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道生死观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岸的永恒”是儒、道生死观的合命题。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用彼岸世界的永恒性弥补此岸现实人生的有限性,导致宗教,而中国的儒道则不然。儒家和道家对于死都坦然处之,但推论则不相同。儒家把理性个体自我融入群体“自我”,用德行、功业克服感性存在的有限性;道家则是用否定的方法,探寻自我的解放,一旦重返生命的本真状态,与道同一,生命自我就有了永恒归宿,获得了最高价值。儒、道获得永恒的途径也于印度和西方不同,只须在现实人生中获得,但两家又有“伪世”与“游世”的差异。儒、道生死观使中国人没有沉湎宗教的迷狂,甚至中国佛教也受到影响而具有此岸性。这有着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同时也导致了疏异科学,鄙夷感性而高扬理性,轻视物的价值和逻辑实证。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王美秀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①,从内容上说,指西方学者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对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代中国发展状况的研究。从地域上说,主要指北美和欧洲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成果。具体他说,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外...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主教》2000,(5):19-20
本报华盛顿8月26日电由中国五大宗教7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于当地时间8月21日抵达洛杉矶,对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几天来,代表团在洛杉矶和华盛顿两地与美国宗教界人士、学者、华侨华人广泛接触,并举行两场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情况,同时深刻揭露了“法轮功”的邪教面目。 在美国宗教界、学者和华侨华人中,不少人客观公正地肯定了中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事实,认为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的来访增进了美国人民对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的了解,有助于消除误解,并为进一步加强两国宗教界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  相似文献   

4.
"儒道互补"最早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后来在《华夏美学》中被确立为中国美学史观。"儒道互补"命题被广泛接受,但在接受中存在着误读。经过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前提是儒道思想的同一性,实质是儒家主干,以道补儒;动力是儒道思想对屈骚传统、禅宗美学和近现代各种美学思想的兼收并蓄,"自然的人化"观是其现代转化形态。"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这些内涵与诸多学者所谈及的强调儒道之间差异、儒道之间平等、与屈、禅思想无关,只局限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而与近代人性解放和西方美学几乎无关的"儒道互补"思想完全不同。正本清源有助于深化对"儒道互补"这一重要且复杂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墨家宗教因缘析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思想派别──儒道墨三家中,墨家是宗教意识最浓的一派。但是,这一本来作为儒道后来者的思想派别,恰恰又因其强烈的宗教情绪而最早陷于“中绝”。由此,中国人成了无宗教或不信宗教的民族。不过,如果说中国人根本缺乏宗教关怀,那墨家为什么会以其宗教精神继儒家之后而成为当时的“显学”?如果说中国人有其宗教关怀,那产生于中国且具有更强的宗教性的墨家为什么又会很快“中绝”?所以,墨家的崛起与灭绝,不仅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宗教基因,而且也昭示了中国人所以不信教的秘密。下面,笔者将从粗略的历史线索入…  相似文献   

6.
<正>在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其中往往多有神秘主义的内容,诸如佛教中多讲对某种宗教观念或境界的"实证":印度教中,特别是讲瑜伽的部分,则谓之"亲证"。近世以来,因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科学理性在东方各国中也逐渐形成了启蒙思潮,这对那些古老的宗教也  相似文献   

7.
北美华人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北美流行起了这样一种说法“两个日本人到一起,就会开办一家公司;两个中国人到一起,就会开办一家餐馆;两个韩国人到一起,就会开办一家教会”。这几句话虽然颇为传神地勾勒出三个东亚民族在北美的某些典型特征,但是却也会误导人们对于真实情况的认识。在北美的韩国移民确实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基督徒,而中餐馆遍布北美城乡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过,北美华人并非只是精于饮食文化而缺少宗教情怀,真正缺少的实际上是对于华人宗教的研究和了解。其实,北美华人宗教历史悠久而又多姿多彩,既有鲜明特色,更有很多…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现代宗教学背景下的宗教概念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既具备西方文化特质,又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中国化的宗教概念。中国近代宗教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事件,而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挣扎和变革,是西方文明在传统环境中的妥协和调适,是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方观念制度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儒教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最终落脚于对以中国佛教为主要样本的中国宗教形式的考察。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宗教概念具有超学术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形成对近现代儒释二教及其他中国传统宗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先后对中国的释、儒、道三教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中国宗教的目的和过程有必要深入分析。本文认为耶稣会士研究中国宗教是为了在其中寻找"上帝的启示",以此证明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有虔诚的上帝信仰,以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戒心和敌意。在西方社会塑造一个有着虔诚上帝信仰的中国形象,有利于争取西方社会对传教事业的支持,从而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对话”是本世纪最响亮的政治口号之一。早在本世纪初,西方思想界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开始了各种思想领域的对话。在宗教认识上,西方基督宗教随着宗教学的发展而认识到许多东方宗教观念,尤其是佛教、印度教和中国儒道思想,形成了“与东方对话”的高潮。在20世纪的“对话”氛围中,西方基督宗教率先开始了各种对话。首先,基督宗教强调自身各派的“对话”、“谅解”,从而在其内部形成基督宗教“普世”和“合一”运动。在基督宗教的合一运动影响下,著名新教神学家蒂利希极力主张未来的教会乃是具有“新教特性的天主教会”,即力主新教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群众信教的国家。中国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除道教发源于中国,其他都是国外传人的。1997年10月公布的《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中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000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相似文献   

12.
一宗教会通是近来宗教界和宗教学界关注的课题。我自己所关心的宗教会通,首要和主要的,是指中国宗教的会通。宗教会通应当涵盖了几种意义,如,可指在传统中国长期发展流衍至当代的本土宗教(儒、释、道等)的会通;又如,可指在中国文化的地区里面,各种有较大影响的宗教的会通,这就不限于儒、释、道等本土宗教,而可以包括基督宗教等。我在这里所讨论  相似文献   

13.
1、道教产生于中国 ,在历史上影响波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① ,在近现代还传播到欧美等地。对道教在中国宗教史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 ,已有许多前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扬。但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感到 ,把道教作为一个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加以研究 ,无论对于道教本身的认识 ,还是对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视角。2、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比较起来 ,是个体系庞杂、支脉繁多的宗教 ,此种观点 ,可以元代学者马端临为代表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先儒之论备矣。盖清净一说也 ,…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佛教在马来西亚这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度里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二大宗教,是与华人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马来西亚位于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很早就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先后流行马来西亚。到15世纪后,伊斯兰教取代佛教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佛教在马来西亚暂时衰落下去。17世纪以后,中国人移居马来西亚不断增多,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大规模向外移民浪潮。在移民过程中,华人也把中国佛教带到了马来西亚,在华人的努力下,佛…  相似文献   

15.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6)
正一、引言提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美国学者一般会首先想到基督教和科学,因为美国是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都发源于西方,两者长期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会很自然地关注它们间的各种是是非非。因此,在一些学术经典当中,如《宗教与科学》(Ian G.Barbour,1997)和《科学与宗教》(John Hedley Brooke,1991),"宗教"仅限于基督教~([1])。但是,20世纪以禅  相似文献   

17.
正近来教界、学界乃至政府都在关注建设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的问题。作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学者,我们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观点。一若要建设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有几个重点需要清楚:其一,必须是中国的;其二,必须是具有经学思想体系的。这看似多余,实质很关键。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发源于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首先信仰了这种宗教,成为穆斯林,然后向其他地区扩展。这是伊斯兰教传播的历史进程。这进程并不意  相似文献   

18.
简讯     
北美《中国宗教杂志》刊登本会研究室编写的《中国道教史提纲》(英文) 北美的中国宗教研究会(SSCR)1987年出版的第15期《中国宗教杂志》(Joumul ofChinesc Rcligions)刊登了由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写的《中国道教史提纲》的英文本,翻译者为中国研究会副主席、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宗教系教授包士廉(朱利安·帕斯)和萨斯喀彻温大学梁文康。译文前有简短的介绍,全文如下: “以下是题为《中国道教史提纲》的论文的翻译,它原发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一期第41至50页上,由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写。由于这个提纲公认地编入了中国正在进行着的道教研究的新材料,它对于西方的道教传统研究的学生们可能是非常有用的。”《中国宗教杂志》,由中国宗教研究会编辑出版。中国宗教研究会在1974年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丹尼尔·奥弗迈耶教授提议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概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形成背景,归纳其主要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曾是西方对华传教工作的副产品,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落地生根,社会现代化、价值多元化的结果。东南亚地区种族复杂,宗教多元。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交荡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呈现出与其它地区华人基督教相异的特点。当前,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影响日增,但难以成为华人社会的主流文化,华文文化、华人佛教和伊斯兰教复兴力量则是影响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左芙蓉 《孔子研究》2014,(2):54-58,11
西方传教士于近代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面临诸多障碍,而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障碍之一。为了达到以基督教代替儒教的目的,他们进行了诸多改变儒教的尝试,也因此与儒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对耶儒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考察这一转变及其成因不仅有助于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对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