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晓膺 《宗教学研究》2007,861(1):48-53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贾静 《中国道教》2011,(4):20-22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渊源颇深。尤其是道教繁荣发展的唐代,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甚至僧人也多受道教思想影响,而唐代也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歌发展的光辉时期。所以,道教、茶、诗歌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唐代诗人、茶人群体身上有诸多表现,比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皎然、卢仝等人。作为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的皎然,虽属禅门中人,也深受道教思想文化的熏染和浸润,在其表达茶文化思想的主要方式——茶诗中体现了丰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唐代的文人道诗颇多。唐代文人道诗描绘了道教神仙世界、道教信徒生活以及道教胜地景象,反映了当时的道教文化形态和儒释道融合的趋势,其中不乏文学佳作,为后人了解唐代的道教文化拓宽了研究领域。历代文士、诗人创作的反映道教文化的诗作,通常被称为"文人道诗"。  相似文献   

4.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修道者摒却枯燥的说教、排除知性的侵扰、剔除刻意的思辩,以一种澄淡清澈的审美态度去审视自然、逍遥恣游,借山林泉石、雾霭烟岚以游仙或契道、悟道的诗歌.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凸显出一缕道家道教的清虚意趣.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传统仕女画的黄金时期。唐代仕女画从当时女性的时尚生活中汲取养分,塑造出丰腴华美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其中所表现出的千变万化的唐代女性时世妆,折射出唐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女性时尚的影响,反映了唐代女性自信的时尚观。  相似文献   

6.
李冶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由于其道士的特殊身份和深受道教浸染的思维方式,她的诗歌中折射出了道教美学的义蕴.本文从其诗歌着手,认为她的道教美学义蕴有以下三点:一、"生即美"的道教美学生命意识;二、气韵清虚的道教审美心境;三、哲理体悟的道教美学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探讨了叙利亚基督教东方教会入华后景教女性的信仰虔诚问题,在原始文献奇缺的情况下,利用吐鲁番出土壁画中女性形象作为切入口进行了初步研究,涉及到东方教会东渐过程中女性信息缺失的原因,在与唐代佛教女尼、道教女冠、摩尼教女性神职人员等诸种宗教中传教者的比较下,更凸显景教女性是温和的信徒,她们对教会的虔诚和家庭的忠诚以及她们谦虚的美德,一直是基督教东方教会的重要成员,唐代洛阳景教教团为安国夫人所立经幢追思就是明证。作者指出各种宗教都把争取女性作为扩大自己影响的主要目标。女性对宗教的积极投入和虔诚信仰,是各大宗教的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宗教为女性内心的发展与灵魂的解脱提供了途径,并不断加强与女性信教者的联系,才能达到各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道教信仰对中国古诗的影响历史悠久。传说秦始皇巡行天下时 ,已使博士作《仙真人诗》 ,教乐人歌之。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中 ,也有感叹人生短暂 ,涉及服药求仙的内容。及至魏晋南北朝 ,随着道教的发展传播 ,以歌咏仙真、仙境及道士隐居修炼为主题的诗篇 ,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梁朝萧统所编《文选》中 ,将“游仙”列为古代诗歌的类别之一。这类诗歌题材的创作者 ,既有阮籍、嵇康、郭璞、沈约等文人名士 ,也有道教中人。如江东著名道士葛玄、杨羲、许谧等。梁朝陶弘景的《真诰》书中 ,记录了早期上清派道士假托仙真降授的数十首游仙诗。值得…  相似文献   

9.
刘敏 《宗教学研究》2003,23(4):105-109
道教在唐代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传奇小说作为考试的行卷使用,它的思想内容与道教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教为唐代士人追求感官享乐的生活提供理论依据,传奇小说又成为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华美的文风、曲折离奇的故事是与这种生活取向是一致的。传奇小说的写作动因是文人的征异话奇,道教故事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并以此刺激着他们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在胡世安的作品中,目前所遗留可考的诗文集是《秀岩集》三十一卷、其中文九卷、诗二十二卷,诗歌各种题材都有涉猜,但其中游历诗占比例最大。胡世安一生爱好游历名山大川,沿途中记录了许多奇山异水、旖旎风光,他曾三次登峨眉山,写下了峨眉山志《译峨籁》。通过研究他的游历诗,可以多元视角下解读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