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丽娟  田瑞清 《心理科学》2002,25(2):144-147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活动。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我们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不等速的;(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思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随着人们社会实践领域的扩大,尤其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技术手段的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思维方式也不断更新。创新思维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所达到的高度。根据思维科...  相似文献   

3.
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个体社会化提供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角度,探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的特征。笔者认为角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分,及其为身分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个体的社会身分,反映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换言之,个人的社会身分就是个人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每种社会身分,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人行使为自已社会身分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时,便充当着角色。角色是个人社会身分动态方面的表现。我国社会的个体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具有三个共同的基  相似文献   

4.
一、男性社会化的起点:性角色定型化社会化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使每个社会成员从自然人被教化为社会人,在社会化中人们获得了个性。并且学会了他们所在的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因为社会化对人是如此之重要。它也便成为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性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愿望和行为.掌握这些社会性技能需要儿童具有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应对社会文化震荡需要社会性的宏观策略,更需要适宜的微观策略--个体的自我调节策略.幽默感本质上是认知、情绪、行为、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整合.幽默感的本质决定了幽默对个体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调节作用,能满足社会文化震荡中个体超越各种障碍时的心理调节需要和行为需要.本文通过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幽默作用于社会文化震荡的四个机制:认知中心机制、情绪中心机制、问题中心机制和结果接受机制.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信任是指儿童根据不同线索对信息提供者的可信度进行判断,从而有选择性地相信其所提供的信息。研究影响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因素对于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可分为认识性线索和社会性线索两类,近些年的研究重在社会性线索。为探讨社会性线索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研究者对选择性信任研究的基本范式作了补充和改进,本研究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用其他任务替代物品命名任务,另一类是在熟悉阶段增加信息提供者对寻找者行为结果的反馈环节。采用这些变式,近年来学者们对信息提供者的意图、可信度特质、亲社会特质和群体认同等社会性线索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未来关于儿童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可从探寻新的研究范式或改善现有研究范式、"知""行"分离机制、群体认同与信息正确性的影响、意图与可信度特质的关系,以及选择性信任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5,(5):24-30
网络游戏世界中的玩家在互动与交流中组成了一个虚拟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游戏玩家也发生着社会化行为,实践着游戏内亲社会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型多人网络游戏这一"互动性"环境中,存在"游戏内互动性亲社会行为"与"游戏内服务性亲社会行为"两类游戏内亲社会行为,而且游戏内容与游戏情景对游戏内亲社会行为均有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出: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与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对游戏内互动性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影响强于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游戏内容的暴力性、游戏情景的暴力性对游戏内服务性亲社会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强度由高到低。此外游戏内亲社会行为对线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则随着亲社会行为类型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奖赏指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动机性或娱乐性体验的社会刺激或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介绍社会性奖赏的概念、评估方式和神经基础。针对社会性奖赏与金钱奖赏加工是否存在共同的神经基础的争论,本研究明确指出社会性奖赏与金钱奖赏加工有一个共同的神经基础,但社会性奖赏加工还特异性地激活一些社会性脑区。鉴于理解社会性奖赏加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验证,从而深入理解社会性奖赏加工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0.
石荣  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8):1468-1477
亲社会属性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多数关于亲社会性的理论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人类本能地自私, 亲社会行为是对自私进行反思控制的结果。亲社会性直觉模型却提出了相反的假设, 认为在许多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不需要主动控制自私冲动, 它本身就可以以直觉的(或冲动的)方式出现。亲社会性自动化的行为特征、奖赏寻求的神经特征, 以及儿童亲社会性的早期发展都为亲社会性直觉模型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社会启发式假设可以对个体的直觉亲社会性进行解释, 并从情境和个体两个方面对影响直觉亲社会性的因素进行了预测。这不仅为研究者重新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根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有直接联系。本文试图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简要阐明词义的社会性。1、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词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折。从社会性出发,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在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把思维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用词的  相似文献   

12.
冠礼是中国古代伦理教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作为成年礼教育,冠礼以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为基础,通过仪式活动来提示与强化个体的成人身份的转换,向其传输与其身份、角色相应的道德规范,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同时,庄严的加冠仪式还可以陶冶道德情感,培育道德理性。总之,冠礼在帮助社会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个体情绪加工具有其生物基础,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情绪刺激加工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然而,以往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负性情绪的加工差异。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学生被试20名采用图片感知范式(Picture Perception Paradigm)探讨个体在加工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正性情绪刺激的脑电位活动差异。研究发现:(1)在P1成分上,情绪图片诱发的波幅要显著大于中性图片。(2)在N2成分上,正性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波幅要显著大于正性非社会情绪图片(3)在早期时间窗中,由正性社会情绪图片与非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LPP波幅差异不显著。在中期时间窗中,正性社会情绪图片与非社会情绪图片的LPP波幅差异显著。晚期时间窗中,正性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正性非社会情绪图片。由此,相对于非社会性请刺激来说,正性社会情绪刺激在加工上可能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探讨同伴圈子的形成、圈子社会情境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及圈子文化背景对圈子社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选取某城乡结合部一小学3至5年级898名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 其中在第一年当地城市儿童占36.5%, 当地农村儿童占48.8%, 流动儿童占10.4%。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年都完成《班级戏剧》和《社会认知地图》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体层面上, 圈子成员的社交性、亲社会性、自主性以及同伴接纳显著高于孤立者。城市儿童的自主性显著高于农村和流动儿童, 后两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亲社会性在性别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儿童会依据社会能力的相似性来组成同伴圈子, 且不同圈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儿童也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交往, 形成不同类型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伴圈子。(3)儿童的社交性和自主性随着同伴圈子相应能力的提高而呈正向发展趋势。(4)同伴圈子对个体社交性和自主性发展的影响因圈子所注重的社会文化准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农村-城市圈子比农村-流动圈子对儿童社交性发展的影响明显更大些; 农村圈子的儿童自主性水平更趋于随圈子自主性的提高而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人的心理因素也必然渗透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作为社会的人,其心理因素在科技发展中有着重大影响。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带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的研究课题,需要由心理学、科学学和自然辩证法等理论工作者进行协同研研。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个体心理因素、团体心理因素和环境心理因素,试作一个粗浅的阐述。一、个体心理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个体心理虽然属于个人的心理,但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受社会因素的支  相似文献   

16.
沈汪兵  袁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169-1180
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性的内核, 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上产生新颖独特且实用观点或产品的思维形式。文章基于社会文化的三层次模型, 分别从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或经历以及文化工具三个层面, 围绕人性价值观、中庸取向、非价值性文化传统、海外旅居、多语种学习、以及文化工具所涵盖的文化规则、符号和实物七个方面阐述了社会文化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未来研究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从文化与社会因素的依存性、个体差异控制、文化和创造性思维的类型差异以及多重研究取向协作四方面深入。  相似文献   

17.
张晓贤  桑标  洪芳 《应用心理学》2010,16(4):349-355
社会性害怕和内疚都属于个体体验到的消极情绪,但这两种消极情绪对个体而言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采用临床访谈的方法,以9岁和11岁儿童为被试,探讨他们对内疚与社会性害怕这两种情绪的理解能力,结果发现,(1)随年龄的增长,9-11岁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儿童到了11岁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内疚的第二、第三层次。(2)相对于模糊故事,在内疚故事中,儿童表现出更高的对内疚三个层次的理解。(3)两个年龄组的儿童都能很好地理解社会性害怕情绪。因而本研究认为,儿童对社会性害怕情绪的理解明显好于对内疚情绪的理解,且儿童对内疚的理解可能建立在对社会性害怕理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由于疾病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抑郁症患者或声称抑郁症患者可能会以抑郁症为策略,同时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逃避某些社会性事务,进而实现自我空间的构建和改善。然而,尽管这种策略使得个体获得了一定暂时性收益,但由于个体之间利用策略能力的不平等、抑郁症社会发生机制其背后的社会分层不平等,以及暂时的收益有可能使个体放弃对空间构建手段的改善和追求,这种以抑郁症为策略的空间构建方式将最终维持甚至加剧社会空间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9.
引言合群性(affiliaton)又称乐群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个体积极接近他人,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或倾向,以及被他人接受,认同的程度。合群性的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交往活动以及社会化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合群性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交往的能力和水平。而交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具有较高合群性水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采用简单赌博任务范式, 考察具有“评估倾向”和“行动倾向”的两类个体在反事实思维上的差异及其神经电生理证据。行为结果表明:评估倾向的个体比行动倾向的个体产生更强的反事实思维, 两者差异极其显著; 脑电结果表明:(1)在反映结果快速评价的FRN上, 组别主效应显著,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FRN波幅显著大于行动倾向的个体, (2)在P300上, 组别主效应显著,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P300波幅显著大于行动倾向的个体。简而言之, 两种不同调控方式的个体在反事实思维强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在FRN和P300上得到了反映,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更强, 情绪体验也更加强烈。不同调控方式的个体, 其反事实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