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西方的"极权主义研究.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将极权主义研究的视野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本文对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结构形态的分析进行了重述,对他论述的东方专制主义转型的契机与复辟的危险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既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了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的"冷战"思维,同时也肯定了他的研究所具有的揭橥东方古典社会政治特质的价值,并指出人类重视自由价值与警惕专制政治的高度相关性与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葛树先同志在《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是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吗?》①一文中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质疑”,全面否定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不正确的、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张凌云 《学海》2007,1(3):194-201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前后期哲学基础是一致的,后期理论对前期理论不是历史发展双线论与历史发展单线论的对立,而是合世界历史理论逻辑的发展,是以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东西方双线发展论发展了前资本主义的东西方双线发展论。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国家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是他的伟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顾乃忠 《学海》2004,45(1):11-28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可分为前期理论和后期理论。马克思的前期东方社会理论以内因决定论和历史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张历史发展单线论 ;马克思的后期东方社会理论以外因决定论和人道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张历史发展双线论。马克思的前期东方社会理论和后期东方社会理论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 ,人们只能从二者之中择其一 ,而不可能兼而蓄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要分两个时期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了认真剖析,并用它来表征东方社会的现实特点,同时试图用西方的发展道路来框定东方;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命运进行了预测分析,认识到西欧社会的发展道路不是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道路,提出俄国等落后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已为众人所“熟知”,然而,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却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缺陷将使我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很难达到“真知”。本文拟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或生成机制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一、逻辑起点的确定与理论假设的提出在一般意义上,东方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概念,指处于地球东半球的亚洲国家和传统的斯拉夫国家,以同西方国家相对应;二是经济政治概念,指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以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应。在确认地理含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理论界出现一种议论,认为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论述是他在晚年找到的一条“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因而被称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这种议论是以马克思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和1882年同恩格斯联名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写的序言为根据的,但是我们在对马克思这些论述进行一次认真的研读之后看到,据此做出上述论断在理论上是极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质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东方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直接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证实了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中所提出的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预想。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最早肯定东方社会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俄国的民粹派。从19世纪下半叶起,围绕着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在民粹派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凯文·安德森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社会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科学和女性主义研究,他的研究主题涉及政治理论(主要研究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福柯、东方主义的论争,以及批判犯罪学理论等。笔者于2016年10月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参加"第五届海外华文期刊高端论坛",之后特地去拜访了他并进行学术交流。我们交流的主题包括乌托邦、他的《马克思在边缘》一书及其重要性、他关于弗洛姆的论文、知识界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看法、爱尔兰革命、特里·伊格尔顿关于爱尔兰文学和爱尔兰社会运动的研究,以及他接下来的研究课题等。  相似文献   

10.
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展开的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又一热点.这一研讨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其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 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二)历史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三)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是在探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引发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说,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留给后人的珍贵思想遗产中,有许多思想观点对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他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尤为突出。这是因为,马克思逝世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发生了这么一种现象: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而是在东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成功。然而东方落后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晚年反思的主题江丹林马克思晚年反思时留下的论著,以其深速的思想、丰富的内容、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其表述上的不完整性,在西方成了一个众说纷坛的不解之谜。有的认为晚年马克思在研究人类学时,着重注意到了亲属关系在史前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显示了马克思的"多元决定论"的结构主义方法,表明了他对自己以往"经济决定论"的否定。有的甚至据此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他们在方法论上的致命弱点,就是把马克思的某一个观点、思想从其整体中抽取出来,然后根据当代的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价,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晚年马克思。笔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实践的人和思想的人在他身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在他身上,作为战士的一面永远胜过思想家的一面。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提到了马克思的面前和实践向唯物史观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和材料的条件已经成熟时,马克思毅然把自己理论研究重点转向人类学。正如他在19世纪50至60年代为未来无产阶级革命满腔热情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以便在炉火中为之锻造彻底埋葬资本主义武器一样;这时,他又满腔热情地研究人类学,以便在炉火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全面、系统、完整地研究人类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尽管与后殖民主义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消解以及分析东方社会的某些方法,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及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后殖民主义对马克思的态度,以期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一赛义德(又译萨义德)在其后殖民主义的开山之作《东方学》中引用了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并把这句话置于该书的卷首扉页,作为全书的主导思路。马克思在说完上面…  相似文献   

15.
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最初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史也就是人类探索和寻求自身解放和自由的历史。当马克思为自己的一生确立了为人类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目标之后,寻求对人类历史之谜(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解答就成为他奋斗的重要环节。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研究中,这一重要环节的最初体现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解读《手稿》对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而且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众所周知,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与以往所有思想家完…  相似文献   

18.
资本逻辑的最大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表现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不是立足于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去思考导致前者表现为后者的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这种解读视域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揭示的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的批判,其核心在于探索批判对象即资本在现实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对资本的超越与扬弃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这种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上的。这代表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解读视域、解读内容等方面对他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真正超越。国外学界的一些左派学者在解读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时并没有真正进入他的唯物史观视域。  相似文献   

19.
正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没有机会阅读到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但他却从文化领导权的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革命的必然性。马克思和葛兰西之间存在着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革命的哲学对话,这场对话中蕴藏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理应予以深度发掘并进行充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