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年片,由来已久。索其渊源,是汉代官吏相互拜谒,所使用的“刺”(也称“谒”)演变而来。据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载:“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 这种“刺”,也称“名刺”。宋代《清波杂志》记: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里的“名刺”,就是用纸书写的“名帖”,也称“拜年帖”。在《癸辛杂识》一书中,也记载了宋代官场中,每逢新年之际,有相互投递“拜年帖”的习俗,当时称“送飞帖”或“送门状”。可见宋代官吏之间,相互“贺节”与“拜年”之俗,是很盛行的。不难想到,下级对上级,以及交往亲密者,定要带着礼品,亲自登门去“拜年”了;对于下级和同僚,则视其关系而投递“拜年帖”,以表礼貌性的慰问与祝贺,从而免去了涉足之劳。  相似文献   

2.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的发挥和运用。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宋人附会并发挥前人注《易》之图而来。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七、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相似文献   

3.
后期墨家所著《墨经》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成就可观,堪与《荀子》比美。它们是先秦心理学思想的两颗明珠,值得发掘、整理。本文引文据伍非百先生著《墨辩解故》一书,对原文的理解也多受启迪。现作如下简单评介.一、关于心理和意识生命活动,心理、意识活动的实质,这是心理学的最根本问题。后期墨家的解答是非常明确的:“生:形与知处也”。(《经上》)意谓形具而知附,然后有生命活动,心理活动。这个“知”字,包括认知活动和意识活动.人的本质,生命的实质即在于人能认知、有意识。认知是“以其知(即智力)遇物(即接触客观事物)而能貌之(即描摹事物形象)”的反映过程;而意识则是意识到“已有  相似文献   

4.
寄庵荞麦面     
子安 《佛教文化》2018,(3):125-127
说到荞麦面,也是关中地区特色饮食之一。不过不称荞麦面,而称荞面饸饹。饸饹,古代称河漏或河捞,出处说法不一,似乎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饮食。王祯《农书》“荞麦”条记载说:“北方多种,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  相似文献   

5.
果洛石经文化,是指近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发现的石刻藏文大藏经。是用金属等工具将号称藏传佛教大百科全书的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也可俗称石头书。这种形式在金石学上一般都被称为“石经”。果洛石经是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板两面镌刻佛经后,按一定规则或顺序重叠而成,远处望去,犹如一堵城墙,当地藏族群众形象地称其为“多卡”(R do K ha)或“多让”(R do R ing),意为“石经墙”。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任何一种文化的出现,主要受制于人的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因素。果洛地区…  相似文献   

6.
庚道集     
道教书名。为多家外丹术著作的汇编。我国古炼丹术称黄金为“庚辛”,“庚道”即炼黄金之道,故名。编纂人不详。卷一有“蒙轩居士书于绍兴甲子中元”等字样。绍兴甲子,系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据今人陈国符考证,书中所载丹法大部分为唐宋人所作,少数为唐以前或元明作品。全书9卷,每卷俱载黄白法(或外丹  相似文献   

7.
陈德群 《天风》2007,(6):23-24
著者:路加医生,他是使徒保罗的同工。在使徒行传的经文中作者多处自称“我们”。表明自己是保罗旅行布道的一个同伴(16:10-17;20:5-15;21:1-18;27:1-28;28:16)。书名:使徒行传,并不是作者路加自己起名的。他称那第三卷福音书(路加福音)为“前书”(1:1),显然称本书是“后书”或“续书”。书中所载是使徒的言行和使徒建设教会的事工,并且议论与救恩有关的要事。因本书是圣灵与使徒同在同工而有的行传,故亦称本书为“圣灵行传”。另外,也有人称之为“第五福音书”,因为四福音是记载耶稣在世所行之事,后一福音是记载耶稣在天上的继续作为。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时候,不知太极图是何物,总见长辈指着它叫阴阳鱼。这个土名字大概是乡下人给起的,不过观其形确像鱼,一黑一白,各有其目,首尾相接,你追我赶,生动活泼,故四十余年,我依然未改旧称。太极图构形简单、鲜明而完美,是世界上仅见的。近几年来,建筑界里不断有人提起太极图,有的说,这是古代道家一种符号、标记,没有多大意义;也有人发凡:“太极图是用一条“(?)”线分割圆,灵活美观,比用直径中分而成两个半圆好看得多。”这些说法仅从太极图表面图形论之,而未能说出图形所含之哲理。太极图并非简单的符号,其所以谓图者, 定有丰富的内容,不然何以称图,叫徽记,叫符号岂不简单。谓之图,当有图之意。图者,是以简洁而形象的画线,把纷纭万事,千言论理,加以高度概括、凝化成图的,达到易记易用的功能,太极图便是这一结晶物。笔者久思有感,冒然臆陈,非存告他人之意,实为探索古人之伟光,以求达人之指教。  相似文献   

9.
胡渭对后人以"五行生成数"和"九宫数"为"河图"、"洛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剖析,辨明了五行、九宫与八卦的关系,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之说,是一套独立的系统,它的五行生成之数说与<周易>中的天地之数说还是相矛盾的,也没和八卦发生任何关系."九宫数"原本与九数图的"河图"(或称"洛书")也毫无关系,也是后人硬把它们扯到一起的.胡渭的考证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但他认为五行数、九宫数与八卦、古河图原不相涉的说法,还是无可辩驳的.  相似文献   

10.
《周易》循环律的特征及普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弥纶天地之道”,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循环律即是其中一条最根本的规律。《周易》循环律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衔的特征,表现为“圆”的基本形式。《周易》的书名即揭示了本书的实质。“周”字虽可解释为朝代名(指周代。孔颖达《周易正义》:“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或地名(指周地,即岐阳。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但我认为从“周环、周旋”这个意义上解释“周”字更符合《周易》一书的实质。在先秦典籍…  相似文献   

11.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种节序风俗或节令风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沿用传统,人们往往仍然称春节为“年”或“大年”,而专称公历新年为“新年”。按照历来的习惯,过年不仅包括除夕夜、元旦(即正月初一,又称元日),而且还要延展到正月初二、初三、初四,甚至到十五,称作“小年”。春节是炎黄子孙特别重视的节日,春节风俗覆盖于神州大地及海外华侨驻地。  相似文献   

12.
引言科学家迄今已发现“人体生物钟”有100多种,但最大最复杂的是“人体三节律”,即体力、情绪、智力的“钟”(简称生物钟),它们的变化周期分别为:体力23天、情绪28天、智力33天。人们从出生之日开始,这兰个周期都由零点起,同时开始运行和循环,首先向正时相(或称高潮期)升高,在达到最高点后逐渐下降,穿越零点(称临界日),周期即进入负时相(或称低潮期)然后再次穿过零点,向高潮期过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以“远”见长,自山水画诞生以来,对“远”的要求,向“远”的发展即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不过远的形式不一,针对这种情形,宋代画家郭熙总结为“三远”,即“高远、平远和深远”。具体说就是“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  相似文献   

14.
道教书名,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南宋绍定(1128—1233)年间,宋理宗命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依旧存道藏内容刻印,共8卷。《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是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动天地,必有报应也”。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15.
在 关 注 称 为 “戏 剧 活 化 石 ” 的 傩 戏 的 过 程 中 , 笔 者 搜 集 到 数 量 不 菲 的 陈 设 于 傩 堂 中 的 神 像 挂 图 ,其 中 包 括 儒 、 释 、 道 三 教 以 及 师 娘 教 、 民 间 坛 神 等 类 别 , 但 犹 以 道 教 “三 清 图 ” 太 清 、元 清 、上 清 为 多 ,可 见 道 教 历 史 传 布 之 久 远 、 影 响 之 深 入 。 仅 就 黔 北 地 域 而 论 ,现 遵 义 市 所 属 十 三 市 县 均 有 傩 戏 分 布 。傩 活 动 的 主 旨 是 “民 间 或 疾 、或 崇 、即 招 巫 祈 塞 驱 逐 之 ” 《遵 义 府 志 》“风 俗 ”篇 。“巫 ”曰 …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河图?什么是洛书?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宋人朱熹等对河图洛书的称谓和刘牧不同:刘牧称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朱熹等以十数图为河图,九数图为洛书。本文沿用的是朱熹等人的称谓。一、河图是五行数图《汉书·五行志》谈到五行和数的关系时说: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一、二、三、四、五是天地生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六、七、八、九、十为天地成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成数又称“大数”,由生数“合”五而成。如:一合五为六,二合五为七,三合  相似文献   

17.
性命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范畴。《易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性”是指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禀赋和个性;“命”指三命,即天的给予或决定。《太上老君内观经》解释说:“从道爱生谓之命,自一禀性谓之性”。意谓人从道,元气所禀的生命本元,谓之性命。性命双修,是内丹的根  相似文献   

18.
象教精严 (显通寺) 象教:释迦牟尼即离世,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故佛教又谓之象教。精:纯粹无染。《慈恩上生经疏》下:“精,谓精纯无恶杂故。”严:庄严,端正尊严。用昭慈惠 (显通寺) 用:用心,使用心力。《盂兰盆经疏》上:  相似文献   

19.
中西哲学术语的双向格义--以《论语》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义”原本是魏晋时期流行的解释佛经的方法 :“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 ,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对于这句话 ,《哲学大辞典》的解释是 ,“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辞汇进行比附和解释 ,认为可以量度 (格 )经文正义”。冯友兰说 :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① 既然是类比 ,当然不会确切 ,据说 ,“格义”之法被鸠摩罗什更加确切的翻译法所取代。但我很怀疑确切的翻译能够离开两种语言之间的类比 ,比如 ,汉语佛经中“有”和“无”、“空”等术语的意义 ,是否能够离开与道家思想的类比呢 ?“格义”在佛经翻…  相似文献   

20.
周郢 《法音》2023,(5):55-56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释义净,其乡贯旧多据唐中宗《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之说,定为范阳;日本武田章《义净の出生地に就いての考》(《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及王邦维先生《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一书中,始据多种史料,考为齐州(今山东济南)。王先生又举《义净塔铭》“齐州山莊人”之语,疑“山莊”为“山茌”之误:“义净生在齐州山庄。山庄一地,名不见经传,很使人怀疑是‘山茌’一名之误。古书‘庄’字常写作‘莊’或‘庒’,与‘茌’字形状非常相近。而唐初齐州所辖数县,山茌正是其中之一,位置在州治历城之西,即今济南市西的长清县。义净后来七岁时入齐州城西四十里许的佛寺里出家,也恰好在这一带。这样看来,义净极可能就是齐州山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