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晨 《哲学研究》2023,(10):38-47
鲍威尔对“人的解放”的研究与他的自我意识哲学紧密相关,普遍、无限、自由的自我意识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实现。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基督教国家”两个概念上与鲍威尔的分歧揭开了探析鲍威尔“人的解放”思想的路径——通过扬弃外在的“他律”实现普遍性向自我意识的复归,而普遍性向自我意识复归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完成。因为集合了宗教、国家与经济三种不同的“他律”,所以犹太人问题成为鲍威尔“人的解放”所面临的现实矛盾的集合体。对该问题的分析彰显出,虽然鲍威尔把握住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他视自我意识为本质问题这一“颠倒”行为使得他的“人的解放”思想最终具有不可完善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如果工作之前我能把电脑学会——” “如果我干的不是这一行儿——” “如果我出生在高干家庭——” “如果我成绩一直是优秀——” 有些人终日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为过去的决策失误而惋惜。他们总是思索类似上述这些题目。  相似文献   

3.
“异化”现在是个时髦名词,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异化“可疑”的主要理由。有些人对这个词抱“防范”态度,他们认为与异化相联系的内容在实践中是危险的,还有些人愿尽力保持他们认为值得维护的状况,而对“异化”一词有反感。这些嫌恶的反应来自具有不同思想倾向和实际立场的人:从那些自命以消除词句意义不清为己任的学者,到与“失望哲学”的悲观主义做斗争的人,都有。我们发现,在反对异化概念的人们中,既有囿于新实证主义传统压  相似文献   

4.
“人的解放”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而如何把一个老话题谈出新意、把一个熟悉的话题谈得深刻,恐怕是读者特别关心的事情。读完贺来先生的新著《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的思考的深度及其带来的思想冲击力。首先,该书从一个人们熟知的话题展开前提追问,体现了作者勇于反思批判的理论品格和自觉意识。“解放”是伴随着现代性的逻辑延展而被人们逐渐熟知的词语,是人们在很多时候可以不加防范就接纳的价值向度,也是一种可以为之前赴后继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解放”可能是现代性条件下人…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在对资本主义生存情境的批判、解构中,马克思消解了近代伦理对人的解放的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承诺,而把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目标置于对生活世界整体解放的诉求之中,从而为实现这一解放目标寻求到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一、“解放”的意象“解放”的伦理冲动总是定居于人的有限性的、异化了的现存境域之中。“解放”伦理的第一意象就是粉碎“枷锁”,瓦解使人的生存沦于奴役或罪恶状态的压迫性或束缚性力量或情境,从而使人的本真存在、自由和善的人性得以“出场”,这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追求的普…  相似文献   

6.
做“质疑青春”这个话题,我们是做好了忍受孤独的准备的——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的孤独。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驱使着人们在一种匆忙的状态中努力地生活,匆匆地来去,不曾思考,也不再发问。对于这个现实,我们是有清醒的意识的,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便世上不再有人思考,即便众生将把思想作为愚蠢和荒诞加以嘲弄,我们仍将固执地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同志们: 无可争议——岁月是艰难的。这岁月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来说是难熬的,对意识、回忆和良知来说是痛苦的。对我们这家刊物来说,这段时间更是苦不堪言。象其他党刊党报一样,我刊听天由命地被抛弃了,当然,不是我们自己抛弃的。但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或某某个人的命运,实际上这是全党的命运。现在清楚了,首先弃船而走的,是这条船的船长。不论这条船曾经如何,由于有千百万诚实的人,有无意于任何权力、不想掌权,然而相信社会公正理想的人,才使它久航于水面。昨天还需要这些人,吁请他们帮助和支持,今天这些人却连句赞许和感谢的临别赠言都听不到。现在当我们思考本刊的未来和方针的时候,我们希望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我国党内所聚集的决不是一批坏人,假若没有他们——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其他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家认为,婚姻关系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任何微渺的风波,都会有使婚姻破裂、肢解的可能。 1.夫妻间感情的培养,不必 通过朝朝暮暮的相处。 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的人类发展和家庭研究会主席P·史迪内特,调查了3千多对夫妇(包括结婚夫妇和离婚夫妇),把这些夫妇们的关系分为“如影随形”和“若即若离”两类。约有90%的夫妇回答道,他们有许多时间在一起,相反地,被  相似文献   

9.
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会询问这样一个问题——爱情到底是什么,许多伟大的哲学家、诗人都曾给它下过定义,并且用美丽的或伤感的语言描绘它。柏拉图曾说:“爱情是人对完整性、对永恒和不朽的一种渴望和追求”[1]。可这些都是一些高深莫测的语言,我们这些平凡的个体,还是会过着平凡琐碎生活。而近期由《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相爱十年》又引发了我们一阵思考。《相爱十年》里的爱情是现实的。所以更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  相似文献   

11.
主体·主体质·主体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以为,关于主体概念的对象域之规定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我们的对象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难道这些“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正是主体,不正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主体既然是在历史中行动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那  相似文献   

12.
施蒂纳发表攻击费尔巴哈关于人和类的观点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施蒂纳看来,人或类这个概念是自由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他主张个人的解放,反对个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的异化和在人或类(前两者的基础)中的“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通过何种现实的革命运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但是,仅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观时谈到了个人解放这  相似文献   

13.
林彪和“四人帮”的哲学是主观唯心论。他们这一伙叛徒、特务、反革命两面派,是地富反坏和新老资产阶级在我们党内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国内外阶级敌人在我国复辟资本主义的愿望。这就是他们的哲学的阶级根源。为了达到他们的反革命目的,他们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用“左”的革命词句,以强调主观能动性为名,否认物质起第一性  相似文献   

14.
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说“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泽曼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不同意维纳的观点,他认为“信息既非独立于物质,也非独立于能量。”“在发出、传递和接收信息时,它总是和物质的成分连接在一起。信息只是在数学的抽象中独立于这些成分。”作者说,要批判几种趋势:①机械论的,它把性质上高级的降低为低级的,把有机体降低为一种机器,把质降低为量;②唯心论的,它把信息同物质的因素分开,把信息看作像一个独立实体那样的本原的东西;③二元论的,它把信息和能量解释为两个分离开的问题。作者表示竭力要证明信息依赖于物质和能量。他举出以下的论证:①没有物质的媒介(它使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认识的反映过程是不可能的;②意识的内容(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结果)不能独立于物质的基础——神经及其生理过程——而存在,③我们的认识(关于客观实在的信息)如果正确,把它们应用于改变物质世界时,就会取得它们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在控制论的系统里,信息发生、循环、相互交换和相互传递。但信息是什么?它同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怎样?它同时既是一个消息,又是一个组织和对这个组织的度量。因而它与物质相关联并揭露出其中某些新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唯心主义退居于分析之后了。但是作者并不认为这两种“哲学”是互不相容的,以及前者主张哲学是一种知识而后者则反对这种说法。真的,弥尔纳特别描述了唯心主义还没有得到与分析哲学同等价值的一个方面:道德理论和政治理论。作者阐发了四位“唯心主义者”的思想——而由于这种“阐发”,我们认为作者把这四位“唯心主义者”引到他们本人未曾作过的更远的地步去了。这四位“唯心主义者”是布拉德雷、格林、鲍桑葵和路易斯。在作者心目中,介绍路易斯是适当不过的,原来路易斯向他提供了他在组织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唯  相似文献   

16.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17.
《德法年鉴》中的马克思的文章证明,他把扬弃私有制和异化看成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同时也看成是“人类解放”的内容。虽然马克思还未弄清楚私有制和异化之间的相互来源关系,但他已经知道异化同私有制有关。这个结论表明,马克思已经从社会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把生产资料私有制看成是人统治人的决定性的原因。 1932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发表了马克思从英国和法国经济学家著作中所作的摘要。这些摘要以及用《经济学研究(摘要)》这一标题发表出来的马克思的批判性评论,首先包括已经提到的恩格斯那篇文章的大纲。马克思同意恩格斯的最重要的论点。他还强调指出,政治经济学是从承认私有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主要指他在1879—1882年间阅读柯瓦列夫斯基、摩尔根等人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专著时所作的五个笔记。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还应该包括阅读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等人同类著作所作的大量笔记。马克思本人没有给这些笔记命名。研究者们根据自己对笔记的不同理解而分别把它称为“人类学笔记”、“社会文化人类学笔记”、“民族学笔记”、“古代史笔记”、“古代社会史笔记”等等。鉴于这些笔记所摘录的著作主要是人类学著作,所以这里仍沿用“人类学笔记”这一称谓。前不久在福州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了《笔记》的写作动机。  相似文献   

19.
当代诠释学中的间距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距”概念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陌生:时间的流逝形成了“时间间距”,空间上的间隔形成了“空间间距”。但本支探讨的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间距”,虽然它内在地含有这层意义。从诠释学的角度看,间距意味着异化、疏远化。这种“间距”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时空上的现实距离。即便在时空上不存在“间距”的地方——比如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论述,已指出了人与其自身的疏远化──也可能产生由疏远化而形成的间距。本文的探索只是一初步的尝试,望识者请君不吝赐教。在现代诠释学中,“间距”意识是诠释学理论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0.
《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学林出版社,1997年1月版,以下简称“余著”或《贯通》.)是余敦康先生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与二十世纪其它儒学文献相比,余著的突出特点是把儒学义理转化为一种方法原则,并以之处理北宋儒学的发生及发展诸问题;历史的形式之中贯注着现实的内容,对儒学精神及其现代开展的思考又是《贯通》一书的深层主题.而这一切,都立足于儒学方法之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余先生的探索称之为儒学思考.与那种置身于儒学之外,并将儒学视为一个历史——文化客体而作的对象化的思考不同,儒学思度虽然也可反观儒学本身,但又不是“对儒学的思考”,因为从事这种思考的人本身即是在运用儒学义理,他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儒者.因此,儒学的思考本质上又是儒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