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我们随处可见关于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奇花异树、走兽飞禽、琴箫梵呗、细雨和风等种种美景妙境的描写,由此可见佛教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重视。 佛教徒善于在内心“造境”,造清净之境;佛教徒也善于造心外清净之境。此为内外同一的不二法门。 “因果”规律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徒可以从“因”预知其果;佛教徒也可以从“果”推知其因。今日地球环境日趋恶化,就是人类所种恶因所致。 佛教徒对虫蚁鸟兽,从不加害,视之“平等众生”。这是佛教慈悲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佛教徒的眼中,雪山飞瀑、残荷败柳,无一不是“无情说法”而赋予她们深邃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6)
五、业力为道德公正律就实用价值和宗教价值而论,这可能是业力论中最重要的一点了。在未讨论此一概念对佛教思想所发生之巨大影响前,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业力论之最主要和最根本之原则。现姑称之为“同类相应原则”,此原则之核心思想,简单说来即是“如是因生如是果”,或“若是这样,就必会这样”。这就是说,果与因在性质上总是相类似的,有A之因必有A之果。此原则表现在自然界,就  相似文献   

3.
静波 《法音》2000,(5):13-15
站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与大家一同畅谈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神圣使命,心中自然而然生起—种责任与压力之感。要知道,作为佛教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佛教今天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佛教徒中出家人的定位。众所周知,“文革”之后,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与落实,无论是寺院的恢复与重建,乃至不断增加的信众人数,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欣慰又欣喜之余,难免又有些深切的忧虑。佛教今天的现状,相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依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念的转型时期,面对各种思想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佛教慈悲心理与环境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句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当代的种种危机,从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汲取精华,武装自己,塑造人类自身,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包括从佛教中汲取其慈悲思想,净化人类心灵,提高道德水准、美化社会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当代佛教的主导思想是在继承了近代佛教先进思想的太虚大师等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发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佛教思想理念。关于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如果就广而言之,其思想之广博以一言半语不可言尽。今本文仅就从当代高僧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言,就可窥见其思想博大而精深,影响深远而重大。我们就从真禅法师对佛教的重建和振兴、国际友好往来、佛教现代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佛教社会慈善等方面,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真祥法师是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提起佛教,很容易让人同“历史”、“传统”、“古老”等名词术语联系起来。诚然,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历史悠久无疑是其特点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佛教还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主张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宗教。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的环保思想,让世人更深刻地认识佛教,由中国佛协发起、佛协教务部承办的一场名为“佛教与环保”的演讲会于8月25日至27日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成功举行。 在2天4场的演讲辩论会中,来自全国各省、市佛协及寺…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雷 《法音》1998,(11)
由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和台湾现代佛教学会联合举办的“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其论文集由前者在1996年1月结集出版。我们曾以《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为题,摘编了其中《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心...  相似文献   

8.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寺院僧人日常进行的几项活动,如朝暮课诵、布萨诵戒、上供、过堂、普佛等。一、朝暮课诵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的总称。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早…  相似文献   

9.
智频大师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而且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他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圆顿止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三个部分,总括起来,便是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境行果”。天台宗就是依靠这套理论创立的。他的佛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佛教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剧。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再也不能对生态问题漠然视之了。如何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还地球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生态伦理学就是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凸现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佛教,寻找佛教与生态伦理学一致的方面,发掘佛教对生态伦理的启示意义。一、佛教与生态伦理的一致性两者的一致性表现在以下三面:(一)、理论基础的一致性佛教是以“缘起论”作为其根本教义的。“因…  相似文献   

11.
王帅 《五台山研究》2023,(3):20-25+31
印光法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反映了其家庭“奉儒守官”的家风,对印光“儒佛融合”“以振兴佛教为己任”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出家之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号继庐行者、常惭愧僧、普陀僧、粥饭僧。这背后既蕴含着印光对于自己弘法事业的定位和期许,也可以看出其作为佛教领袖自觉振兴佛教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更可以看出印光谦卑恭逊背后的勇猛精进与坚定自信。从印光使用别号的时间、频率和场景,也可以看出其弘法实践中“善巧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今天来体味佛陀的教说,只要抱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得到 有益的启发和领悟。例如,对于佛教所说的众生一体,对于佛教所倡导的非暴力 主义,对于佛教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说法,我们当然可以读解出人道主义,读解 出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着的“绿色和平运动”的精神实质。我们可以试问自己,难道 我们不应该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不需要关心人与地球的和谐吗?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是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威胁,但在两千年前,佛就谈到人与一切众生,与 这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再说具体一些,佛教关于不杀生的诫命恐怕并不仅仅是 宗教教条,从道德的终极意义上,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敬畏生命是否应是人类的 第一诫命呢?我们是否想过,人并没有剥夺其他活物的生命权利呢?人类比别的  相似文献   

13.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理解方法,可分为狭义“格义”与广义“格义”两种。就东晋道安的佛学诠释思想而言,他针对小乘毗昙学多涉及名相概念的“事数”而采取了狭义“格义”的解经方法,对大乘般若学的“性空假有”思想则采用了广义“格义”的诠解方法。道安通过灵活使用两种不同意义的“格义”方法,促进了小乘毗昙学和大乘般若学在中土的广泛流行,特别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从狭义“格义”转换到广义“格义”,显示了中国僧人在促进印度佛教中国化和建立中国佛学理论上的努力,这为我们当代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研究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主要探讨了赵朴初居士在“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方面的贡献,其贡献表现在打通了“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传承和创新、戒杀与杀魔等;“人间佛教”思想还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思想是近代佛学大师欧阳渐先生提出来的。该文考察了欧阳渐对“佛法”的理解,并在对“如何正确理解”、“如何客观评判”、“如何合理发扬”欧阳渐“佛法”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简要分析了该思想的成因、价值及其学术意义。该文认为:要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应该正确区分“佛法”与“佛教”、“佛学”的关系,全面理解其“佛法”思想,并根据“佛法”的实际来加以评价;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始终为人类所必需,乃是欧阳渐“佛法”思想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值得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16.
近今密宗热之反思佛日密宗,确切而言应曰密乘,又名“金刚乘”,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兴起于印度的一系大乘佛教。它依诸佛圣众及上师的加持,修直下与佛果境界相应的瑜伽观行而期即身成佛,相对于由多劫修菩萨因行以渐趋佛果的波罗蜜乘(大乘通道)或“因乘”而言,又称“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首先探讨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直接追溯到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继而说到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对人间佛教主旨的讨论,引向了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上,从“庄严净土”流衍出“人菩萨行”的理论。太虚和印顺的人间行菩萨道,也在大陆佛教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真禅法师这样一些佛教大师都对于“人间佛教”作出了思想内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到的体悟,并进行了诠释。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真禅法师解释“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说是“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论人间净土》)其次,“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心,去改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论人间净土》)第三,真禅法师以禅学思想和华严思想丰富了人间佛教的内容,认为禅法“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禅的可贵就在于其实践精神,真实的修持。再者,真禅法师认为,学禅,除了真实修持以外,也要学习佛教经典,即注重佛学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禅学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家的佛教僧人的修行不能仅限于自了自利,更要发扬利他精神,对于“利他”,真禅法师不仅用禅法来概括,还用普贤精神来发扬。由于利他,资生福利的事业也就自然成为了人间佛教思想实践的具体产物。真禅法师反复强调“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佛法与人生》)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对当代佛教具有相当的影响也直接批量导着今天玉佛寺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佛教折射的环保理念与环保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人类历史,宗教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各类社会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中一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佛教中所体现的环保理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从佛教环保理念的思想渊源入手,围绕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等环保理念所涵盖的内容来探讨佛教与其环保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4日凌晨10时7分,一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在仿佛进入“甚深禅定”近一个月后,于台湾安详示寂,享寿100岁。他的逝世,是中国佛教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佛教学术界的巨大损失。印顺法师生前与我所有着种种因缘。在我所,前有亲承法师教诲的弟子,继有后辈编选大陆首部印顺文集,又有学人得以在他晚年多次亲近于他,这些都使我们对他尤为尊崇,尤为怀念。为了表示我刊对印顺法师的敬意和哀悼,我们在得知他圆寂消息的第一时间,马上决定本期杂志停止付印,撤掉若干原有稿件,换上一篇介绍印顺法师及其佛学思想的文章。由于临时仓促,本文无法完整全面阐述印顺法师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及其深刻影响,但希望以此暂代我们的一瓣心香,呈献于印顺法师座下。拳拳真情,识者共鉴!今年8月,我所将按计划举行“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届时,我们还可期待以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进一步探讨和弘扬,继续纪念这位中国佛教时代精神和理论高度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问:法轮功标榜自己是最高佛法,故又名“法轮大法”、“法轮佛法”,那么它与佛教是什么关系?答: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无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外在的形式上,法轮功与佛教都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李洪志本人也与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从佛教界来说,法轮功是一种附佛外道和邪教,根本就不是佛法,所谓“最高佛法”也就无从谈起!问:李洪志在其《转法轮》等书中运用了许多我们熟悉的佛教名词概念,那又该怎样理解?答:李洪志不信佛教也不懂佛教,只是剽窃了佛教的一些名词,想利用佛教的影响去蒙骗那些同样不懂佛教的人民群众。问:听您这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