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教的称谓     
道教称谓,可以分为道教法坛、道教神仙、道教教徒、道教宫观及丛林执事等若干方面。 一、道教法坛 道教法坛:即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宗坛。基本上可以分为醮坛、箓坛和戒坛三类。 醮坛:即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醮坛之上参加科仪的道士,称为“醮坛执事”,主要有: 高功:又称“法师”。  相似文献   

2.
堑城坛相传是朝鲜始祖檀君建造的祭天坛,高丽元宗时期转型为举办斋醮的道教场所。在朝鲜时代,儒教获得独尊地位,道教受到压制,堑城坛举办的宗教活动堑城醮,受到儒臣的非议。由于堑城坛地处偏远,影响力有限,儒臣对其打压力度较小,因此堑城醮未被废止。但是,在1592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堑城醮因兵燹而彻底消亡。朝鲜仁祖时期,堑城醮得以恢复,然而,此时的堑城醮已转型为儒教性质的祭祀仪式。19世纪后期,随着檀君信仰的兴起,堑城坛被大倧教奉为圣地,堑城醮又转型为大倧教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3.
道教与中国传统天文学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天体的崇拜与敬畏,求道证道的需要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道教与天文学的关联。指出:道教神学理论体系建构,道教各种内外丹养生修仙方术的发展和完善,需要道门中人掌握一定的天文学知识。道教神仙谱系的建立是以天体宇宙的模型为基本构架的,而道教天层结构模型的建构离不开天文学知识,道教神学信仰和思想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道教科仪仪式的实施,特别是醮坛的设计、步罡踏斗之类的科仪程式的编排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天文宇宙知识。早期天师道教区组织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设置,即运用了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等天文知识,形成了一个有严密组织的教区系统。总之,道门出于星占的宗教政治诉求和延年益寿需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而形成了夜观星象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道门人士在合药、精思、避乱隐居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入山。因而,围绕入山所产生的一系列宗教和日常原则,无不折射出道教某些独特的教理教义。在这些思想当中,主要包含了山不轻入、入则防害、登山择时、居山择地、择地有仪等原则。在这些原则的背后,蕴含了道教信仰的各种理论预设和宗教禁忌,这些预设和禁忌反映了道门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爱惜,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和爱护。  相似文献   

5.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所在,神仙居游的处所--洞天福地,自然成为道教信仰中必不可少的配套部件.洞天福地是道教各级仙真仙居、游憩之乐园,也是道门士众奉道、弘道、修道及通灵接真之圣地.  相似文献   

6.
戒律,是规范宗教徒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戒律,也是教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戒和律又是有区别的,戒是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主要以惩罚为手段。 道教戒律,不仅是规范道教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是道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教徒坚定信仰、实现信仰的一种手段;后世道教又将戒律与修仙联系在一起,所谓“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将戒律作为成仙得道的基本条件。因此,道教戒律在广大道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被历代道教徒所重视。明清以后,道教日渐衰微,道教戒…  相似文献   

7.
醮联是道教举办醮仪布置坛场所用的对联,在道教世俗化的明清时期曾广泛应用,至今存有《九阳醮联》一类的仪式文本。作为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学,醮联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失古雅、精巧、华丽的一面。通过对醮联的分析,可以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的互渗关系。  相似文献   

8.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道教戒律建设,是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戒律从信仰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道教教义、道教经籍、道教科仪、道教活动场所、道士和道教组织等宗教要素的神圣、尊严和崇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肯定道教的信仰与价值,肯定道教的神圣性,进而肯定道教徒的信仰追求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戒律也可以极力维系道门内部的严肃性、清静性和纯洁性,有助于逐步实现道教徒的人生理想,从而切实体现道教的真正价值。因此,历代道教徒都十分重视道教的戒律建设。本文将以传统道教戒律建设为视角,对传统道…  相似文献   

10.
一、醮仪简介“罗天大醮”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大型宗教活动之一。“罗”,是指三界之上谓之大罗;“醮”,是道教祭祀三清四御、五星列宿的一种仪典。华夏先民早有祭祷之仪,战国宋玉《高唐赋》就有“醮诸神,礼太一”的记述。道教在隋代以前,以降真致神道场谓之斋,以酬神谢恩道场谓之醮。隋唐之后二义贯通,并称斋醮,唐代后期则直称作醮。据《灵宝玉鉴》云:“大斋之格其品有三,一曰上元金箓,二曰中元玉箓,三曰下元黄箓”。这“三品大斋”,到唐代以后则皆去掉了斋字,而称作醮。如唐哀帝天祐三年于太清宫建黄箓大醮,后唐长兴四年于中兴殿建金箓醮,宋开宝九年十月于建隆观  相似文献   

11.
施食是道教斋醮道场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由斋主邀请道士设置神坛、摆设供品、由高功法师书写青词表章,诵念经咒语祈祷斋主的九世父母及一切亡灵从地狱幽冥中得到解脱,往生天界,脱离苦海。 在施食斋醮道场法事活动的科仪中,摆设向神灵进献的供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献祭的供品有香、花、灯、水、果及斋饭等。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供品的摆设,无非是使道场显得庄严肃穆。然而,在道教看来,上述6类供品在施食道场中还有着深刻的宗教神学涵义。香 香是道教祭祀神灵、供奉神仙、做法事道场时最重要的供品之一。所用的香以檀香、云香、沉…  相似文献   

12.
论炼度仪     
在当今乃至历代道教缤纷多彩的斋醮仪式之中,炼度科仪一直是极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炼度科仪的历史悠久,传承绵远,流布广泛。道教徒不分宗派和地域,代代演习不衰。究其原因,在于其内涵着丰富的道教教理教义思想,宗教功能齐全,而且场面浩大,音乐优美,能满足一般信徒的信仰需求,因此,深受信徒的喜欢。无论是在普通黄道场中,还是在罗天大醮等大型斋醮道场中,炼度仪一般总是作为“压轴戏”,为整个斋仪的结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炼度仪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道教教义思想和道教科仪等多方面的认识。炼度科仪的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道教中人一…  相似文献   

13.
一、道教不再是华夏独尊的宗教,而是已经走向世界的宗教。不是有些人认为道教没有国际性,而这次大醮事实证明不但有,而且外国道友的信仰表现还非常虔诚。这只是在道教斋醮一个方面的表现,而道教文化在国际间的影响就更广泛了。我认为道教前途是光明的,以道教信仰作为纽带凝聚和平力量,为世界人类谋幸福不是不可能,而是必然。我同意张柽先生的倡议,我们应具超前思想,看到未来,积极创造条件,筹促成立世界性的道教组织。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弘扬道教爱好和平、人类平等、世界大同的传统精神而努力作出建树。二、罗天大醮是一个道教空前大集会、大团结、斋醮科仪大交流的盛会。说它是空前大集会: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次大醮全真、正一;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外国这么大区  相似文献   

14.
道教界应继承好"道医同源"的传统,把道教界学医、重医的传统恢复起来,使之成为道教徒学道、修道的必要内容。一道教作为一个高度重视生命的宗教,历来就有重视医药卫生之道的传统,涌现出诸多深谙医药之学的高道,他们不仅是道门的宗师,也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大医家。他们在道教仙道贵生、养生修真、济  相似文献   

15.
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一生撰写并整理了十多种、近二百卷有关道教斋醮科仪著作,被后人誉为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本文认为,杜光庭在整理各种斋醮科仪的基础上,对“自然朝”的提倡、对道场戒律的重视、对谢恩醮的设立、对“斋”的意义的阐发、对斋官职司的具体规定、对表奏上章的文饰等,为推动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进入台湾地区以后,从北部的台北,到南部的高雄,随处可见规模不等、造形各异的寺庙或宫观。其数量之多,香火之盛,实属大陆内地罕见,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可以说,台湾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民众信仰笃诚的地区。在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中,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它在该地区的民众生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一、道教对台湾民众生活的影响道教属于多神信仰,在其开发的和复杂的神真体系中,不仅包括为数众多的神灵与仙真,而且也包括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民俗神以及著名历史人物。台湾地区的道教神灵信仰主要来源于福建、广东等地的民间信仰,例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香港新界地区的太平清醮庆典仪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道教教义、仪式理论以及太平清醮仪式的宗教意义等角度分析宗教信仰在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而尝试说明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什么可以在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中共存共生。作者试图说明,由于道教已经通过其仪法结构将教义和宗教思想传递出来,以道教仪式为基本形式的社区礼俗自然就可以包容其他异质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步罡踏斗是斋醮时礼拜星斗、召请神灵的法术。步罡踏斗又名步罡蹑纪、涉罡履斗、步纲蹑纪、飞罡蹑纪、踏纲步斗等。它是在醮坛上占方丈之地,铺设罡单,罡单以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和九宫八卦组成,象征九重之天,高功脚穿云鞋,在罡单上随着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斗宿之方位,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道教的步罡踏斗,是道教斋醮的常行法术,其宗教意义值得探讨。 一、步罡踏斗源于禹步 高功步罡踏斗之步伐,又称为禹步。所谓大禹创行禹步的说法,首见于战国诸子的记载。战国尸佼《尸子·广…  相似文献   

19.
雷法与雷神崇拜是道教中一门重要的法术及信仰。它源自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宗教,既包含着人类文明中最原始的对自然的崇拜,也保存着人类企图控制造化的胆略与努力,从而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道教中,对雷神等自然精灵的信仰由来已久,非常广泛。尤其是唐宋以来,由于众多道门高真的倡导,以对雷神信仰为核心的雷法盛行天下,成为道教法门的核心内容,影响颇大,至今犹然。本文就道教雷法的沿革、内涵、特征做一探讨,以进一步揭示道教雷法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三台县云台观为北方真武大帝道场,也是明代四川蜀藩王府主要修醮之所。通过对云台观纪念真武大帝诞辰而举行"祖师会"的宗教社会学考察,可以看到道教真武信仰在四川地方社会中的广泛流布与持续影响。民间传说中真武大帝所具有的降福、禳灾、护民、降雨、护生等神性功能满足了信众的多方需求,体现出道教在地方社会信众中鲜明的信仰特征。"祖师会"所体现出的时间上的集中性与态势上的群体性,以及在不同信众的性别与年龄上的分布特点,也为研究地域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道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发展特点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