有马哈蒂尔、石原慎太郎和李光耀。后者对亚洲价值最概括的话是:“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亚洲价值的提出是针对当代西方的社会思潮——“个人第一,社会第二”的极端个人主义。因此这个概念一出现就受到西方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的意义,争论双方有很不同的看法。作为参加讨论的一方,我以为这个讨论提出的是如何宣传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倾向问题,是一个如何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根本问题上,在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上贯彻唯物辩证法和批判形而上学观点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中说:“我们要反对主观主义,就要宣传唯物主义,就要宣传辩证法。”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违反了唯物主义,固然是主观主义,违反了辩证法,也是主观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违反辩证法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片面性就是一种主观性。一切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如果不如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全人类利益”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全人类利益”,是以往重视和研究都很不够、造成思想混乱较多的一个问题。随着全球性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局势剧变,南北冲突激化,新旧格局更替,人权问题上的争论,民族主义浪潮的泛起和宗教冲突的加剧,这个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涉及面很广、关系人类发展前景的重大课题之一。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集中体现不同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的价值观、历史观之矛盾冲突的一个焦点。要在应有的理论深度上对这个问题作出透彻的回答,首先需要从“事实”与“应当”的辩证关系或者说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统一的高度,揭示这个问题的实质所在。为此,是否应当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观点,对金球范围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深刻的分析和精确的理论概括呢?同时,作为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对于“利益”、“需要”、“价值”等相关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区别与联系),也需要做出尽可能确切的界定。这篇论文的探讨是初步的,考虑到文中所涉及问题的重要性,现发表,以引起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准确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新"在何处。为此需要探讨三个问题:"何谓唯物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性问题"、"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二元论还是一个有机整体"。参与对话会的学者就此展开了充分讨论,并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和观点。从原初语境来看,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并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灵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并没有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严格地对立起来,而是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客观诠释两者的优劣,以此来彰显"新唯物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革命意义。当恩格斯将这一文献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时,唯物主义则是在与唯心主义的严格对立的意义上理解的。厘清这种语境上的变化,为我们准确诠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我们重新理解实践与历史性的关系、物质生产与历史性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二元论的关系,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确切概括。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需要突破已有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化的理解,也就是应特别注意研究并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就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批判理论。这是同一理论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缺少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侧面的…  相似文献   

17.
价值的相对性这个老问题取决于通常隐藏在分析平面下的诸多理论观点和约定。为了能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小心行事,还要揭示所谈及的一些附加问题的解释,因为这些解释仍有模糊不清,疑义百出之处,而人们常常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讨论,就把它们全部接受下来了。  相似文献   

18.
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兴未艾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洪流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许多事物和问题不得不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这样,价值观念及其研究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日益引起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兴趣,理所当然地也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实践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更使价值观问题突出出来,而且一开始就出现了观点分歧。人们在思考:价值范畴是不是哲学范畴?可不可以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与真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说人们的认识有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分,那么,能不能由此说真理也可区分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这种区分的根据何在?它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有何关系?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本刊这期发表了袁贵仁、薛克诚同志的两篇文章,并开辟了“关于真理与价值的问题”专栏,就是想促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且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马克思在通向科学理论殿堂的征程中,不仅通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冲破以往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樊篱,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把握住了时代的脉博,把理论创新与时代课题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把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理论研究的最终指向,因而创立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高度统一并以"改变世界"为旨归的现代唯物主义或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而且从实践的高度揭示了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问题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哲学界近30余年来时有争论且分歧很大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角度,谈谈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20.
当前,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任务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这就要求哲学研究打开新的局面。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又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一般方法论,因此,如何打开新局面,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唯物史观创立迄今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既光辉地证明了唯物史观确实“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也表明了它不是“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