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梵志诗     
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教?”禅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这谁不懂!”二、禅师:“三岁孩儿能懂得。三、八十老翁行不得!四、众生痴迷,岂知善恶! 常常是见钱心即喜,五、见死无不愁。六、广贪财色乐,七、时时度日休。八、平生不造福。九、死被恶道收。十、但看三恶处,大有我般流啊!”十一、白居易听后大悟。主持寄语 本期画的内容是选用《王梵志诗》编的。《王梵志诗》包括自隋末至宋初无名诗人的唱咏。诗文浅显质朴,内容反映佛陀的教义。虽是古时民间作品,今日看来却好似在说当今之人。可见佛…  相似文献   

2.
慈悲与喜舍     
在一个隆冬的黄昏里,一个饥寒交迫的男人来访荣西禅师所居庵室。他对荣西禅师说:“我的妻子和子女,已经多日未进米饭,再这样下去,她们都会饿死。请你帮我们想想办法。我们实在精疲力竭了。”荣西禅师虽想帮他,但身边也既无钱财也无食物,不得已,莱西禅师只好拿出为药师如来佛像涂装所用的金箔,对他说:“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应急吧!”当时,在场门徒都十分惊讶师父的作为,忍不住脱口道:“真可惜……师父怎么能这样做呢?”禅师注视着门徒的怀疑与愤怒的眼神,对他们说:“我不过是在实行佛的慈心而已。所谓佛的慈心,就是经典上…  相似文献   

3.
自经读过这样一则排悟的故事:一名武土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你是做什么的?”掸师问他。“我是一名武士。”他说。“什么?你是一名武土!”禅师叫道,“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武生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祥师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上...  相似文献   

4.
好事不如无     
如意 《佛教文化》2012,(6):104-104
“好事不如无”是很多禅宗祖师在启发弟子悟道时,经常说的一句禅语。如《五灯会元·赵州本传》记载: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的侍者文远,正在大殿中拜佛,被赵州禅师看到了,禅师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6.
即心即佛     
张阿莲 《佛教文化》2023,(1):100-101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是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思想而来。禅宗史上历代禅师都主张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如《达摩血脉论》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相似文献   

7.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8.
百丈怀海是唐朝著名的禅师,"只如今鉴觉"是其禅法的重要思想,该思想将禅宗直指从心性转向实际,让纯粹自我出离自身、完全敞开到一个根本原初、完全澄明的现在意识中去,是对达摩"藉教悟宗"和慧能"无念无相无住"心性路线的重大发展,是对马祖"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心佛二元论的全面扬弃、突破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很多人可能都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掉入水中的。”船航行到终点停下之后,他从所作记号的地方到水中找自己的剑,但船已行驶,而剑没有行驶,象他这样寻找掉入水中的剑不是糊涂吗?听过这故事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楚国人是个可笑和愚蠢之人:他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如此怎么会找到剑呢?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以静态和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实际上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犯的…  相似文献   

10.
年少时,他听父亲说起弹,很高深、很神奇的样子,且一副敬畏的神态。他问父亲:“什么是禅?”父亲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却说:“禅,在禅师那里。”  相似文献   

1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诗词出众,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东坡笃信佛法,与同代大德佛印禅师过从甚密,思想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有一次,东坡赴杭过润,佛印禅师正挂牌与弟子入室,他就进方丈求见。禅师合掌以迎,问道:“内翰从哪里来?这里没有坐处。”“暂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东坡戏谑地回答。“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下即答。如稍涉拟议,就请将所系玉带留镇山门。”东坡欣然同意,解了玉带放在几上,请禅师开示。  相似文献   

12.
《金刚经》是中国佛教流行最广,普教于佛教领域以及在中国社会各界影响最大的一部佛家经典,古往今来,下至一般平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乃至当世伟人毛泽东都曾屡屡拜读。此经能产生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最根本的是取决于该经所表述的佛法威力,若论此经功德之大,非我辈凡夫所能概论,正如经中所说:“我著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因此,释边牟尼佛对此经功德也未一一具说,但他终究告诉我们:“一切请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6)
今年是隐元禅师诞辰400周年纪念。这位明末清初的一代高僧应邀东渡扶桑,开创日本黄檗宗,传播了华夏文化,是继唐鉴真和尚之后的又一个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日本佛教史纲》载称:“隐元禅师来日本还不到一年,他的道声已传遍东西,似乎有把日本禅海翻倒过来之势。”日本学者也一致公认:“自唐鉴真和尚招提寺之后,隐元禅师创建的日本黄檗山万福寺是人才荟萃、人才辈出之处。”当时日本后水尾天皇敕赐隐元“大光普照国师”称号,他圆寂后,历代日本天皇相继追谥他为“佛慈  相似文献   

14.
释自晖 《法音》2022,(9):41-46
<正>马祖道一禅师(709-788)是中晚唐时期禅门中的大成者,也是中国禅宗史上继六祖慧能后禅宗中国化的重要弘扬者和实践者之一,同时还是中国丛林寺院发展的奠基者,素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道一禅师开创的洪州禅,也称为洪州宗,门下弟子遍布天下,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其“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禅修理念和佛性思想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和革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11)
福建省长乐县莲花山,涧古松幽,映红掩绿,林壑苍翠,龙井清澈,座落在这里的千年古刹龙泉禅寺驰名中外,是百丈禅师的出家落发之地。龙泉寺原名西山寺,开山于六朝梁承圣三年(554)。百丈怀海禅师(720~814),福州长乐沙京人,俗姓王,名术尊,儿时随祖母到西山寺进香,指佛像问祖母:“此是何物?”祖母答是佛,木尊说:“看他与人无异,我将来亦要做佛。”成年后,木尊入西山寺侍奉慧照和尚。一日师令浣巾于井,木尊见青黄二龙戏井中,玩之迟归。师诘之,遂以钵探二龙戏于师前,师奇之,为剃度,令游方,临行嘱之:逢马则恭,逢丈则止。后怀海于江西洪州得法于马祖道一,为入室弟子,住洪州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县)创立  相似文献   

16.
不见世间过     
《佛教文化》2023,(1):55-57
有“是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这句话是六祖大师说的,此语出自《六祖法宝坛经》,是六祖大师所说诸“无相颂”其中一首的偶句。如今总有一些所谓的佛教徒很喜欢引用这句话,引用的目的无非是以此证明他是(甚至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或者以此证明别人(特别是“见世间过”的那些人)都不是真修行人。  相似文献   

17.
天堂与地狱     
白隐禅师是日本修行很高的高僧,不论道德行为或是学识规范都让人敬佩。据说,某官员来拜访他,谈到了生死的问题。官员便好奇地问:“地狱和天堂是存在的吗?如果存在,可否带我参观?”于是,白隐禅师说了一些不雅的话,羞辱官员。官员急得跳脚,用脏话回敬禅师,白隐禅师说:“你不是想参观地狱吗?你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难的;即使有所阐发,也大都是些否定的话。真是承言者丧,逐句者迷,向上一着没有你插嘴处,问者给三十棒。禅师们主张不论禅定解脱,只须自见本性;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凡落言诠皆是错误,不疑语是大危险。起心即乖,动念即错。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一佛字,满面羞惭,念一句佛,漱口三日。如人立在十字街头,辨不出东南西北,不知向哪里走才是。于是就行脚参方,  相似文献   

19.
<正>唐代书家卢携在其《临池妙诀》中说:“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其中的张旭就是唐代草书大家、被誉为“颠张醉素”之一的张长史张旭,他也是中唐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恩师。从卢携的记述可以理出“晋唐书法秘籍”的传承路径:即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张旭的老师是其堂舅陆彦远,  相似文献   

20.
契嵩禅师是北宋著名禅宗高僧,受到朝野人士的尊敬与爱戴。他一生对禅宗具有高深的造诣,形成了其独特的“禅净合一”、“儒佛一贯”、“禅门定祖”等佛学思想体系。契嵩禅师还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学问僧,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和护持佛教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契嵩禅师还与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往来,为佛教在士大夫阶层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