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6月22日视察大足宝顶山后说,圣寿寺包括小佛湾、大悲阁应全部交给僧人管理。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宝顶摩崖造像是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又一奇迹,为南宋名僧赵智凤主持开凿。宝顶石刻以大佛湾为最集中、最系统。大悲阁的千手千眼观音石雕又是大佛湾造像艺术的精华。圣寿寺位于宝顶山巅,与大佛湾相距里许。圣寿寺内的小佛湾造像是开凿大佛湾的模  相似文献   

2.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3.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4.
大足石刻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①,以其丰富的道教石刻、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试以其中的女神造像作一简析,以窥其一斑。一、造像简介大足道教石刻中的女神造像,以其在龛窟中所占的地  相似文献   

5.
李小强 《佛学研究》2004,(1):244-251
本文主要论述净土信仰在大足石刻发展历程上的作用。以唐宋时期大足石刻的造像为例,说明净土信仰为大足石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充足的精神动力,其发展历程无不与净土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杨雄 《佛教文化》2007,(1):102-117
宝顶石窟,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包括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的十余处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约五里处,现编号15号,其中以第五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最为著名,这两窟的开凿时间皆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相似文献   

8.
大足南山石刻,在人足县城南三华里左右的公路边,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百多身,属道教造像,开凿于唐、宋间,明清两代稍有增补。为何在唐、宋时期要在大足南山出现这么多道教石刻呢?笔者带着疑问考查了石刻碑碣。南山石刻区玉皇观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以下碑文内容:“昌邻于合、旧号东州道院。文物彬彬;久稔闻见。人品有杨贤良、王文正之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石刻艺术,是道教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保存有大量的道教雕刻作品,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经过道教文化特别是道教雕塑和绘画的不断发展和积淀,逐渐在具有石刻造像风气的大足一地,形成了自身浓厚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大足道教石刻,是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石篆山等代表性石窟点。在大足道教石刻中,可以领略到道教艺术自身创新的独特魅力,丹凤眼与美须髯这些人物面部局部特点,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道教艺术在经历漫长发展之后,至两宋时期逐渐臻于成熟,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道教石刻,可谓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  相似文献   

11.
"上朝峨眉,下朝宝顶"是四川佛教流行的民间信仰,本文考察了这一说法的来历,认为此说法应在南宋以后才开始出现,到了明代方正式成立。同时对"下朝宝顶"的衰落,做了更多的研究,指出这与整个中国佛教的形势有关,大足的佛教不能脱离中国佛教的兴衰命运。文章还指出,"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说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除了在宗教学的信仰领域表现之外,还有更深的含义,对当代大足的现实文化与经济发展也将会起到一个推动与拉动作用。"下朝宝顶"是与佛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怎样去理解与运用佛教的影响力,从而做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利用宗教界为经济建设服务做贡献的要求。大足所有的佛教石刻与历史都是建筑在佛教载体上的,只有对这个载体作出更加合乎事实的说明,才会把佛教石刻内涵更加全面深入地表现出来,让它们的鲜活生命力重新绽放出来,再次实现"下朝宝顶"的辉煌局面!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刻造像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而且小型石刻造像较之石窟寺造像更具特有的质朴、世俗、自由的民间气息,是反映十六国北朝时期中下层经济文化、人情风俗、生活习惯的艺术作品。对这批造像的研究,亦是研究石窟寺造像的有益补充,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十六国北朝佛教石雕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13.
正佛教造像碑融合、丰富了中国传统石碑记功载德的作用,突出表现佛教伦理中国化思想对造像产生的影响,是中国佛教融入世俗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显示中国佛教思维的实用性,体现中国佛教的价值观追求,反映修行趋向简易性的特点。中国佛教造像碑是与汉代物质文化渊源深厚的一种特殊石刻形式,兼具图像和铭文,多数纪年明确,分布地域广泛,既是研究丝绸之路上区域佛教的重要石刻代表,也是探求佛教中国化演变过程的物质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南阳市武侯祠建于元,兴盛于明、清,誉驰中外。该祠位于市西郊卧龙岗(武侯隐居于此故名卧龙)上,建筑面积占地五十余亩,经几代增修,其中有楼、殿、廊、台、亭、塔、堂舍,共二百五十七间。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殿前卷棚上,匾额纵横,使人目不暇视。大殿前竖立汉白玉石坊,前面刻着“三代遗才”,后面刻“韬略宗师”,院内古柏苍郁,炎夏荫凉,祠内藏有驰名的汉代张景碑、篆字碑,宋代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碑。清代郑板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耀县城东1.5公里的药王山(又名五台山),因唐代道教名士、医学家孙思邈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今有太玄洞、孙真人祠和现代所建“孙思邈纪念馆”,为道教信徒朝拜“药王”的胜地。药王山从北魏始迄于隋,先后凿造了为数众多的道教造像碑,这些造像碑除个别解放前被外国人劫去之外,现大部分尚可见载于史籍方志中,有些碑为陕西省博物馆收藏,从考察道教石刻造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  相似文献   

16.
在大足石刻中有19处存有佛教音乐的实物资料。这些石刻分布在65个龛窟中,包括伎乐天、伎乐人、罗汉伎乐、佛伎乐、童子伎乐和其它伎乐计151身,有大小不同的乐组76个,乐器31种,240件。其中北山佛湾、宝顶大佛湾两处有音乐题材的龛窟45个,为最多。一、伎乐和乐器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在大足石窟中的各种伎乐天(人)和乐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伎乐天(人)的表演形式伎乐天就是飞天,是专门在“天宫”中奏乐、歌舞的,是佛教石窟中常见的题材。天宫佛国,歌舞升平,是佛教徒向往的极乐世界。伎乐天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多半是以两身对称出现在…  相似文献   

17.
陕西长武县保存了不少北魏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本文以有纪年的石刻造像为标尺,对石刻造像进行分类,分析了各时期造像的样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信仰群体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艺术,其中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出彩。居于整个宝顶山大佛湾的中央区域,有一尊右侧而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像,正前方有一蜿蜒九曲的水渠与大佛头部方向的九龙浴太子造像相连接呼应。曲水与佛教造像的组合呈现形式,是大足地区特有的造像方式。通过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分析法、图片与文献结合的方式分析出这种造像组合与南宋时期匠人凿刻时的因地循势有关,也是对文学艺术中"曲水流觞"形式的运用与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佛经教义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佛教石刻中的传统儒家孝道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对于传统儒家的种种攻击,采取了曲折自卫、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的过程,也就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即是以孝道为载体的。理论以唐代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宋代契嵩的《孝论》的出炉为标志,而实践层面则要首推大足石刻造像对孝道的形象、生动的阐发。大足石刻对孝道思想形象的刻划,对佛教的中国化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法藏的身世,唐秘书少监阎朝隐《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及《宋高僧传·法藏传》等所言至略。十年前,因调查龙门碑刻资料,发现法藏造像四处,祖坟题刻一处,皆可补僧传之阙,兹介绍如下: 1.在魏字洞有小龛,造像记云:“法藏为父母、兄弟姊妹,又为胜蛮,敬造弥陀像一龛。乾封二年(667)四月十五日。” 2.在考龙窝上方有一唐初小洞,内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