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换一种眼光     
有一个人对自己正住着的房子不满意,就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要把房子卖给别人,自己另外再建一座。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一个朋友碰上他,关切地问:“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你出售房屋的广告,现在你的房子已经脱手了吗?”这人说:“噢,那则广告是房屋中介公司刊登的,可是现在我已经不想卖了。”“为什么?”朋友问他。“因为我看了中介公司对这幢房子的描写,觉得它正是我理想中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2年当卢卡奇完成了他的庞大《美学》写作计划的第一卷时,他已经是77岁高龄的老人了。但现实生活的风云仍使他的思潮不得平静,资本主义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使人有丧失家园的异化感,而社会主义中的官僚主义已使人闷得透不过气来。“两大体系都有危机。”人的自由何在?人的价值何在?卢卡奇既不满意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伦理学对人的存在的说明,也不同意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无视人的存在。他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量器     
偶尔在一本书上读到一位作者的心灵独白。有位基督徒的老师对这位作者说:“应该只嫌恶一个人的不良行为,而不应该嫌恶这个人的本身。”过了很多年,他发现真有一个人,他只讨厌他的行为而不讨厌他的本身,这个人是谁  相似文献   

4.
女人是一所学校,但是有些太太却过分地“好为人师”,这对其先生而言,不是好事。本文列举不同类型的“老师太太”,欢迎对号入座——“语文老师”:爱用成语、出口成章、喜欢诗意与言情,有小资情调。王太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提子不放在水晶盘子里,她是不会动手吃的。她还经常用些自以为文雅的词语,比如“语焉不详”,可是,理工科毕业的丈夫对此并不欣赏,鸡对鸭说的结果只有一种——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他觉得太太过于矫情,恋爱时可以陪她去雨中散步,婚姻却应该是平实的。自然地这对“师生”无法教学相长,因此互相不满意。建议:雅俗共赏的婚姻…  相似文献   

5.
张崇助 《天风》2006,(10):37
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并非保罗其它的不知道,而是对保罗来说,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是他传福音的重点。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就是除去和好的障碍(罪),使神人和好、人人和睦、人与万物和谐。十字架的福音是和好的福音。十字架“一竖”开通了神人之间的路。“一横”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十字架使人与神,人与人和好。神藉主耶稣在十字架上钉死,来作成这救赎的大工。“和谐”、“和睦”、“和好”是十字架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反躬自省     
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忿忿不平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你对那家贸易公司完全清楚了吗?对他们做国际贸易的部门完全搞通了吗?”朋友反问道。“没有!” “君子报仇3年不晚。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的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修理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他的朋友建议,“你用你们的公司做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那人听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暗暗地使…  相似文献   

7.
我有一位日本朋友,他的妹妹是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可能是由于不赞成妹妹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从来不提妹妹的事,后来他告诉我他虽然不满意妹妹加入那个宗教,但是又说不出她有什么其他不好。他觉得信仰新宗教的人一般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可是他们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原因是一般的日本人都同时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而新宗教的人大多只信一种宗教,于是在人们眼里就显得有点古怪或偏激。日本人对新宗教的态度,也反映在新宗教的称谓变化上,50、60年代,人们普遍使用“新兴宗教”的提法。它所指的是一种所谓“类似宗教”,即看似宗教而又比宗教低…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身高不到1.2米的中年矮子上了车,售票员招呼他买票,但他说: “我从来不买票。”售票员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满1.2米,可以不买票。”售票员不同意,两个人就争吵起来了。于是,我上前说道:“车上不是有《乘客须知》吗!应以它为准!”这时,一位乘客读出了其中一条:“每人可带1.2米以下儿童一人,但1.2米以下儿童单独乘车须买票。”我说:“根据规则,并不是  相似文献   

9.
事奉     
单信 《天风》1994,(10)
在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SV)中,“事奉”一词译作“崇拜”,有时又译作“服事”。这说明“事奉”就是敬拜服事神(“事”有时也写成“侍”)。 “事奉”既然是一种敬拜,那么他服事的对象应该是专一的,圣经从来没有说要“事奉人”。相反,耶稣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10),又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你们不  相似文献   

10.
外国逻辑史著作本来就不多,其中关于“中国逻辑”的论述就更是凤毛麟角。但在这廖廖无几的论述中也可见一种趋势:由不承认到承认,至开始重视。外国哲学家、逻辑家最早谈到中国人的逻辑思想的要推黑格尔,这位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在对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估计上采取了虚无主义态度,他说:“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东方的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之外。”就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说:中国人“他们自己像是不能用概念来思维的……对印度人和中国人的科学知识估计太高  相似文献   

11.
“当时,不信道的人对你用计谋,以便拘禁你,杀害你,或驱逐你;他们用计谋,真主报复这计谋,真主是最善于报复计谋的。”(8:30) “如果你们不援助他,那末,真主确曾援助他了。当时不信道的人把他驱逐出境,只有一人和他同行,他二人在山洞里,当时他(穆圣)对自己的同伴说。‘你不要忧虑,真主确是与我们在一起的。’真主把安宁降给他,并以你们看不见的军队援助他,使不信者的言词变成最卑贱的;而真主的言词确是最高尚的。真主是万能的,是至睿的。”(9:40)  相似文献   

12.
幸福三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幸福 :宿命与选择人总是追求幸福 ,如果这一判断具有不证自明的公理性 ,那它必定意味着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 ,人的天性。人并非在痛苦和幸福中“选择”了幸福 ,人在特定时空中对痛苦的选择 ,或是因为他把痛苦视为达致幸福的手段 ,或是因为他把痛苦本身视为幸福。与“痛苦”相反的体验不是幸福 ,而是“快乐”。人可以在痛苦和快乐中进行选择 ,但不能 (在“事实”而非“价值”的意义上 )回避幸福。人不能不“选择”幸福。为了孩子的幸福而含辛茹苦的母亲 ,为了逃避现世而削发苦行的僧人 ,为了健康而节制饮食的胖汉 ,甚至 ,为了解脱而…  相似文献   

13.
进窄门     
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经过城市乡村,随处施教,朝着耶路撒冷走去,一个人问他说“: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耶稣回答他说“:你们竭力由窄门而入吧!”(路13:22)那个人怎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当时犹太人的观念以为天国只有犹太民族的份,而外人只能留在外面,然而耶稣坚定而清晰的回答无疑的对他们是一个惊醒,一个打击,耶稣的答案是“:你们应由窄门进去!”在这里,耶稣同时也给了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直接重要关系的答案,那就是:一,他愿意所有人都得救(弟前2:4)。二,而且给出了得救的条件就“是进窄门”且“是竭力进窄门”。进窄门:就是天主…  相似文献   

14.
穆罕默德第一次从安拉那里得到的启示是:“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之名而宣读,他创造人用血块,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把不知道的知识教给了人。”(96:1—5) 安拉通过《古兰经》的篇章晓谕他的使者说,“道”的基础是依靠安拉。“道”的  相似文献   

15.
王保富 《天风》2002,(7):54-55
“洗礼”及其仪式,在当代教会中存在许多看法和争论,各有各的道理。重视洗礼的人认为,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信徒必须要经过洗礼。因为耶稣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对洗礼抱有质疑观点的人认为,洗礼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礼仪而已。人的得救不得救并不取决于受洗与不受洗,受洗礼的人并未表明他真的重生,得到基督的生命了,未接受洗礼的人也不见得他没有重生,没有得救。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那右边的不是也未接受洗礼吗?耶稣却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6:15)有人认为孩童时代接受洗礼最好,因为上帝曾对亚伯拉罕说:“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家里生的,是在你后裔之外用银子从外人买的,生下来第八  相似文献   

16.
从碰了钉子谈起我在七班当班长时,班里有个武建中同志,入伍前是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在工作中,我只看到他的缺点,没有看到他的优点。比如在野外生产时他不和同志们在一个炕上睡,硬要支个铺单独睡。他说:“这是习惯。”班里同志对他很有意见,说他摆知识分子架子,他却说别人不了解他,不关心他。我对他也很不满意,半年多没表扬过他一次,批评他的次数却  相似文献   

17.
君子报仇     
正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忿忿地对朋友说:"我的长官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你对于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他的朋友反问。"没有!"  相似文献   

18.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19.
学会拒绝     
一个手头拮据的学子,决定用他所有积蓄的一半请他的姑妈共进晚餐。餐桌上,姑妈不停地问他“再来份蛋糕好吗”,“再来份水果怎么样”,他无法拒绝。直到花光了他所有的钱。最后,姑妈意味深长地说道:“要学会拒绝,我的孩子。要知道:你的姑妈平时的晚餐只喝一杯牛奶。”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学会了拒绝,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学会拒绝,就是要敢于拒绝。对于诸种不符合规章制度,违反纪律原则的要求,要大胆拒绝。特别是对一些合情但不合理,合理但不合法的要求,更不能存在模糊认识,打“擦边球”。古人云:“情理法三者,情字为先,理法为重。”当…  相似文献   

20.
你受伤了吗?     
查思博 《天风》2001,(11):27
他医好伤心的人,裹好他们的伤处(诗147:3)。 要是你今天还没受伤,在天黑前你也会遇上一个受伤的人;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一颗破碎的心灵。但你今有把握:“他医好伤心的人。”我们受伤的原因通常是偏离正路,或从来没先寻问神。彼得不认主后,就出去痛哭,因他忆起与耶稣同行的美好日子,也想起主人所说的话:“你要三次不认我。”(太26:75)他本十分肯定这种事绝不可能在他身上发生,但竟发生了。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