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J.肯尼把维特根斯坦称作“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G.H.冯·赖特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J.N.芬德雷虽然反对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但也把他说成是一位“有重大影响和独创见解的思想家……思想深奥……才华横溢”。类似的说法在论述维特根斯坦的文献中比比皆是。 任何一个人读到这类高度评价,自然都会以为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实际并非如此。为说明这一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指出:在维特根斯坦生前和死后,除了他的少数学生所做的工作外,哲学界的大部分活动恰恰是维特根斯坦著作所贬斥的东西,也就是说,哲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正是那些他所说的在人们充分注意语言之后就会消失的“哲学问题”。事实上近年来大多数当代分析哲学家根本不同意这种主张。实践表明,他们完全没有接受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弗雷格和罗素的哲学遗产对他们所起的作用超过了他的影响。因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们仍然属于维特根斯坦力图否定的哲学传统主流。这对了解维特根斯坦在当代哲学中所占的地位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在前面各章已经看到,他对哲学传统的否定就表现在他对该传统所指定和界定的哲学问题的否定上。除了他自己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哈克在1972年就曾指出,维特根斯坦原著的译者在为这两个概念提供充分恰当的英语译文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为了符合英语表达的需要,英译者们选择的译法并不系统化,因而部分地掩盖了这两个概念在维特根斯坦著作中的重要性和广布性。因这两个概念最充分地表明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故只有在译文选词上保持一致性才能抓住维特根斯坦在他遗作的不同部分中或在他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综观"和"可综观性"这两个概念时其意义的关联性。另外,"可综观表象"是维特根斯坦欲借助其数学哲学阐明的又一重要概念,是他一生努力而未完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正象人们很难用一种传统哲学的模式来规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而又不能不研究他的哲学思想一样,我们也很难以传统伦理学的眼光来忖度他的伦理学,更没有理由忽视对他的伦理思想的研究。确乎,严格地说来,维特根斯坦并非一位地道的伦理学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维特根斯坦特有前理论思维品格和思想表达方式,决定了他的伦理学见解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5.
顾乃忠 《学海》2012,(4):161-166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中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它对以统一性、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文化的既反对又坚持。而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维特根斯坦的情感和理性的对立导致他的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第二,维特根斯坦所赋予的哲学功能与他所认定的哲学本性的背离使文化处于变与不变的两难境地;第三,维特根斯坦对共相、本质的实在论的和非实在论的双重理解,导致他对本质主义的既反对又坚持。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的内在矛盾实际上是他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问 :在《维特根斯坦在 2 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2 ] 这本书中 ,您认为 ,维特根斯坦对2 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这既包括其前期哲学对维也纳学派的影响 ,也包括其后期哲学对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影响。您认为维特根斯坦在 2 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答 :我一直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对维也纳学派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 2 0世纪 2 0年代 ,他对剑桥的分析学派影响极大。 1 92 9年重返剑桥之后 ,通过他的教学及其培养的许多著名学生 ,使他成为一位相当有影响的人物。随着 1 953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7.
自我流放     
丹麦有一个名叫维特根斯坦的人,他在30采岁时就写出了一部叫《逻辑哲学论》的书,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它奠定了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使他一下子成了当时欧洲最有名的哲学家然而,维特根斯坦却在此时陷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苦恼——他觉得几乎所有的哲学问题均已被他解决了.因此,在经过慎重思考后,他毅然辞去大学教职,  相似文献   

8.
《论确实性》一书由维特根斯坦晚年所作的四组笔记构成。其主题是命题的认识论意义(如“地球在我出生以前早已存在”和“这是一只手”),这些命题是由摩尔作为“捍卫常识”和“外在世界的证明”的例子而提出来的。根据N.马尔科姆在他的《回忆录》中的记载,这些笔记来自维特根斯坦与他的讨论,其中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在自己去世之前的感受;“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智力达到了研究哲学的最佳状态,我曾经绝对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再回复到这种状态了。两年多来,幕帘第一次在我的头脑中掀起来”。我们可以通过马尔科姆的《回忆录》了解笔记中的有关材料,比如维特根斯坦关于证实论观点的讨论。以及他对梦幻问题的研究。虽然《论确实性》一书在形式上并不是按照对某些典型的怀疑论论点的回答而组织起来的,但是我在此文中还是要从中取得一些材料,同时也从传统论据中取得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9.
规则遵循悖论(the rule-following paradox)及其相关问题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它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论述语言的运用及其意义方面的一个重要议题。克里普克在《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中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并提出了怀疑论解决方案。在这一解决方案中,他暂且接受意义归因中语义事实的缺失和怀疑论论证的结论,同时拒绝扩展这种论证而导致彻底的意义怀疑论。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和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中存在着矛盾的观点.对于维特根斯坦遵循规则这一概念,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释.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一概念以人类共同体为前提,在同一个人类共同体中,对于某种行为是否遵循一个特定的规则,有着一致的看法.另一些哲学家认为,对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解释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歪曲;他们认为,当维特根斯坦说遵循规则是一种“实践”时,他并不意指社会实践,并不乞授于一群由遵循规则的人们组成的人类共同体,而只是强调规则以规则性(regularity),行为方式的重复性或者循环性为前提,这些规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