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FSSC一R量表对中国儿童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普通小学、普通中学的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随机抽取888名有效被试,应用中文版的的儿童恐惧检测表(FSSC一R)考察他们的恐惧状况,从因素结构、区分效度、内部同质性三方面评价了FSSC一R对中国儿童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国被试资料的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对死亡和危险的恐惧、对惩罚的恐惧、对小动物和轻度伤害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受评价的恐惧,与美国使用的英文版FSSC一R的因素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中国儿童在FSSC一R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中文版FSSC一R总量表的内部同质性Cronbach’salpha=0.60。  相似文献   

2.
学龄儿童汉语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李娟  傅小兰  林仲贤 《心理学报》2000,32(2):121-126
该研究以小学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儿童及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对左右、上下和半包围三种结构类型的90个真字、假字和非字进行词汇判断,以探讨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结构类型的相应影响,以及年龄对汉字识别中结构类型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形成是以识字为基础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萌发了正字法意识,但至五年级时才基本达到了成人水平。(2)只有小学一年级被试的真字识别受结构类型影响。汉字识别中是否存在结构类型效应可能与被试识字经验、材料熟悉性等因素有关.(3)年级内部正字法意识的萌发和年级之间正字法意识发展的差异不受结构类型的影响,但萌发之后各年级内部均是对左右结构汉字正字法意识优于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  相似文献   

3.
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0  
张文新 《心理科学》1997,20(6):504-508
对991名城乡在校初中生施以Coopersmith自尊问卷(25条目版)测验。对问卷的测量学分析发现:该自尊问卷的中文版具有较高的信度,其与有关测量工具之间的效标关联效度合乎逻辑;对被试自尊特点的分析发现: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二年级开始自尊极显著地降低;初中生的自尊不存在性别差异;城市被试的自尊在总体上高于农村被试,但城乡因素与被试的性别有交互作用;独生子女的自尊高于非独生子女,但这一差异仅存在于初中一年级。  相似文献   

4.
学龄期儿童恐惧的内容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恐惧的内容与结构是恐惧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纵向与横断两个独立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在天津和北京选取普通中小学学生,采用儿童恐惧调查表(FSSC-R)和自编儿童调查问卷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学龄期的恐惧内容主要与学习和学校、社会关系、危险和伤害以及未知和神秘物有关;学龄期儿童的恐惧具有一定的因素结构,这一由纵向研究数据经探索型因素分析制取的结构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横断研究数据的验证型因素分析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学习不良儿童归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俞国良  王永丽 《心理科学》2004,27(4):786-790
考察学习不良儿童归因的特点。被试为小学3~5年级83名儿童。结果发现:对消极事件的归因上,学习不良儿童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年级差异显著,四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在消极事件各维度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稳定性维度上差异显著,内部性和普遍性维度的年级差异显著,四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对积极事件的归因上,一般儿童显著高于学习不良儿童;在积极事件各维度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稳定性上差异显著,一般儿童高于学习不良儿童,年级差异显著,三年级显著高于五年级。  相似文献   

6.
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GHQ-20进行了结构分析并检验其对中国大学生被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被试取自北京市两所高校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共1142人。包括两个分研究,研究一(354名被试 )和研究二(788名被试)。研究一的因素分析提取出三个因子,它们被分别命名为三个不同的分量表:GHQ-自我肯定,GHQ-忧郁和GHQ-焦虑。两个研究结果均发现,GHQ-20的内部一致性满意,其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或者满意或者可接受。效度检验结果表明,GHQ-20及三个分量表均具有良好效度。基于上述结果,GHQ-20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较为满意的工具,其分量表亦可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不同心理问题的较满意或至少是可用工具。  相似文献   

7.
使用Reed设计的有意遗忘研究范式,以194名小学二、三、四、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的差异,探索抑制机制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及儿童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结果表明:1)大学生被试和儿童被试之间的有意抑制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2)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呈递增趋势;3)儿童的有意抑制能力发展在三年级,9、10岁可能存在一个敏感期。  相似文献   

8.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有关儿童行为问题的测量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合我国小学生特点的《儿童注意缺损多动障碍量表》。经过预测后的修订,组成正式量表。共计34个题目,施测于5所普通小学1-6年级的433名被试。因素分析结果验证了本量表五个因子的存在,即: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从而验证了最初的结构预想。本研究着重考察了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其中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9202-.9448之间,总量表的再测信度为.8902。对量表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的检验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以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儿童以及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单字词识别中的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的年龄特点.结果发现:(1)三组被试都表现出单字词识别中的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且效应发生在低频字上;(2)随年龄的增长和识字能力的提高,儿童汉字识别的错误率降低;而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呈现递减的趋势.小学三年级已经发展出多义词的识别优势,小学五年级的反应模式与大学生的基本接近.最后,从语义反馈量、加工方式差异等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以130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心理一致感量表(CSOC)中文版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考察小学阶段儿童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CSOC中文版量表具有较好的项目鉴别力、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CSOC中文版量表由一致感和不一致感两个因素构成,心理一致感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心理一致感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儿童心理一致感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儿童心理一致感水平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研究考察儿童和青少年是否具有“左-右”空间-时间隐喻图式。以泉州市惠安县4所学校小学三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共100名学生为被试,完成时态-按键匹配任务。结果发现,各年级被试均对“左-过去,右-将来”的按键匹配比对“左-将来,右-过去”的按键匹配反应更快,准确率更高,表明自小学三年级起,儿童和青少年在时间隐喻图式上表现出和成人一致的模式,未发现年龄发展效应。该发现支持隐喻结构观。  相似文献   

12.
研究考察儿童和青少年是否具有“左-右”空间-时间隐喻图式。以泉州市惠安县4所学校小学三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共100名学生为被试,完成时态-按键匹配任务。结果发现,各年级被试均对“左-过去,右-将来”的按键匹配比对“左-将来,右-过去”的按键匹配反应更快,准确率更高,表明自小学三年级起,儿童和青少年在时间隐喻图式上表现出和成人一致的模式,未发现年龄发展效应。该发现支持隐喻结构观。  相似文献   

13.
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特点及阅读能力高低读者的差异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姜涛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9,32(1):60-68
选取小学3,4,5年级儿童各20名作为被试,系统探讨了儿童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意识、首音韵脚意识和音位意识的特点及发展,根据老师的评价把被试分为好的读者和差的读者。研究结果表明,语音意识测验成绩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音节意识与首音一韵脚意识先于音位意识而发展;好、差读者在语音意识测验成绩上差异显著,而且,年级差异与好、差读者差异的程度和趋势是一致的,好、差读者在语音意识发展的速度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龚少英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5,28(5):1108-1111
本研究采用翻译识别任务探查了不同熟练程度的汉英双语儿童的词汇和概念表征的特点。被试为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三、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儿童共50名,结果发现.各组被试在进行翻译识别时.反应错误率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降低,且各组被试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字法干扰效应和语义干扰效应。这一结果表明,不熟练的汉英双语儿童可以通过词汇联系和概念联系加工第二语言中的词。  相似文献   

15.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一所普通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中选取90名被试,结构访谈法考察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表达策略的使用。结果表明,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在一到三年级阶段获得快速发展,三到五年级变化很小,而且在积极和消极情境下发展趋势比较一致,但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不同年级儿童对策略的使用表现出类似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变化趋势,全部被试中,平静化策略使用最多,掩饰策略次之,在掩饰策略的使用上,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270名小学三~五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解决类比任务范式,探讨了小学儿童类比问题解决及策略运用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在儿童类比问题解决质量的发展方面,不同年级儿童差异显著,四年级儿童成绩最好;而儿童类比问题解决速度则随着年级增高而加快;(2)儿童类比策略发展更符合混合模型;随着年级发展,儿童初级、中级和高级类比策略运用逐渐增加,而非类比策略运用渐少;儿童类比策略发展的“飞跃”发生在四到五年级之间;儿童策略运用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竞争性、适应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玉桂  李幼穗 《心理科学》2001,24(5):557-562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比较了两种不同移情训练方法:情境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对儿童分享行为产生的影响。本实验选取了幼儿园中班、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三年级三个年龄段的162名被试,将他们按实验要求随机分成情境讨论组、角色扮演组和控制组,然后进行为期~个月的情境讨论移情训练和角色扮演移情训练,通过即时后测和延缓后测让放试去分享奖品和玩具来检测两种不同的移情训练方法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无论哪种移情训练方法均可有效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2.情境讨论法的训练效果随儿童年龄增长而提高;角色扮演法在幼儿园中班ijJl练效果最好、小学一年级次之、小学三年级最差。3.对于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三年级儿童来讲,角色扮演法比情境讨论法对分享行为更具有延缓作用;对于幼儿园中班则没有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8.
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法,考察小学一、三、五年级共128名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结果发现:(1)由教师评价的小学儿童的分享行为在小学一、三年级无显著差异,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得分显著下降;学生自我评价的分享行为在一、三年级呈上升趋势,在三、五年级问呈下降趋势;(2)根据教师评价,一年级小学生在游戏分享和物品分享上的得分最高,学习分享次之,心理分享最少;对三、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游戏分享与物品分享行为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而让位给心理分享和学习分享行为;(3)教师对小学生分享行为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之问有0.26的相关;教师评价与同伴提名之间有0.37的相关:而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提名之间无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相似文献   

20.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幼儿园大班、小学一、二、三年级共240名被试,每个年级各60名,男女各半,考察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对儿童的分享行为有影响,其中主要是认知观点采择对实际分享行为的影响;(2)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3)儿童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的发展在幼儿园大班,二者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到了一、二、三年级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