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鲍亨斯基、莫里斯:逻辑学家心目中的符号学皮尔斯传统的符号学,由美国逻辑学家莫理斯进一步阐发,构成了一种基于逻辑学的符号学理论。这种符号学,瑞士的逻辑学家鲍亨斯基是这样描述的:“符号学的主要观点──它也是符号学分门别类的基础──可以简述如下。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些什么的时候,他所用的每个词都涉及三个不同的对象:(a)首先,这个词属于某个语言,这表明它同该语言中其它词处于某种关系之中。例如,它可以处于句中的两个词之间,或处于句首,等等。这些关系叫做句法关系,它们把词与词连接起来。(b)其次,这个…  相似文献   

2.
我梦想     
我梦想在我们的国土上,有一天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所有的车辆都停下来,礼貌地为一只鸭子、一个儿童或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让路。我梦想在我们的国土上,有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意识或精神活动,更一般地说就是人的心理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它在整个宇宙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或心理活动与我们的大脑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将体现出人们各种  相似文献   

4.
超自然信仰者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两个前后发生的事件中,后者是前者引发的”。例如像这样的情形:“有一天我梦见我弟弟了,结果第二天他就给我打了电话,尽管他很少这样做。”这话就暗示着他把梦与打电话看成是那种一件事由另一件事引起的因果联系。我们都知道这个论点的错误在于两个相关事件并不足以说明就是两个因果相联  相似文献   

5.
《高山流水》 我是“钟子期”,那么谁会是那个“俞伯牙”? 我看到了流水奔腾之状,恰如你我的内心,汹涌地穿越人类喧嚣寂寥的轮回,我仿佛置身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在冥冥之中寻找着一种缘、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相似文献   

6.
麦子的哲学     
记得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麦子果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一位农夫看到上帝,说:“仁慈的上帝,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过祈祷,祈祷年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有冰雹,不要干旱,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不能样样如愿。”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了不能如你所愿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哲学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又变化无穷的领域。走近哲学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接一场的辩论,人类的理性、思想和智慧在这里相互砥砺,竞长争高。辩论以问题为中心,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就连哲学是什么这个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这也许正是它的常态。对于哲学是什么与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追问。这是哲学令人困惑之处,也是其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解决当前道德教育弊病的一种共识。但是如何回归,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共在同构的基础上,我们可把生活世界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因此,针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弊端,我们认为道德教育应当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结构中博弈式存在。  相似文献   

9.
感情人生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相似文献   

10.
有一段时间我很无聊,觉得日子那么灰色,每天上班下班,拿一份固定的薪水,看领导脸色,朋友越来越少,大家各忙各的,如果这样下去,我怕自己会提前进入老龄化。但与我同龄的娟子却活得那么生机盎然,甚至我怀疑我们之间是否有了代沟。当看到她在电视上光彩夺目时,我约了她,在一个酒吧里,我们谈了一个下午。那个下午,我和娟子喝着一种叫作莲花香的茶,慢慢谈着人生,娟子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和生活隔阂的那一段,接着,她讲了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我少年时代,看到前辈的贤达人士们排斥佛教,他们的视角是那样地低矮、他们的根据不过是些先入之见,然而,我一一点也不曾察觉。长大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某个佛寺的怫经流通处得到佛经,几本经读下来,我这才大吃一惊:天啊,不读这样的书,差点就虚度这一生了!现在,我知道与我同时代的人们大致是这么几类:一类是一生从来币曾看过一眼怫经,这好比面对宝玉之山,而不曾想起来过入山取宝;第二类人,也读佛书,不过只是因为羡慕佛家优美丰瞻的文采词句,而将其采撷来为自己资谈俩、动笔势,却在自己的一生中从未心怀虔敬地认真思…  相似文献   

12.
意識和实在的关系問題所以暧昧不明,是由于基本前提沒有弄清楚。作者从两个最簡单的前提出发,即絕对有效性(假定陈述有正确与否的不同)和經驗公理(除了基于邏輯演繹的知識以外的一切知識,我只能通过我的感觉而得到)。由于前后一貫地采用了經驗公理,必然建立起一个唯我主义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可以完全符合于常識。这里所謂存在,首先意味着我用我的感觉感知到某一事物。除了通过純粹观察,我們也从操作上、从因果上給某物的存在下定义。一群現象如果总是在某一固定联系中出現,我們就說某物“存在”,如熵、电磁場等概念。因此理論物理学中存在的标准是不同的,可以有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間状态。爱因斯坦的同时性定义表明,我只能认識在我的空间和时間的立足点上所加之于我的世界。它也說明,要給一个物理量下定义,必須說明这概念所根据的經驗。但是,爱因斯坦又假定自然定律对于各个不同的坐标系都是等同的,因此我也能够运用我从別人那里得求的意象。我的意識也象其他生物体一样,只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自然定律对于我自己或其他生物都是对称的。这样,我对世界的描述只能以“游覽手册”的形式开始。 現在已推翻了唯我主义的世界,假定确有一个同我与其他有意識的生物都对称的世界。这就是絕对对称的形而上学公設。在这里,虽然世界不再依賴于单独一个人而存在,但是要給任何概念下定义,仍然必須把它們建立在感觉經驗之上,仍是自我中心的,仍有唯我主义的痕迹。因此,实在主义者所能够建造的世界,唯我主义者也能够建造。反过来就不一定。而絕对对称公設却受到两重限制:实在主义者对之深信不疑,不能放弃;把自我同社会中的任何个人等同起来,就混同了部分与整体。由此实在主义者面临一系列困难,例如:存在有不同的水平,感觉材料的存在同“熵”之类概念的存在相差很远;不同人的感觉材料不一致;我們的大脑也不完备;等等。不解决这个困难,就会导致誖論。我們假定知識只能通过感性知觉而得到。如果承认“絕对知識”,就会发生一个人的认識不一定为其他人知道的困难。出路只能是由实驗来决定。总之,如果一切綜合知識仅来自感性經驗,就有了符合于实在世界的每一定律的定律;实在主义者的对称公設有困难:认識論研究中可以运用实驗心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所理解和倡导的和谐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与人与上主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按照天主教的信仰,爱天主与爱邻人互为表里,两者缺一不可,与此类似,人与自身、与他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天主的和谐亦互为表里,可以说是同一事实的不同方面。依照这样的关系,人间种种和谐便具有了一种超性的实质和动机,同时说明,如果没有人间生活和社会的和谐,人与天主之间的和谐就是虚假不实的。进而言之,人与天主之间的和谐须从信仰者的脚下开始,从信仰者与自身、与邻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始。  相似文献   

14.
读者心声     
我是边疆的一名大学生,自结识贵刊以来,我一直把“她”当作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循循善诱的好师长。她给人以启迪,开发人的智力、增强思维分析能力,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帮助。每读完一期,都有较大的收获,总感到意犹未尽。我为能有这样的一位良师益友而高兴。读友:樊旭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院阅览室看到一本《思维与智慧》杂志,我先是漫不经心地从书架上拿到手中,翻看,从看目录时的惊讶到抱着杂志时产生的一种忘却一切的痴情。这个过程使我产生出运动员被授予世界金牌似的幸福感、满足感。我很爱看《思维与智慧》这本杂志。某部炮兵…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处于清醒状态,周围事物总是不断地以各种形式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引起我们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和知觉.人类艺术所显露出的创造性,就是人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体现,并通过一定的基础知识、艺术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等形成新的创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当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此时,冷静反思我国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在这个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时代大潮中,如何直面应对,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问题.因此,探讨这个问题,是我们美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今夜,在明亮的灯下,我翻开了久违的书本。在一本散文书籍的扉页上,我赫然看到了自己前几年在某个夜晚写下的四个字:“剑气箫音。”  相似文献   

17.
人生四境界     
正视人生工会组织冬季爬山运动——真好。懒散僵硬的筋骨沿着石阶一步步舒展,全身的细胞贪婪地吸着林中的细露,这一妙方胜过任何胶囊和口服液。更何况这一次爬山我又有意外收获。从山脚至山顶,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长在半山腰的一棵树,在山脚下仰视它显得尤为高大,活脱一棵参天大树,而当爬到山顶俯视它时,这棵树突然之间变得矮小了,感觉只不过如此。诚然,树本身是不会变高或变矮的,只不过是因我们看它的角度不同罢了。如何才能看到这棵树的真实面目?很简单,只要走到树跟前平视 它就会找到最准确的答案。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情境中使用的否定,是相干否定;在世界中使用的否定,是经典否定。我首先给定了两个逻辑,一个是信息的基础相干逻辑L_1,另一个是与L_1联系紧密的逻辑系L_2。其中,L_2被同时包含世界和情境两者的类模型所刻画。当我们只考虑某个L_2模型中包含情境的部分(连同可达关系,不相容关系,以及可分辨情境的集合)时,我们将得到一个L_1的模型结构。在给定了一些关联L_1的模型结构与可能世界的直觉条件后,我们得到了一类特殊的模型——被这类模型刻画的逻辑可以合理地将相干否定与经典否定关联,并且允许我们认为此二者是相容的。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给定了一个简单的信息逻辑——一个非常弱的相干逻辑。然后,我尝试对其中的命题联结词的真值条件使用经典的处理。以上处理我分两步完成。首先,使用Routley-Meyer的语义以及相关的信息解释。然后,我给出了另一个能够整合环境(或情境)与可能世界之间关系的逻辑。这一关系,可以理解为信息与真之间的形而上的关联。在文章的最后,我将指出在在相干逻辑中整合经典否定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走入你的眼帘,请闭上眼,关掉外面的世界。”一位诗人对她的爱人这样写道。在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我们渴望如此炫目的爱情:外面的世界不复存在,心儿各自为对方所迷失。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真正的爱就是感情的巨大承诺,相  相似文献   

20.
有一段时间,为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旧房子,我从北京,频繁地飞回济南,去见房产交易中心的一个又一个好脾气的职员。常常是好不容易求人开来了某个证明,柜台后面穿黑色职业套装的年轻女子淡淡瞥一眼,便又带着职业性的微笑递过来,说,抱歉,这里还需要一个公章。再或,翻翻我一大沓的材料,提醒道:怎么又忘了我告诉你的某份文件呢?回去整理齐了再过来吧。偏偏,每次我都不凑巧地,赶上人家周末,或者某个领导歇班,请假,开会。我等啊等,等到花儿谢了,心也枯了,才盼来某个少女唇印似的可爱的红章,或者将一张可有可无的纸,翻箱倒柜地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