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东 《天风》2003,(8):29-29
诫命的第三条“不可妄称上帝的名”。上帝的名是神圣的,主耶稣教导我们祷告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尊上帝的名为圣是对上帝的崇敬,是一个到上帝面前来的人首先当有的态度。与此相反的是人要  相似文献   

2.
信仰     
我相信上帝赐给我们生命,我们可以在爱中成长。我也相信上帝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正如太阳存在于每一朵花的色彩和香味之中一样。即使是我、在眼前一片黑暗之中仍能看到上帝的光明;在耳边一片死寂的缄默之中仍能听到上帝的声音。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耶稣基督的教训生活在世界上。只要我们都能服膺他的诫命“彼此相爱”就可以迎接极大的快乐降临这个世界。我相信可以按照上帝的宗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一样,每个人都会爱众人。若盼望人家如何如何待自己,自己也必须如此如此地待人。我相信每个人的福…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9)
<正>耶稣说:一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一教会如此,我们的身子也当如此。崇拜而没有敬虔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有时,就算你想安静地崇拜,但身边往往会有一些人或事来影响你,让你有意无意地受到干扰,没有办法安静崇拜。所以,不管是什么人或什么事,当它影响到你的正常崇拜时,就不是出于上帝的,我们要小心。  相似文献   

4.
陈跃鑫 《天风》2001,(6):10-11
圣奥古斯丁有句名言:“苦难是上帝祝福之手的阴影。”经上记着说:“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8:28)因为往往也就是在苦难中,上帝让我们更能切身地体验到他的爱是多么的丰富与真实。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脚踪,一起来体验约伯的经历,来思想上帝的作为吧!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特别重视教导人要谦卑,是因为她相信上帝创造一切,上帝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上帝与人之间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这种“被造感”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理智和道德上的有限,因此我们必须谦卑在上帝面前。“凡以谦卑态度敬拜上帝的人也能谦卑待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友善地评价别人的行为,以平等地位与人对话。主耶稣在马太福音7章12节教导我们:“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谦  相似文献   

6.
这个世界太喧嚣了,以致于我们常听不见上帝的声音。这个时代的人太不甘于寂寞了,在世俗利弊的喧嚷争闹中,那永无休止的噪音掩盖了我们的听觉,让我们听不见上帝对我们呼唤的声音。 当人第一次违背上帝的命令,在罪中失落而不敢见神时,上帝向人发出了悲戚的呼唤:“亚当,你在哪里?人啊,你在哪里?”那声音正如母亲对做错事  相似文献   

7.
徐牧 《天风》2009,(2):10-11
每当晨祷、晚祷、周日、周间聚会领祷时,尤其是赞美见证聚会上,我们常常在会众领祷时听到:“我们是上帝的儿女”、“我们是上帝的百姓”、“我们是新以色列民”、“我们是耶稣的门徒”……但是,我们却常常忘记我们也是上帝的管家,当看重管家的身份和尽上奉献的本分。  相似文献   

8.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独一上帝”开始,随即以“全能的父”形容这位独一上帝。我们所信靠的上帝, 既是大有能力的主宰,也是慈爱的天父。人类的父我们说上帝是“父”,有三个主要意思:上帝是创造主、上帝是信徒的父、上帝是耶稣基督的父。第一, 上帝是“父”是指他是创造主,是生命的根源,正如人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天风》2003,(3):1-1
当美国攻打伊拉克倒萨行动一触即发时,欧洲教会领袖与普世基督徒正积极努力呼唤和祈祷世界和平。在本期首篇己故的孙彦理主教的“和平,上帝的旨意“一文中他说,上帝的恩赐,是要我们过美好的生活,如同,耶稣降生时天使的歌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以呼唤和平到人类的安居乐业,中国基督徒与普世基督徒始终关注着自身生存的空间,正如丁主教所说:“中国基督徒敬拜一位爱我们,同情我们,与我们一道遭受苦难,循循善诱的上帝,这个转变是一种真正的释放”。的确“中国基督教必须根植于中国土壤中”,因为“基督徒的  相似文献   

10.
欣艺 《天风》2006,(21):40-41
“每个人部在寻求快乐,并且尝试从不同途径来找到快乐,然而,当我们真正找到快乐时并诚心向上帝奉献自己时,上帝也必定给予我们帮助。”  相似文献   

11.
张群峰 《天风》2003,(7):24-25
圣经中上帝自己的话启示我们,他所造的万物都是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感知也印证了这一点,下面我就用三方面的内容来见证“上帝不造废物,也不废弃所造的”这一真理。 上帝的创造是伟大、奇妙和完美的 创世记第一章中记载,上帝每造一物后,都说一句话“神看着是好的”。事实上诚然如此,下面我们就以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些独一无二的优越条件,来证明神创造完美。  相似文献   

12.
经文:徒10:26,14:11—18;罗12:3 作为讲题的这句话——“我们也是人”,出之于彼得、保罗和巴拉巴三位使徒之口。彼得是一个人对哥尼流讲的,所以说“我也是人”;巴拉巴和保罗是两个人讲的,则用了“我们也是人”。其含义则完全相同。 这句话的背景也基本上一样,意大利营的百夫长哥尼流,是个虔诚敬畏神的人,多多赈济百姓,常常祷告上帝。他在异象中  相似文献   

13.
实践     
信仰的实践把单纯的“头脑知识”转化为“心灵的事情”,即整个人的事情。这正是信仰所表示的根本意思。在信里,上帝是真真正正地和我们同在。在祷告中所思索的“上帝”,成了活生生的,可以面对的实在。当我们注意“知道”和“实践”之间的区别时,祷告在整个信仰生活中的地位就变得非常显著了。比如说,知道创造和整个被造世界是上帝的礼物,与把这个知识实践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并且以  相似文献   

14.
1979年8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被誉为“中华第一圣堂”的新街礼拜堂在会众的赞美声中正式复会。 有的牧师、传道人接到复会通知时,心里非常顾虑:“到时会有人敢来参加礼拜聚会吗?”然而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信徒得悉此事,喜出望外,奔走相告:“上帝行权能了!我们的祷告、我们的愿望要实现了!礼拜堂要再开门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无法证明超自然的上帝存在,最多只能引入一个多余的概念,而它并不像我们探索自然规律一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事物;究其本质,上帝是个与科学无法相容的概念,尽管我们无法确切地证明上帝不存在,但是,相信上帝存在与相信任何荒谬的东西存在一样;信仰上帝也不能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使人高尚。举行祭拜上帝的活动不但无用,而且浪费时间和金钱,增加不必要的紧张。在知道无用后,比之将浪费的东西捐给食不果腹的人,是一种麻木不仁的行为。然而不管怎么说,在不影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不管是什么信仰都应被容许,因为这是人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孟艳玲 《天风》2006,(14):32-36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自问,又不断寻觅的话题。《旧约》里,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被称为人类的堕落,有了“失乐园”的开端。1667年,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十二卷长诗《失乐园》出版,他给我们重复讲述着原来的故事,从此人类一直走在寻觅乐园的路上,可是人类恒久地寻觅,也就有不断地迷失。司芬克斯(Sphinx)是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兽,把守在通往底比斯的马路上,向每一位过路的人提出一条谜题,答不出来的人就会被怪物撕成两半,猜中的就让他们顺利通过。司芬克斯最有名的一个谜题是:“什么生物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这个答案就是“人”!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谜,这个谜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只有去探究我们才有可能揭开谜底。“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一直试图破解“人”这个谜,。他们对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这种努力是可贵的。但基督教认为,人不能单纯从人自身去揭开人之谜,就如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二十世纪德国才气横溢的思想家谢勒谈论人的本质时,不偏重理性的角色,却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人的超越意向、祈祷、寻求上帝的本质,“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是祈祷的、寻求上帝的本质。……他的理智,他的工具机器赋予他越来越多的自由闲暇去内省上帝、爱慕上帝。……上帝是汪洋大海,精神和爱慕是一泻入海的百河千川。这些河川在其源头就预感到大海了”。人要真正理解人,必须认识上帝。认识上帝与认识人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在信仰的范畴内谈论人才会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的意义     
沈承恩 《天风》2003,(12):6-8
信是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把信强调过分。后,马丁路得改教,提出“因信称义“的道理来调上帝的恩典。这一个强调十分重要,因为上帝法就有功劳、有了功劳,上帝就要称他为义。 因为保罗说:“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所以“因信称义”不是我们信仰的全部,我们不能强调信而把上帝的恩撇在脑后抨击天主教,“因信称义”就成了新旧两教的分水岭。近年天主教与新教的信义宗在“因信称义”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协议书十分强调的恩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人的信。如果我们强调信过了度,我们就会蹈犹太人的覆辙。犹太人认为人可以靠行津法称义,因为行了津现在我们如果撇下上帝的恩不说,过分强调因信称义,就会把人的信变成一种功劳,在上帝面前换取称义。这是极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梅康钧 《天风》2006,(21):22-23
在寻求对人的本性认知上,经济学家从物的交换中寻求人的价值,而神学家则从亚当的匾落中,从自身认识探索上帝用来创造我们的那种原来的完整。上帝爱的“信贷”完全是无条件的,我们愿意为上帝做任何事,并在上帝的爱中,服侍更多的人群。  相似文献   

19.
沐霖 《天风》2004,(8):44-45
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揭露或显明某事,使真相向一个探索的人敞开的涵义。启示——表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念,即“我们需要被告知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启示——要求我们全面理解上帝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曹惠云 《天风》2002,(12):14
经文:路1∶38,太1∶18—25每逢圣诞节庆贺救主耶稣降生时,无不想到马利亚。今天,我们以路加福音1章38节和马太福音1章18—25节这两处经文,看“马利亚对上帝的敬畏”、“马利亚对上帝的顺服”和“马利亚得上帝的赐福”,从三方面来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